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近日整理旧物,翻找出一些五十多年前积攒下的老物件,多是“文革”期间的东西。看着它们,不禁唤起那个年代的记忆,心中泛起五味杂陈,有苦、有甜、有酸、有涩,感慨万千——感慨自己青少年时期经历那么多的动荡;感叹自己从少年到白头似乎弹指一挥间;感恩自己享受过父辈们想都想不到的幸福生活。这恐怕就是收藏老物件的带来的趣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多个版本的《毛主席语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每本《毛主席语录》及《最高指示》的扉页都印有毛主席的标准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副主席为《毛主席语录》写的前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语录》有多个版本,且发行量非常之大,全国人民差不多能达到人手一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本《语录》则比较稀少,当时的发行量就不大,还曾经对这本语录进行过收缴销毁,世面上就更加少见了。我之所以保留下来与政治无关,只是觉得这本语录印制精美,前面有好几页彩色图片,所以没舍得上交,没想到现在成了珍稀之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当看到毛主席在文革时期神彩奕奕的照片,尤其是身穿65式军装的照片,就想起1966年我跟随中学生邻居参加革命师生大串连,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第八次,即最后一次接见红卫兵的场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是1966年11月下旬,清晨5点钟,就从京郊的白求恩医学院红卫兵接待站出发,每人发了两个小面包和一小段香肠,乘坐解放军的大卡车赶往天安门广场。早晨时感觉有些冷,太阳出来后的广场上又逐渐开始热了,解放军战士在维持秩序。当时的广场是由一米多见方的水泥砖铺成的,要求我们每人一块方砖的范围,席地而坐等待接见,并告诉大家接见时要在原地不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概上午10点钟左右,广场西侧位置的红卫兵突然轰动起来,“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如同浪潮一般向我们这边传来,原来是毛主席和林副主席乘坐敞棚军用吉普车从西长安街向东驶来,车辆行驶很快,所有人都不顾要求全部站起来向路边拥去,幸好路边有解放军战士手挽手的站成一排阻拦……我当时13岁,个子矮小,根本挤不进去,只能在百八十米开外远远的看见毛主席穿着65式军装,站在敞篷汽车上向大家挥手,几秒钟就一闪而过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场景永远记在了心里,因为在当时毛主席是人民心中的红太阳,对主席崇拜的无以复加,能见到毛主席是无比幸福的事情。尽管起个大早,在广场上晒得又渴又饿,但是每个人都激情澎湃,幸福满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接见过后,广场上鞋子、帽子丢的到处都是,被解放军战士抬着大筐捡到一起等着大家去认领。那个年代人们就是这样狂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副主席的手写体,虽然感觉不如毛主席书法那么洒脱,但在当时也是被人们熟知,因为到处可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党的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做《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这个人曾经红极一,名扬天下,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该人一表人才,文革中造反起家,曾经担任过党中央副主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1971年的小日历封面是京剧样板戏《红灯记》中的英雄人物李玉和的剧照,由钱浩亮饰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当时有八个样板戏在文革十年中让人们反复观看,它们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京剧《智取威虎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京剧《海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京剧《红灯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京剧《沙家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芭蕾舞剧《白毛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交响音乐《沙家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革时期我国人口八亿人,民间有人戏言“八亿人民八个戏”,这在当时算作反动言论,被认定是嘲讽文革,遭受广泛批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毛主席和副主席的手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在文革初期收集的各种材质毛主席像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制作,发放给全军每个指战员的毛主席像章,制作非常精良,两枚为一套,背面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制”,和副主席手写体“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字样。这套像章被收藏界称为“军星”,很受青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边这套是我后来收藏的,背面字样齐全,说明这是1971年“9.13”事件发生之前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边这套是1972年12月我参军入伍时部队发给我的,副主席的手写体被铲掉了,成为了区别这套像章发放年头的标志。这套像章1973年以后入伍的就不再发放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套金光闪闪的总政像章我收藏了三套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套像章按照要求是这样佩戴,后来由于训练时子弹袋和背包带与其重叠,容易磨损和丢失,逐渐的大家就不再佩戴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1973年我们几个战友的合影,可以看到只有我右侧的一个战友佩戴了像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65式军装的领章帽徽,“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现代革命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少剑波的唱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领章帽徽有的是当兵时攒下的,有的是我后来收藏的,因为喜欢和怀念。尽管那个年月当兵苦不堪言,但是今天认为值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上个世纪1966年5月16日,党中央发出了进行文化大革命的通知,简称【5 .1 6通知】。当时我念小学五年级,记得升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们返回原小学开始贴大字报,批斗某些老师了,我们尚小,只是站在一边看看热闹,我的文革记忆即从这时开始。然后在没收没管的混乱社会环境中疯玩了两年,直至1968年秋季,中学生全部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们进入中学继续进行文化革命,学工、学农、学军为主,其间仅浮皮潦草的学习一点文化知识,三年后17岁那年终止了学业,走向了社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照片中是我在中学临近毕业时去照相馆拍的。当年我们毕业政策是一半留城分配工作,一半下乡务农。这个政策造成一片混乱,就算我们不懂事,哪个家长愿意让自己年龄尚小,少不更事的孩子去艰苦的农村呢?我当时与几个同学约好去当兵报国,自愿把留城名额让给其他同学,然后报名去农村插队,等到一年后我们年满十八周岁去当兵。心神已定,远离那个争夺旋涡,去照相馆拍下一生中最后一张学生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中学进入红卫兵组织很宽松,只要没有劣迹差不多都可以加入,只是早晚之说。我戴的袖标就是我现在收藏的这个。袖标下面那行字是“辽阳锻压五·七中学红卫兵团”。因为当时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每个学校都有工厂派出的工人来领导,简称“工宣队”。我们学校的对口单位是辽阳锻压厂,所以学校由原第五中学改成了这个拼凑起来的复杂校名。当时我们这些在社会上游荡了两年的学生们散漫惯了,个别的沾染了一些坏习气,不服从老师的管束了,所以,“工宣队”从学生中挑选身体壮实的部分男生组成“无产阶级专政队”,对老师管不了的学生实行专政,拳脚相加,棍棒教育,办班学习,惩治歪风邪气。那个时候打就打了,调皮捣蛋的学生鼻青脸肿地回家,也没见哪个家长找到学校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块褪色的、有些破旧的红卫兵袖标,见证了我荒废的学生时代,学习的愿望被迫中止了,虽然当兵复员后也努力争取过,也参加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考试,最终与大学校园无缘!前些年对此颇有不甘,现在早已放下了,命该如此别强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张老照片是1971年我们中学临近毕业时,班主任老师赵连弟(前排左三 已故)与全班共青团员合影。前排左一是本人,左二是张晓(已故)左四是李宁,我们三个男同学戴的是军帽,那个时候能戴上一顶军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能引来好多男同学的羡慕目光。帽子上要能佩上帽徽就更是锦上添花了,但是部队的帽徽不允许戴,也搞不到,于是我和李宁千方百计淘弄到铁路的帽徽戴上,也是非常时髦的,心里美的不行,所以这枚铁路帽徽我留存到现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照完照片之后,张晓这个老团员带领我和李宁,还有我后面站着的女同学董丽英,我们三名突击发展的新团员下乡插队,其他的三名老团员留城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年我们17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当年戴在军帽上的铁路路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73年与2023年的我,岁月这把刻刀就这么神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五十年的时光就这样飘然而去,好多记忆已经支离破碎了,但是这些老物件却能把记忆碎片重新串连起来,让人去唏嘘、去感慨……其实想想艰辛的过往未必是件坏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照片是从网络上下载的,文革时期我的中学校园。图片中的古塔建于辽代,距今900余年历史。下面的房屋是日伪时期建筑,建于三十年代,当年就应该是学校,大量的房屋包括二层小楼在右后方,照片中没显现出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学校的操场虽然是泥土地面,但是在当年的辽阳仍然是最好的校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今年,我在同一个角度拍摄的照片,古塔在八十年代初进行了彻底的维修,变得崭新;下面的校园荡然无存,变成了佛门净土。(大量的佛家殿堂同样在照片的右后方,照片中没有显现出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沧海桑田,世事就是这样变幻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观赏着、抚摸着这些文革期间产生的老物件和老照片,愰惚间仿佛回到那五十多年前,看到毛主席慈祥的照片仍然感到温暖;想起每得到一枚毛主席像章的喜悦;看到红卫兵袖标联想到无忧无虑的欢乐校园……惊回首,自己已是古稀之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时光啊,你能否慢些走?能否给我们这些经历过好多艰辛的50后一点补偿?让我们对幸福生活和山川锦绣去多点享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这厢有礼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编辑制作:老庙黄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22px;">2023年9月4日</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