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此繁衍生息。<br>最先入驻此地的为战国时的古姑师人,到了西汉时期,乌鲁木齐及其周围地区史称“十三国之地”。<br>西汉初年,汉朝政府即置戊己校尉在乌鲁木齐附近的金满(吉木萨尔)设营屯田,维护丝路北道的安全。<br>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辖4县,这一带被称为轮台县。轮台为古时兵家必争之地,边塞诗人岑参曾在轮台生活过三年,写下了“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 历史上乌鲁木齐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扼守着古丝绸之路咽喉要冲,是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是西方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荟萃之地,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质。驼铃悠悠、马蹄声碎,就是2000多年来丝绸之路上真实的写照。 2000多年前,汉代张骞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亚欧的丝绸之路。 关于丝绸之路还有着一个优美的传说。在《大唐西域记》中有一个古于阗国,那时只见丝绸不见蚕桑,而“东国”有,于阗国王想尽了办法想把蚕种和桑树引进来,但东国防范十分严密,绝不允许蚕桑西传。为此,有大臣献上良策:王子向东国求婚,请东国公主设法私带蚕种来。国王听罢,抚掌称妙。而不知是计的东国国王大方应允了这门婚事,聪明的公主便在自己华贵的帽絮里夹带了蚕种。守关士兵因不敢搜公主的帽子,公主则顺利地进了城。自此,蚕种传了进来。渐渐地,于阗国遍地种上了蚕桑……,至于“东国”是哪个国家,不言而喻,肯定就是古于阗国东边的邻国了。<br>后来,蚕桑又经丝绸之路,传到了疏勒国,中亚、西亚诸国……直到今天,古于阗国属地,今新疆的和田县、洛浦县、古疏勒国属地,今新疆的喀什市、莎车县,蚕桑依然兴旺。 丝绸之路在新疆境内的主要路线以塔里木河为纽带。绿洲文化、城邦诸国、历代屯田都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中心。那些湮没于沙漠瀚海中的古代废墟遗址,表明这里的人们曾经是人类文明最早的接纳者和传播者。作为古代东西交通的大动脉,丝绸之路的中枢地段,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艺术和多种宗教在这里接触、碰撞。乌鲁木齐古代城市和商业的形成、变迁,几经沧桑,都与“丝路”息息相关。 乌鲁木齐,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千百年来,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进入新时代,乌鲁木齐着力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高地,一班班中欧(中亚)班列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内完成换装,迎着晨曦,班列缓缓出入国境,乘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从边陲腹地走向“通江达海”,“钢铁驼队”昼夜不息,已成为全球产业链“大动脉”。 这正是:<br>两千多年前,古丝路城邦相依、驼铃声声、炊烟袅袅、商贾使节络绎不绝;<br>两千多年后,现代陆海新丝路、一带一路、共享繁荣、前所未有天赐机。 在新疆,在乌鲁木齐,阿凡提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div>其实,阿凡提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称呼或者称号,一是用来称呼男性的“先生”,二是用来尊称有学识、有文化的人,也就是“老师”。</div> 阿凡提最早的原型是阿拉伯帝国的朱哈,他生活在阿拔斯王朝,距今一千年。朱哈留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一个智者,一个幽默的人,时常做一些傻乎乎的出乎意料的事情,然而最终证明他才是最聪明的人。我们现在看到的阿凡提故事中的许多故事,就是他的故事的早期原型。<br>随着阿拉伯民族在世界的流动,阿拉伯文化也在世界各地传播,于是,新疆的维吾尔人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智者,那就是阿凡提,很自然的,那些加诸于朱哈等这些智者身上的故事,也终于开始成了阿凡提的故事,并且最终成为今天的中国人熟悉的样子。 但是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的是,无论在哪里,当地老百姓对阿凡提这样一位关心民众、为民请命的智者的推崇和尊重,表达了人们对公平正义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 实际上,阿凡提的影响力远不止在新疆,大名鼎鼎的智者纳斯尔丁·阿凡提不仅属于维吾尔族兄弟,不仅属于中华民族,更属于全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曾于1996年纪念过他,将那一年定为“纳斯尔丁·霍加年”(纳斯尔丁·霍加是土耳其队阿凡提的称呼)。由此可见,“阿凡提”也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 乌鲁木齐,这里民族风情浓郁。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新疆国际大巴扎,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它是维吾尔族目前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新疆国际大巴扎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路段。这里最著名的景点就是广场中心的丝绸之路观光塔,因其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融合了中外文化,塔内有很多融合中外文化的特色工艺品。 悦耳动听的民族音乐从富有民族特色的店铺里传来,空气中弥漫着手抓饭、羊肉串、烤馕的香味……夜幕降临,新疆国际大巴扎又热闹起来,漫步于灯火璀燦的乌鲁木齐市街头,浓郁的民族风情让人流连忘返。<div>乌鲁木齐,这里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鉴湖、阅微草堂、西山老君庙、天山天池、红山公园、自治区博物馆,水磨沟景区等旅游景点。</div> 乌鲁木齐,一个令人神往的城市。 (本文图片取自网络) <h5>本文部分素材取自《亚心之都——丝路上融贯古今的驿站》一文,特此致谢原作者,如有异议即删。</h5> <div><br></div> <br><br><br> <br><div><br></div> <br><br><br> <br><br><br><br><br> <br><br>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