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流运动原理”试题评分中得到的反思

一十一

<p class="ql-block"> 这个星期,高一进行了中期考试,我批改的试题是17题的第二问,这是关于对流层顶高度的空间变化的,分值6分。</p> <p class="ql-block"> 从2500份答卷,看到了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同时我也意识到这是非常珍贵的资料,从中能看到学生真实的想法,发现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误区和对于地理逻辑思维的欠缺之处。</p><p class="ql-block"> 先尝试给学生的答案制定了评分标准,如下:</p> <p class="ql-block"> 然后是尝试去分析学生陷入误区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知识原理的误区一</p><p class="ql-block">从海陆位置分析北京与上海的水汽,云量差异;从城市化程度分析大气污染物的差异,误将大气物质的多少作为判断对流层顶高度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知识原理的误区二</p><p class="ql-block"> 将海拔作为判断对流层顶高度的依据,可能混淆了对流层顶高度与对流层厚度两个概念,本质是对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混淆。</p> <p class="ql-block">逻辑思维误区</p><p class="ql-block"> 从热力环流,气压的角度分析,可能是将对流运动与气压的因果逻辑颠倒了。正确的逻辑是地面的冷热不均导致了大气的升降运动,影响了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气温影响对流运动强弱进而影响气压,而学生却理解为了气压影响对流运动。</p> <p class="ql-block">尺度思想欠缺</p><p class="ql-block"> 从海陆热力性质,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到效应分析气温对对流层顶高度的影响,是从微观尺度去分析北京和上海的差异,而没有从宏观尺度发现二者的纬度差异才是影响气温差异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区域认知素养的欠缺</p><p class="ql-block"> 此题并未以地图的形式展示北京与上海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因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上海作为中国的最大的经济中心,都是我国最著名的大城市。命题人认为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应该是常识,应知应会。然而不少学生认为北京在黄土高原或者北京的海拔比上海高很多,北京的纬度比上海的纬度低,上海有城市热到效应而北京没有……</p> <p class="ql-block">  以上分析的分析促使我去反思自己在呈现这部分内容时有什么不足之处呢?</p><p class="ql-block"> 我在呈现这部分内容时给了几幅与云朵有关的图像,将对流运动可视化,目的是想让学生理解对流运动对天气的影响,会不会是这里就让学生误解了大气中水汽,云越多就意味着对流运动越强?而在气温对对流运动强弱的影响上没有着重强调。还有云确实能反应对流运动的强弱,但重点要强调云的种类也就是积雨云的发展变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同时我也从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如下:</p><p class="ql-block">材料一:教材32页</p> <p class="ql-block">材料二:对流层的高度是指对流层顶与海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对流层的高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p> <p class="ql-block">材料三:某区域气温年变化曲线图</p> <p class="ql-block">问1:结合材料一,指出影响对流运动强弱的根本因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气温</span></p><p class="ql-block">问2:结合材料一,二,绘制对流层高度的纬度变化曲线图,总结对流层高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原因:纬度越低,地面受热越多,气温越高,对流运动越旺盛,对流层高度越高</span></p><p class="ql-block">问3:结合材料三,指出对流层高度最高的季节并说明理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夏季,理由:夏季气温最高,对流运动最旺盛,对流层<span class="ql-cursor"></span>高度最高</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