板凳要做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br> ——刘志军著《建平文史资料》读后感<div><br> 今天志军到朝阳来办事,特意将他刚出版多达35万字的《建平文史资料》送给我一本。我打开目录,先大致看了一下,这些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曾在“卓索图盟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群中发表过,有的也曾单独发给我,因此这些文章我都曾拜读过。值此书出版之际,我谈一下读后感。<br> 我第一次听“刘志军”的名字是在2017年,当时我正着手朝阳地区蒙古语地名的含义释读工作,一天在市区偶遇建平老乡,因老乡是蒙古族,我就借机向他咨询其家乡的蒙古语地名来历及含义情况,他对我说,他不会说蒙古语,对家乡的蒙古语地名缺乏研究,但他向我提供了一条线索,县城里的刘志军现在正在做此项工作,你可向他咨询。我又问他,刘志军是蒙古族吗?他回答说,不是。我听后很是失望,心想,一个人不懂蒙古语,在缺少文献资料的偏僻县城怎能译出蒙古语地名?这样我也就未找志军进行咨询。一次刷微信,偶然刷到“红山居士”的一篇关于《建平县地名来历》的文章,文章图文并茂,语言精炼。作者用档案图片详细介绍了建平县设县的经过,并用旧地图清楚地标明了建平县初设县时的地域,图中清楚地展示了建平县是由平泉州东北部和建昌县所辖的敖汉旗地域组成的,因此才在两县名中各取一字为建平县。后又刷到他《叶柏寿地名是蒙古族人名》的文章,此文没有沿用传统的蒙古语“伊和板升”即大平房之意,而是根据叶柏寿今蒙西营子蒙古族兀良哈后裔老人的讲述和至今保存的兀良哈氏家谱记载,把“叶柏寿”之名解释为明代后期辽西蒙古族兀良哈氏贵族“叶布舒”。他又利用满文老档翻译资料,从资料中得知“叶布舒”曾经去盛京拜访过皇太极。口传、家谱和档案资料实锤了“叶柏寿”为蒙古族兀良哈贵族“叶布舒”人名,此人死后葬在叶柏寿北部,今称“官坟”。这两篇文章打动了我,从此我对“红山居士”肃然起敬,于是我立即加他为好友。加入好友后,我俩通了电话,这才知道“红山居士”即是我未曾请教的刘志军。他知道我正在整理朝阳地区的蒙古语地名后,先后把自己从网络上搜索到的和购买到的大清皇舆图、八沟厅地图、建平县旧地图、喀喇沁东旗图、土默特东旗图、日伪时期朝阳地图等,还有许多文献资料如《华夷译语》、《蒙古语地名译音表》、《辽海丛书》部分电子版、《塔子沟纪略》电子版、《八沟厅武备志》、《大清一统志》、《阜新地名志》、《敖汉地名志》、《锦热蒙地调查报告》等都无偿地发给我,与我共享。这些文献资料和地图在我整理朝阳地区蒙古语地名(建平蒙古语地名除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俩经常在微信中就一些难译的蒙古语地名进行探讨,有时各执一词,但最后达成一致。期间我俩共同完成了《牛河梁地名的含义考》和《清代关内大规模移民对朝阳蒙古语地名的影响》,分别在《中国地名》和《渤海大学学报》发表。他的《叶柏寿地名的起源与演变》一文也在《中国地名》上发表。由于志军在蒙古语地名翻译中的出色表现,被朝阳市土默特研究会选中作为《朝阳市蒙古语地名来源与解读》的副主编,负责建平县蒙古语地名的翻译整理,他广泛利用文献、家谱、碑刻、钟铭、民间调查、实地勘察等资料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他纠正了许多民间讹传和文献释读错误的地名,为许多地名正本清源,此书已于2020年出版。我曾劝他研究一下红山文化,可是他说,红山文化现在出土资料还不够丰富,在现在基础上进行研究,只能是猜测,我不做这样的研究。其治学态度严谨可见一斑。<br> 志军不仅在建平县蒙古语地名研究方面取得了成就,还在朝阳历史文化研究其他方面有独创的新成果,如《建平境内古驿道、使道、御道考》、《喀喇沁右翼旗各支系驻牧地考》、《卓索图盟会盟地考》、《大凌河蒙古语名字敖木伦释意质疑》、《乾隆祭祖过朝阳》等都有创新性的观点。<br> 志军毕业于朝阳商业学校,从未接受过历史学专业的学习,但他硬是凭着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进而产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研究的强烈责任感,更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孜孜不倦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自己的生疏领域创造出了令人羡慕的成果。他的敬业钻研精神,博专严谨的治学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br> 各位群友早晨好!昨天写的读后感里我忽视了重要一点,即刘会长创立了卓盟历史文化研究群,不但把他掌握的资料发到群里共亨,也把难译的蒙古语地名放群里向懂蒙古语且对蒙古族地名有研究专长的老师请教,都得到了群里老师们的热心关注,给以有理有据的恰当翻译,收获良多。我也是此群的受益者,如困扰我多年的朝阳县的报马营子、鹰窝、何什马沟、插棚梁,建平小汤(小塘)、山口川河等蒙古语地名都得群里老师准确的翻译。在此也对群里各位老师表示感谢。<br><br><div> 谢景泉(朝阳市委党校教授)<br> 2024年10月3日<br></div></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