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重庆四位女诗人的格律体新诗合集《咏絮今声》问世以来,普遍叫好。我将斯原、任雨玲的评论发了美篇,阅读量皆已近万,跟帖称善者多矣。今又收到赵青山的评论。也写得很好,我戏称“三家评四姝,各自见佳处”。三文均将在《东方诗风》30期发表。现将青山的评论也发出来供分享——</p> <div><b>赵青山:柳絮因风舞春光 ——格律体新诗集《咏絮今声》赏读<br></b></div><b><div><b><br></b></div>传说中的凤凰只有经历过烈火焚烧才能够获得重生,变得更加美丽和优雅;自由的新诗也只有经过格律的捶打与锻炼才能获得涅槃,走向成熟与繁荣。《咏絮今声》中重庆女诗人的新诗之作宛如一片片飘飞的柳絮,凭借精心“构筑形式、推敲语言、营造意境”的春风,在诗美的天空中舞出了摇曳的风姿。<br></b><br>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幽谷听琴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周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空山静</p><p class="ql-block">许我邀风邀月邀流云</p><p class="ql-block">在枫丹桕绿的季节</p><p class="ql-block">来听你的琴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轻轻</p><p class="ql-block">不敢搅乱沉醉的心湖</p><p class="ql-block">哪怕是一丝丝涟漪</p><p class="ql-block">也会惊扰倾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月溶溶</p><p class="ql-block">多少悲喜星光中流淌</p><p class="ql-block">是坡翁啸咏?还是你</p><p class="ql-block">冥冥众生未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舒卷</p><p class="ql-block">如时间之河不疾不缓</p><p class="ql-block">当琴音绕梁的时候</p><p class="ql-block">登临梦的彼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样也是新诗的灵魂所在。诗人周琪深谙于此,其诗作《幽谷听琴》就是通过努力在新诗中营造空灵、宁静、深邃的境界,追求富有诗意意境的典范之作。</b>“空山静,许我邀风邀月邀流云”,开篇便奠定了空灵寂静的基调。空山无人,世界只留下这片宁静的山谷。“风轻轻,不敢搅乱沉醉的心湖” 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寂静。微风习习,小心翼翼地不敢打破这片宁静,使整个山谷更加静谧。“月溶溶”,应邀而来的月光如水,洒在山谷之中,更营造出一种柔和、温暖的氛围。“云舒卷,如时间之河不疾不缓”,云卷云舒,不疾不缓,与空山、明月、微风共同构成了一幅从容淡定的画卷。寂静的山,习习的风,一静一动;柔和的月光,从容的流云,一静一动。动静相参,幻化出一片宁静;宁静的心中,长出一片空灵。正当空灵的思绪飘飘忽忽,无所寄托之时,一缕袅袅的琴音穿透耳鼓,余音绕梁。是梦境?是仙境?枫丹柏绿,空山寂寂;风轻云淡,月色溶溶;时光悠悠,琴音袅袅;置身其中,情何以堪?人何以堪?</p> 二<br><br><b>城墙上的石头 </b><div><b><br></b></div><div><b> 曹建红</b><br><br>通远门城墙上的石头<br>比一部史书还要深厚<br>“克壮千秋”虽已风化了<br>英雄的故事已经不朽<br><br>历史一旦被写进石头<br>便不容篡改不被左右<br>为了死守城门的悲壮<br>也为血溅城墙的怒吼<br><br>凝固了也要为凝固的血吟讴<br>阵亡了也要葬入精神的高丘<br>你是一座宁死不屈的基因库<br>你是又一部兴亡史千古悠悠<br><br><b>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是艺术创作通用的法则。</b>“以小见大”体现在新诗中,既追求篇幅的短小,也追求意象的平淡无奇。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见微知著,通过凝练的诗体形式与通透的微小意象来表现无限的情感世界,也是新诗审美追求的最高目标。诗人曹建红着眼于此,通过选取通远门城墙上的石头作为意象展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通远门是重庆古城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陆路通道,雄关天险。南宋末年,忽必烈率元军入侵,守将张珏率众血溅通远门,重庆失守。明崇祯十七年,张献忠率部围攻通远门,厮杀惨烈,城破被屠。辛亥革命,起义军兵不血刃,重庆独立。岁月流转,世事变迁。站在通远门前,对英雄的敬仰,对杀戮的控告,对王朝兴衰的感叹,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万千思绪,系于一石。虽然慢慢风化,虽然弹痕点点,但依然犹如一部厚厚的史书,留待后人一页一页的翻阅。<b>小小的城门石头,是历史的活化石,承载了600余年活的历史,它还要千年万载的承载下去。<br></b><br></div> <div>三</div><div><br></div><b>回去的山路</b><div><b><br>李智镕</b></div><div><br>12月9日,是母亲去世三周年的日子,今天突然想起她,潸然泪下!<br><br>冬夜寂静的山路,白色的芒<br>月光下的您啊,步履踉跄<br>您从哪里走来,家又在何处<br>不要迷失在荒野苍苍<br><br>青布做的棉袄,苍白的脸庞<br>银白色发簪,月光下摇晃<br>您蹒跚而行,却又心神不宁<br>难道忘了老屋的门廊<br><br>妈妈,妈妈!家就在山岗上<br>妈妈,妈妈!门前我种了芒<br>妈妈,妈妈!您看月亮方向<br>妈妈,妈妈!您听松涛歌唱<br><br>我祈祷月光如华,为您照亮<br>我祈求北斗星辉,为您引航<br><br>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我们又生活在一个想象的世界。此岸是看得见,听得清,摸得着的,彼岸是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b>从此岸到彼岸,有一座桥梁,就是艺术。化有形为无形,化现实为意蕴。付诸于笔墨为绘画,付诸于声律为音乐,付诸于语言则为诗歌。</b>把玩现实,将心意遥致于莽莽。徘徊于有无之际,斟酌于虚实之间,才是我们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诗人李智镕《回去的山路》中,前两节是虚,描绘在想象的彼岸,已经逝去的母亲,脸色苍白,步履踉跄,月光下蹒跚而行,迷失了回家的路;后两节是实,描绘在现实的此岸,女儿不仅祈祷月光,祈求北斗,为母亲指引回家的路;还在门前种下了母亲喜爱的芒,期待母亲早日归来!通过虚写想象中母亲的窘境,表达了儿女对天堂世界里母亲生活的牵挂;通过实写现实中女儿的言语行动,表达了对母亲归来重逢的期盼。<b>虚实相映,开阔了诗的境界,升华了诗的主旨。<br></b><br></div> 四<br><br><b>望月</b><div><b><br></b></div><div><b> 周红萍<br></b><br>就这样默默地相望<br>一个伫立楼台<br>一个挂在天上<br><br>就这样让相思盈眶<br>一行散落故土<br>一行撒在他乡<br><br>如果这奔赴不是双向<br>我又怎么会跨过藩篱<br>你又怎么会穿越汉唐<br><br>你轻抚我寂寥的清影<br>我爱恋你如水的眸光<br><br><b>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文字往往是苍白的,很多时候,即使你描写了满满的一箩筐,它也并不能够穷尽表达丰富的情感体验。若要达到理想的境界,就得借助于含蓄婉转的艺术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留给读者二次想象的空间,激发诗歌最大的艺术潜能。</b>诗人周红萍的《望月》 , 追求言外之意,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别样的审美感受。诗人立意在月,却全篇无月(字);诗人立意在远方之人,却全篇言人月之情。首节写人月相望,二节写珠泪分离,三节写月照离人,四节写人月相恋。初看通篇是叙写人月之情,细品满腔都是离人之思。月在天上,泪在他乡,千年相约,唯有光影。清冷的月光啊,能把我的思念捎给他么?<br><br></div> 五<br><br><b>新诗之美,美在看得见的诗体形式,听得见的和谐韵律;新诗之美,更美在看不见的奇思妙想,看不见的灵思意蕴。容易领会的是看得见的此岸,难以体悟的是看不见的彼岸。你看,春风习习,鸟语花香,朵朵柳絮正在水天飘荡,乘着一缕晓风,将浓郁的诗香吹向艺术的彼岸。</b><br> 2024年11月9日,山西平遥<br> 【作者简介】赵青山,网名死水吧,1965年生,山西省平遥县人。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理事,重庆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香港国际当代华文诗歌研究会研究员,多年关注并研究现代格律诗。多次受邀参加西南大学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并专题发言,曾参加中国知网学术讲座直播活动,讲座内容被中国知网收录并面向全国读者开放。主要著作有:《雅园诗论选》(主编)、《现代格律诗家评传》《现代格律诗发展史》《雅园诗派研究》《东方诗潮研究》《十四行花环体诗选》(主编)、《中华诗园》(主编)、《向律而歌•八行花环体新诗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