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龚文瑞《行走与思考:金陵寻梦》有感

小甘

<p class="ql-block">读龚文瑞《行走与思考:金陵寻梦》有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章虽然很长,读来甚觉其短!文瑞先生的文字以其流畅的文字功底,广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居安思危的家园忧患意识来写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让人不禁对此心生向往。也让流传在课本中的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变得更加鲜活起来。这里浅谈自己的几点感受与收获。</p><p class="ql-block"> 其一:气盛言宜之文情才思。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者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低,均能得宜。先生的文章就存在这个特点。本篇《金陵寻梦》,洋洋洒洒六千余言,从来自南京的赵老师娓娓道来,述其温情脉脉,再到初遇南京显其文化之焦虑;再到城市文明之切身向往与愿景;再到秦淮河的前世今生的描摹与幽思;最后到对城市创新发展与文明传承的思考与展望。从古代到当下,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个人行走体验到深层文化思索,无不体现了一种开合有度,气盛言宜的泱泱气象。文章充分体现了先生文笔之优美流畅,文化功底之深沉浑厚。浩然之气充塞于胸中而形诸于笔端,可圈可点。</p><p class="ql-block"> 其二 :文化传承之道义担当。当前国家经济发展蓬勃向上,文化自信也是民族之树长青的基因血脉。先生每到一处行走,既观山水风景,也观风土人情,更究文化底蕴。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总呈现出一种充实的厚重感。先生长期在本土地域文化领域中深耕细作,著述颇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提升了本土人的文化自信。他一直以行走者的姿态行于世,从职业生涯的多次跨越,到中国各地文化名胜以及乡村文化的踽踽独行;他又一直以思索者的姿态行于世,思索人间温情,思索文化血脉,思索精神家园。先生年过花甲行走不辍,每有会意便欣然磨墨,可敬可叹也。</p><p class="ql-block"> 其三:文以化人之提携后进。先生行走之处必有文化思索,必有文化体验。而且践行在城市规划发展的实际中,践行在文以化人的提携后进中。这里重点说说他对本土文化的开拓。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曾言;“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可见苏辙对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顶礼膜拜。先生对赣州本土文化的引领开拓,想必也是传承了六一居士的文化自觉吧。赣州作为一座以“过化江城”而称的三四线城市,之前自己一直认为没啥文化事项可以津津乐道,拜读了一系列的先生的关于赣州文化研究的作品如《赣州古城地名史话》《苏轼与赣州》《人文赣县》,则不禁生起了一种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宿感。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谦和慈爱的风格影响了一方文化爱好者。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言极是也。</p><p class="ql-block"> 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吟诵,到俞平伯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的时代描摹,再到文瑞先生十多年前《秦淮河上寻桨声》的当下书写,无不使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氤氲出无穷的诗情画意。南京是一个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也极其沧桑的城市,也是一座诗意盎然又充满活力的一线城市,反正是读完文瑞先生的文章,我真的想去那里看看,想去触摸历史的心跳,也想去聆听岁月的回音。有生之年,希望可以能圆梦金陵之游。</p><p class="ql-block"> 我也爱旅游,一般是假期跟团走,出发之前的向往,旅途中的陌生惊喜与舟车劳顿并存,回家之后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的感叹,似乎成了规定动作。行走是人生的常态,回家是灵魂深处的呼唤!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人都是行走中的思索者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