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墟"的由来

新书社

<p class="ql-block">  相传,闽王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建立尤溪县,建县后为了商贸往来,拉近尤溪与福州之间的距离,因地制宜开辟了水运通道,在如今尤溪的三角场河畔处设立商贸码头,俗称"福州门",并制定相应条约,各地艘公与撑竹排舵手也因此应运而生,他们终日往返福州与尤溪两地,从未停歇。</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终点码头设立在如今福州的"尤溪洲大桥"处,大大加速了福州与尤溪的经济、文化、商务往来。</p> <p class="ql-block">  据老人说,尤溪至福州中途共设好几处码头,梅仙、西洋、尤溪口、闽清、闽候一路沿着水口顺流而下,带动了当时一方经济,盘活了各地贸易、文化建设,为后人奠定了发展基础。</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尤溪商业发展较快,当时尤溪输出商品主要是茶叶、土纸、木炭、笋干、香菇、毛竹等。商品运输主要是靠船运、筏运和肩挑。处于交通要道的村落,逐步形成集市贸易场所。</p><p class="ql-block"> 尤溪两岸的一些大村落,逐渐形成商品集散转运的码头和小集镇。各种商业网逐渐形成,资本较多的商人开始在县城设店建仓,开展批零兼营的购销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一些小商小贩应运而生,县城逐渐形成商业中心,而农副产品多在圩集进行。</p> <p class="ql-block">  或许是因为集市交易的时间都不固定,多则一天,少则半日,时间越往后人气越弱,所以才叫“赶”集。但这“赶”的正是先到先得的优越感,正是早到择优的庆幸心理。</p> <p class="ql-block">  据《尤溪县志》记载,明代有馆前(管前)、八字桥、玉华、新桥、街面、石龟、后墓坂等7个圩集,清代又增加绿柳、马坪、际头、古迹口、中仙五个,其中数新桥圩集最为盛况。</p> <p class="ql-block">  如今,网购盛行、超市遍地,现代生活一日千里,购物越来越随心所欲。赶集,也渐渐成了很多尤溪人烙在脑海中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张世栓,笔名栓子,美篇昵称新书社,福建省三明市作协会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