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难忘的插队经历

一杯咖啡两块糖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发布 / 一杯咖啡两块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美篇号:337461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开往扎鲁特草原的826专列”</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 文 选 】</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终 生 难 忘 的 插 队 经 历</font></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 / 张 津</b></p><h5 style="text-align:center;">(原扎旗巨力河乙旦加拉嘎大队知青)</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我于 1968 年 8 月 26 日响应毛主席号召离开北京,来到扎旗农村插队,虽然在农村劳动、生活只有短短三年多时间,但这段短暂的人生经历,在我的脑海中非常深刻,是永远也忘不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从通辽坐大卡车走了一天才到扎旗,第三天来到生产队。一路上颠簸得可厉害了,浑身是土,脏得要命。刚到集体户第一年,是生产队派人给我们做饭,每次吃饭前还要全体起立,背一段毛主席语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刚到农村正赶上秋收,我们每天早起天不亮就到地头,干了一气活儿天才亮。不会磨镰刀,镰刀越不快越容易割手。有同学手上被镰刀割得到处是口子,还有人被镰刀割到腿上。黍子长得特矮,而且茎是散着长的,得用左手和镰刀拢起来才能割,得大猫腰,可以说是“对头弯”,我这 1.77 米的身材,一天下来腰疼得厉害,后来由于腰疼在炕上躺了一个多月才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春天播种时天旱,用“点葫芦头”播种是技术性强的活儿,不让我们知青干。让我们用扁担挑水浇地,干这个力气活儿。我两手各拎着一个大水桶,在地头的大坑边(水车拉来水放进大坑)左一下、右一下把桶里灌满水,挑起来走在垄沟里,土是软绵绵的,一走一往下陷,特费劲。扁担压在肩上真疼,特别是中间休息完刚一挑上扁担尤其的疼。每天干活儿基本上是扁担不离肩,我们女生也跟男社员一样,几天以后挑着两大桶水走在垄沟里腿也有劲儿了,肩也不疼了,真是练出来了。直到半个多月以后下雨了,就不用挑水了,那时农村真是“靠天吃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薅地就是整天蹲在地里拔草、间苗。长时间蹲着实在是难受,而且还跟不上趟,总在后边。社员们干到地头歇着了,等我快干到地头,他们象征性地帮我薅几把接我到地头,这时他们歇够了又开始干了(往回返)。有时我们蹲不住了索性就跪着干,可谓连滚带爬,特狼狈。后来,由于长时间蹲着,很多同学(包括我)的脚都麻痹了,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经过扎针灸才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天,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汗水把衣服湿透了又晒干,没空洗换(也没必要洗,天天得干活),衣服的后背都是白色的汗渍,像地图似的。用锄头铲地也是累腰的活儿,干一会,腰就好像要折了一样疼。也许是干农活累的,我从 30 多岁就</p><p class="ql-block">腰椎骨质增生,现在腰椎已经变形了。夏天放垄 —— 把苞米下边的叶子拽下来,苞米长得比人高,走在地里闷热得喘不过气,一进地里谁也看不见谁,只有一个劲儿地往前赶,苞米叶子两边都是小锯齿,走起来脸被叶子划得一道道血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干农活儿,我真体会到农民一年到头太辛苦,我们每天吃的粮食真是来之不易。虽然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的食物应有尽有,但我从来舍不得浪费粮食,这不仅仅是为了省钱,而是总觉得粮食是靠农民用血汗换来的。我一听说哪儿遭了水灾、旱灾、冰雪等自然灾害,就对那里的人民特同情,每次为灾区捐款都积极参与,尽我所能,这都来自于当年插队时建立起的劳动人民的感情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生活是非常苦的,一年到头吃饭见不到什么油腥,我的饭量特大,真是“一日三餐九碗饭”,每顿能吃三大碗小米饭。农村的粮食比城里的新鲜,吃起来特香。记得用云豆煮的大碴(“石”字旁换成“米”字旁)子粥真香,什么菜也不用就,白口能吃好几碗。到冬天腌咸菜准备过冬,把洋白菜、胡萝卜切了腌好几缸。现在知道胡萝卜只有与肉、油一起做熟了,营养才能被人体吸收,可是那时只有到过年才能杀猪吃到肉、油。秋天,还用大白菜激酸菜,用芥菜腌咸菜,春天吃不完的芥菜用绳串起来晾干了吃。现在都说得吃低盐的食物,而且据说酸菜中含有致癌物,可是那时一冬天就靠吃咸菜和酸菜度日。</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给我们知青们盖的房子是“干打垒”的,北墙上有裂缝,晚上能通过墙缝看见星星。冬季夜间气温在零下 20 多度,睡觉时得戴皮帽子,否则总感觉头顶有风吹,墨水、毛巾都能冻成冰。我们对面屋男生住房的一面山墙,有一天白天忽然就坍塌下来,幸好没有砸到人,赶快叫人用木杠子支撑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9 年夏季,给我们知青盖的房子还未盖好,我们都住在老乡家里。那年夏天的雨水特别大,雨连下了好几天,屋里到处漏雨,用所有的盆接水。没处待,只有在门框下边和桌子下边避雨,等外边不下了,屋里还在滴答。而且蚊子特别多,咬得我们浑身是包,我腿上、肩上有两处抓破了还化脓,留下了永远的疤痕。那时村里没有电灯,晚上点煤油灯,如果点蜡还是比较高级的事,熏得鼻子眼儿是黑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 1972 年离开农村去长春上学,与原来的集体户知青们断了联系。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又联系上了!分别了 36 年的同学,见面以后特别亲切,由于那段下乡的难忘经历,把彼此间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回忆过去那段历史,感到终身难忘,许多往事深深的刻在我心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许多知青的家庭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我们从祖国首都北京来到内蒙古这边远的农村,经过艰苦的劳动、生活,风吹日晒把我们的皮肤变黒了,身体强壮了,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心。在那之后我多年的工作、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能勇敢面对。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使我很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虽然我们吃了很多苦,但是这种磨难教育,对于我的后半生受益匪浅。现在的年轻一代,改革开放后的 80 后们,生活条件太优越了,他们不懂得什么叫苦,也从未受过苦,可以说是蜜罐里长大的,这并非完全是好事。人的一生中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是终生受益的。现在回顾那些 40 年前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我一定要回到我们当年劳动、生活过的地方去看一看改革开放后的变化。</p><p class="ql-block"><b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b>全文完</b></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左为本文作者张津,右为张玉清,后排是刘琦、戴志兰)</h5>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张津,女,1950 年 3 月出生于天津,1966 年就读于北京女一中初三。1968 年 8 月 26 日去内蒙古哲里木盟扎鲁特旗巨力河公社乙旦架拉嘎大队插队。1972 年 4 月去长春吉林师大(现东北师大)体育系学习。1975 年 1 月毕业分配到扎鲁特旗华杰中学任体育教师。1977 年 8 月调入通辽师院(后改为内蒙民族师院),1984 年 1 月调入天津市 63 中学,1993 年 3 月调入南开区教育科学研究室(2001 年合并为南开区教育中心)工作,1999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05 年 8 月于南开区教育中心退休。</p><p class="ql-block"><br></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开往扎鲁特草原的826次专列</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博客评论</font></b></div></b> <b>范亭亭(原巨力河大队知青)</b><br> 飒爽英姿的姑娘们。<br><b><br></b><div><b>禹传兰(原巨力河大队知青) </b><br> 都有许多回忆呀!祝快乐。<br><b><br></b></div><div><b>张玉清(原乙旦加拉嘎大队知青)</b><br> 插队的生活终生难忘!<b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以上文字选自知青专著</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开往扎鲁特草原的 826 专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章 知青记忆</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font></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本书由中国新闻联合出版社</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08.08 出版</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文编辑 / 一杯咖啡两块糖</b></h3><div><b><br></b></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4 . 11 . 09 发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r></p>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b></p><br></h1><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