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探古访今(四)地坛

<p class="ql-block">地坛公园</p><p class="ql-block"> 又称方泽坛,为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是一处以历史文化建筑为主体的皇家坛庙园林景区。</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因住家和学校离着地坛公园很近,常和小伙伴们去坛公园玩。那时不注意看古建筑,似乎那些地方也尚未对游人开放,荒草萋萋的园子里吸引我们的只有几个破旧的翘翘板、滑梯等儿童活动器具。以后上中学,上大学,去外地工作了,回京后住在了四环,离地坛公园越来越远,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今年深秋时节,苍颜皓首的我故地重游,将地坛里里外外,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又一遍,心中多感慨。</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地坛公园南门。地坛公园分内坛、外坛,由两重坛墙环绕,建筑都集中内坛,现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国庆节已过,迎门花坛里的花仍热烈地开着。</p> <p class="ql-block">方泽坛</p><p class="ql-block">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神"之场所,因坛台周有方形泽渠,故称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遵乾隆皇帝之旨谕进行改建,将黄琉璃砖坛面改换为艾青石坛面。现建筑为1981年按清乾隆时形制恢复。</p><p class="ql-block">坛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之传说。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谴两重,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外遗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座坎一处。</p> <p class="ql-block">方泽坛上下两层的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方泽坛四角均摆设着三足青铜鼎</p> <p class="ql-block">方泽坛的正中央摆放的是四足方铜鼎</p> <p class="ql-block">方泽坛和皇祗室相对</p> <p class="ql-block">皇祗室</p><p class="ql-block">皇祗室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朝供奉皇地祇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的地方。每逢“夏至”大祀方泽时,由礼部侍郎将诸神位请至祭坛安置于各相应的神位座上,祭毕又请回此殿安奉,每逢初一、十五由太常寺官员来此上香行礼。</p> <p class="ql-block">祭祀简介:明清两朝的吉礼祀典分为大祀、中祀、群祀三等,祭祀皇地 祗神为最高等级的大祀。祭地大典每年夏至举行。古人认为这一 天"阳气至极,阴气始至",所以选在这一天祭祀属于阴性的 皇地祗。祭地礼仪与祭天大致相近,依次为迎神、奠玉帛、进俎、 初献、读祝、亚献、终献、受福胙、彻馔、送神、望瘗、礼成。 进行中各奏乐章一章,初献至终献时分别舞武功之舞和文德之舞。 但不同的是不用燔燎而用瘗埋,即祭后挖坎穴将牺牲等祭品埋入 土中,祭地用的牺牲取黝黑之色,用玉为黄琮,黄色象土,琮为 方形象地。大祀方泽的对象包括有:"皇地祗"、"五岳"、 "五镇"、"五陵山"、"四海"、"四渎"及本朝"先帝" 之神位,整个祭祀过程十分隆重,不但祭品丰富,礼仪复杂,而 且场面宏大,期间皇帝需跪拜70余次,耗时约两小时。如此大的 活动量对帝王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所以皇帝到年迈体衰时,一 般不亲诣致祭,而派遣亲王或皇子代为行礼。如清代康熙皇帝在 位61年,前40年中亲诣地坛致祭26次,而后21年则全部由亲王、 皇子代祭。</p> <p class="ql-block">皇祗室内展出的皇帝在地坛祭祀时所用的礼器</p> <p class="ql-block">皇祗室神的牌位</p> <p class="ql-block">祭祀用的黄釉礼器</p> <p class="ql-block">1983年12月15日上午,地坛皇祗室在修缮拆殿脊时,在正脊中央拆出一件铜匣,铜匣盖上用楷体刻有“嘉庆五年四月廿七日午时合龙大吉”的字样。铜匣内装有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制成的元宝,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已碳化的稻、黍、稷、麦、菽五谷,长方形五色绸子一块,水晶、碧玺、红宝石各一枚,鎏金铜钱24枚,上刻有“天下太平”四字,以及药材香料若干。这些文物的发现不仅为研究嘉庆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还展示了古代人们在重要建筑竣工时的一种习俗——在屋顶正脊中部预留一个口子,称为“龙口”,以象征吉祥和顺利。</p> <p class="ql-block">神库</p><p class="ql-block">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这组小建筑群是由四座五开间的悬山式大殿和两座井亭组成。正殿叫"神库",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抬"皇地祗"神位的轿子)、龙亭(抬配位、从位诸神位的轿子)和遇皇衹室修缮时,临时供奉各神位的地方。东配殿叫"祭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用具的库房。西配殿叫"神厨",是制作祭祀供品食物的地方。南殿叫"乐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乐器和乐舞生服的地方。东、西井亭专为方泽坛内泽渠注水和为神厨供水。南殿及两井亭于清乾隆十四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神库</p> <p class="ql-block">神马圈</p><p class="ql-block">神马圈,始建于1530年,建筑为五开间悬山式绿琉璃顶。通面阔19.55米,每间面阔相同,进深7.5米。外有墙。1999年进行挑顶大修。</p> <p class="ql-block">钟楼</p><p class="ql-block">钟楼,始建于1530年,为三开间歇山式绿琉璃顶的重檐正方形建筑,通面阔12米多。因年久失修,于1965年拆除。2000年按原样重建。钟高2.58米,直径1.56米,重2324千克,铭文铸"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个字。钟声宏亮浑厚。</p> <p class="ql-block">斋宫</p><p class="ql-block">斋宫为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主体建筑坐西面东,由西、南、北三殿组成,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地坛公园内松柏森森,其中有不少已是树龄几百年的古树,它们默默守候在这里,見证了天翻地覆的朝代更迭,阅尽了人间冷暖。</p> <p class="ql-block">独臂将军</p><p class="ql-block">ne-armed General</p><p class="ql-block">栽植于明代建坛之初,树龄约400年,为一级古树。此树作为方泽坛仪树栽植,树种为桧柏,树高6.1米,冠幅5.8米。其树型犹如身披战甲、驰骋沙场的英雄,因枝干仅存一枝,故此得名"独臂将军"。</p> <p class="ql-block">老将军柏</p><p class="ql-block">Old General Juniper</p><p class="ql-block">栽植于明代建坛之初,树龄约400年,为一级古树。此树作为方泽坛仪树栽植,树种为侧柏,树高11米,冠幅8.3米。其树型犹如气概豪迈、壮心不已的老者,不减当年风采,故此得名"老将军"。</p> <p class="ql-block">槐木瘿</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榆树</p> <p class="ql-block">法桐</p><p class="ql-block">两棵高大的法桐估计树龄不会很长,但白色的树的枝干在古老的园林中很是显眼,吸引了游客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1912年,地坛公园被中华民国政府征为养济院。1923年8月被黜清帝溥仪首次开放地坛,1925年改名为“京兆公园”,1928年又改称“市民公园”后荒废,1957年恢复公园称“地坛公园”。</p><p class="ql-block">迄今为止的近百年里地坛公园几经荒废几经修葺,如今已是京城4A级景区,是中外游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打卡处。近些年来,公园经常举办文化活动,昔日皇家祭奠的场所成了百姓休闲娱乐学习的乐园。</p> <p class="ql-block">金秋时节,蓝天白云,彩叶斑斓,菊花飘香,银杏大道上金光闪闪,地坛公园宛如童话世界般的梦幻。</p> <p class="ql-block">金光大道舞翩跹,满城遍赏黄金甲</p> <p class="ql-block">俏丽的小亭</p> <p class="ql-block">园中的“高山流水”</p> <p class="ql-block">流水淙淙</p> <p class="ql-block">养生园内趣乐多</p> <p class="ql-block">硕果仅存</p> <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p> <p class="ql-block">曲径通幽</p> <p class="ql-block">人们常在这里欢歌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精气神和合</p> <p class="ql-block">地坛西门牌楼(照片选自网上)</p><p class="ql-block">地坛公园西门也是地坛主门之一。皇帝祭祀时首先经过牌楼,再进坛门,从北门进入地坛,沿着银杏大道走到祭坛。</p><p class="ql-block">地坛西门牌楼是明清时期修建的。‌该牌楼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最初称为“泰折街”牌楼,后在清代雍正年间改称为“广厚街”牌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建时,牌楼的枋心改为“广厚街”三个汉字,两侧则有满文和蒙古文。1953年,原有的地坛牌楼被拆除,而现在的地坛牌楼是1990年根据清代乾隆时的样式重建的,高13.5米,绿色琉璃瓦面,绘有单凤图和牡丹图案。‌</p> <p class="ql-block">地坛真是个好去处,在园中行走,来到方泽坛皇祗室,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这里庄严肃穆的气氛令你不禁生发思古之幽情;走过银杏大道,枫叶如丹,银杏叶似金,秋花灿斓,你会被这里的秋景所陶醉;静静坐在养生园中,听流水淙淳,看幽竹茂密,你的心又归于了平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