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38年,在延安抗大上课的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夫人在延安的合影,两人相视而笑的瞬间,此时她的工作主要是照料毛主席的饮食起居。</p> <p class="ql-block">这是40年代,陕北延安,摄影师给毛主席拍摄“标准照”时,一张罕见的留影,当时的他特意换上了一件崭新的衣服,看起来非常有精神,在延安的艰苦岁月里,他和普通战士一样,吃小米饭、穿粗布衣、住土窑洞,从来不搞特殊。</p> <p class="ql-block">1943年,毛主席在延安机场和女儿李讷合影,此时的李讷才三岁多。照片中,毛主席蹲在地上,搂住女儿的小腰,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p><p class="ql-block">照片中,李讷左手搂住爸爸的脖子,右手搭在爸爸的头上,表情有些许生气,也许是因为父亲太忙了,也许是毛主席惹她生气了,小李讷才会做出这样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动作。</p> <p class="ql-block">1945年毛主席和林彪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女儿李敏的一张珍贵合影,1947年,李敏从苏联回国,在哈尔滨住了两年。</p><p class="ql-block">1949年,回到了父亲身边。毛主席见到李敏后非常开心,逢人便说我家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那时李敏还只有小名叫娇娇,毛主席给她取了一个正式的名字李敏,在陕北时,毛主席曾化名为“李得胜”。 </p> <p class="ql-block">1949年,毛主席看望柳亚子,柳单手接双手,架子可真够大的。</p><p class="ql-block">1949年初,柳亚子到了北平之后,迟迟未得到毛主席的接见,便作诗一首,发了一通牢骚。</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回诗一首,耐心劝解,其中有云:牢骚太胜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张照片,便是毛主席亲自登门看望柳亚子。</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伸出双手,这是对长者和文人的尊重。柳亚子单手来接,这多少有点不合适。依我之见,柳过于傲气,架子也大了点。</p><p class="ql-block">无论如何,这张照片抓拍的相当到位。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过人的气度,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50年代,毛主席与周总理一张珍贵合影,毛主席和周总理两人不仅是生活上的最友好的朋友,更是革命道路上最真挚的战友,周总理是毛主席最信任的人,毛主席是周总理最敬重的人。</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一张珍贵的温馨家庭照,照片拍摄于1951年,毛主席和夫人、女儿、侄子在北京颐和园的合影,照片中可以看到一家人心情都很好,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1952年,毛主席给志愿军女兵解秀梅签字,她曾抱着毛主席痛哭。</p><p class="ql-block">解秀梅是一名志愿军女兵,本在文工团工作,却做了许多“分外”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她曾在大火中,救出伤员李永华。炸弹满天飞,她却舍不得放下背上的伤员。一颗炸弹在他们身旁爆炸,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她把李永华护到身下,自己却多处受伤。为此,68军政治部为她记了个人一等功。</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解秀梅,正看着毛主席给她签字。在这之前,她曾经抱着毛主席大哭了一场。</p><p class="ql-block">现如今,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不应忘记,毛主席他们那一代人给我们打下的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1953年10月1日,向毛泽东主席鲜花的少先队员张筠英在天安门城楼上与领袖们在一起。</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的题目叫做《毛主席和少年儿童》。照片中,张筠英留着长辫子,戴着红领巾,时年9岁,是北京培园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毛主席在她身旁,半弯着腰,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往远处看。</p><p class="ql-block">据后来张筠英介绍:“我是指长辛店机车车辆厂一种火车模型,做得很大,它那个蒸汽机冒着蒸汽,轮子转,在天安门上看得非常清楚。当时没有现在科学发展得这样,各种各样的模型,看着觉得太逼真了,所以就高兴的跳,看小火车还冒烟儿呢,特高兴。毛主席就俯下身来问我,你在看什么,那么高兴,我就手指着那个火车模型,这时候,摄影记者就跟过来,赶快噼里啪啦的拍照。”</p><p class="ql-block">照片左侧的小男孩叫王小怀。从1951年开始,每年的国庆和五一庆祝游行中,都有一男一女两名少先队员,跑过金水桥,登上天安门城楼去给毛主席鲜花。1954年,这项活动被毛主席叫停,1955年,张筠英主演了电影《祖国的花朵》。</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70多岁时去农村调研,他为了不踩坏田里的庄稼,一只站在田埂上,另一只脚斜贴在田埂一侧的土坯上。这样站着很不舒服。但主席宁愿自己难受点,也不能踩坏一颗庄稼,他里装的永远是人民群众,是百姓的利益。</p><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农村土地革命正在全力推进中,中心议题是如何公正地重新分配土地,确保每一分土地的分配都体现出对农民的公平对待。</p><p class="ql-block">首先,毛泽东于1930年11月在江西省吉安的行动委员会扩大会议中提出,不应简单地禁止租赁土地。这是因为实际情况远比理论上的规定复杂。例如,部分农民因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无法亲自耕作,出租土地成为他们生存的方式。这种做法,虽然看似违背了革命的初衷,实际上却保护了这一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p><p class="ql-block">进一步,分田的方法也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当时的一种观点是按照劳动力来分配土地,即能耕种的人应得到更多的土地。然而,这种做法未能考虑到那些无力耕作的群体,如老人、妇女及残疾人。毛泽东在会议上支持了一种更为平等的分配方法,即按人口平均分配,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家庭都有土地可以耕种,从而保障基本的生活需要。</p><p class="ql-block">在革命初期,很多问题并没有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毛泽东指出,土地分配需要分几次进行,不能期待一次就完全公正。初期分配往往存在富农隐藏优质土地的现象,而且由于贫农的文化和经验限制,很难立即掌握领导权。这就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和调整,逐渐找到最合理的分配方案。</p><p class="ql-block">关于土地的实际质量和产量差异,毛泽东也有细致的考量。例如,在分配时,考虑到田地的肥瘦不一,提出了“抽肥补瘦、抽多补少”的再分配原则。此外,他还特别关注在分田时田中是否有庄稼,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补偿,以确保每个农民在变革中都能得到公正的待遇。</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的政策和行动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工农业发展。特别是在1958年4月,一系列重要的政策讨论和地方调研在广州紧锣密鼓地展开,说明了中央对农业合作社的特别关注和重视。广州作为南方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这时候迎来了毛泽东的亲自访问,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推动工业发展,更在于深入了解和推进农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p><p class="ql-block">4月底的广州,天气逐渐转热,毛泽东选择在这样一个午后,前往广州郊区的棠下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实地考察。据报道,毛泽东的到来并没有过多的事先宣传,但他的行程安排和目的都被严格保密和周到准备。他的身边随行的包括广东省的高级领导,如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及广州市市长朱光。</p><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四十五分,一行人抵达棠下村,此刻的棠下已是人声鼎沸。村民们早在午饭后便得知了毛主席即将到来的消息,大家怀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自发集结在村主要道路两侧。毛泽东的出现引起了一阵高呼,他身着简洁的银灰色中山装,手持折扇,面带微笑,脚蹬布鞋,这种亲民的形象让村民们感到既亲切又高兴。</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村内进行了仔细的步行视察。他不时停下来,与村民们交流,与公社的干部握手,并对村内的设施进行了仔细的查看。他特别进入了一家商店,与店员握手,详细询问了商品的种类和销售情况。</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行程中,毛泽东走访了农业合作社的办公地点,详细了解了合作社的运作和管理情况。他特别强调了干部与群众的互动,指出“干部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求,把握群众脉搏,推动生产发展。”此外,他还亲自走到田间地头,与正在劳作的农民交谈,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农民的劳作体验。</p><p class="ql-block">在这次调研中,毛泽东提出了“六级干部会议”的概念,强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深入基层,直接对话,了解实际情况,这一点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p><p class="ql-block">来自 徐勇,邓大才主编. 中国农村调查 第1卷 文献类[M]. 2020</p> <p class="ql-block">1958年,毛主席在北京与曹云芳、曹云芳的双胞胎外孙女的合影,曹云芳是烈士罗哲遗孀。早期罗哲和妻子曹云芳一家同毛主席和杨开慧一家曾同吃同住,毛主席与罗哲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延安得知罗哲牺牲的消息,心中异常沉痛,他曾多次打听烈士遗属的下落。</p><p class="ql-block">1958年6月,曹云芳受毛主席邀请到北京,曹云芳带着两个外孙女,一行四人受到了毛主席的热情接待,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韶山与弟妹张玉莲、侄儿毛坚平、侄女毛小青合影,照片中毛主席手抚侄儿侄女头顶,一脸慈爱。</p> <p class="ql-block">1962年,毛主席夫妇与王光美接见印尼总统苏加诺夫人哈蒂尼的合影,不得不说,王光美非常美,气质很好。</p> <p class="ql-block">西哈努克亲王是登上天安门城楼次数最多的外国元首。这是1965年10月1日国庆节,毛主席、彭真、西哈努克亲王,刘少奇在天安门城楼上。</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工作人员的珍贵合影,毛主席与工作人员平时相处中,和家人一样,在主席身边活动的时候,不拘束。主席很幽默,有时候和身边人员在一起的时候,大家都感到很亲切,都愿意和主席聊聊天,主席也愿意和大家聊聊天,很融洽。</p> <p class="ql-block">72岁高龄毛主席在武汉东湖的留影,照片中的毛主席神采奕奕,龙行虎步,气场强大,不怒自威。</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开怀大笑的老照片,第一次见,太珍贵了。</p> <p class="ql-block">1964年,毛主席与夫人在北京香山的罕见合影,可以看出来此时两人的关系还是很好的。</p> <p class="ql-block">1964年,毛主席与20岁的张玉凤在列车前的合影,张玉凤1944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人,16岁的时候在牡丹江铁路局的餐车当服务员,广播员,不久被调到毛主席的专列上当工作人员,1970年又被调到毛主席身边工作。</p> <p class="ql-block">1965年,毛主席与夫人、工作人员的罕见合影,照片中毛主席和夫人坐在椅子上,身子挺直,表情十分严肃,身后站着的两位年轻的工作人员,男的是毛主席的理发师兼卫士周福明,女的是护士许春华。</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周福明的罕见合影,周福明是毛主席的生活卫士兼专职理发师,陪伴了毛主席17个年头,和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9日0点10分,毛主席在北京病逝。周福明得知后泣不成声,他马上和领导请求,要为毛主席最后一次理发,因为毛主席在去世前已经3个月没有理发了。</p><p class="ql-block">领导很快便同意了周福明的请求。随后,周福明和往常一样收拾好了推子,剪刀,刮胡刀等。</p><p class="ql-block">周福明小心翼翼地蹲在遗体前,但是因为控制不住眼泪,为了不让眼泪滴下来,他跪在了那里,开始为毛主席修剪头发。</p><p class="ql-block">为毛主席服务17年了,他说:“主席,这是最后一次给您理发了,您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晚年的周福明,深居简出,他的家里挂满了毛主席的照片,挂满了和毛主席的合影,每当和别人提起毛主席,他的心里都是感恩和怀念。</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女儿李纳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张珍贵合影,照片中李纳一身军装,显得特别的精神,这一年李纳26岁,刚刚大学毕业,被调到军报工作。</p> <p class="ql-block">1966年,毛主席在天安门接见13岁的焦守云,照片中毛主席与焦守云握手,亲切合影,焦守云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这件衣服还是大姐焦守凤穿过的、改了几次的衣服,焦家是一个大家庭,家里有六个孩子,还有两位老人需要赡养。</p><p class="ql-block">焦裕禄去世后很长一段日子里,焦家的一家生活困难,过得十分艰苦,直到今天,焦家兄弟姐妹几人仍是朴素示人,从不追求奢侈和享受。</p> <p class="ql-block">1966年11月10日毛主席接见群众和革命师生。</p><p class="ql-block">当天,老人家在城楼上接见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和革命师生。从上午十时开始接见,持续六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1967年,毛主席与工作人员在武汉东湖宾馆的一张珍贵合影,左边的是护士长吴旭君,蓝衣服的是毛主席的表侄女王海容,此时的毛主席已经74岁高龄,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工作人员也很自然的在他身边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70年国庆节。</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等人的合影,伟人笑得像朵花,张玉凤侧脸微笑,尤其优雅。</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71年,拍摄地点是毛主席的住处。照片中,毛主席正在和乔冠华握手。扶着毛主席的女子,就是张玉凤。</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开怀大笑,毫不掩饰自己喜悦的心情。此刻的老人家,笑得像朵花,看起来很可爱。</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张玉凤,侧脸微笑,看起来更加优雅。她那双眼睛,似乎会说话,诉说着她内心的喜悦。什么叫顾盼神飞?大概就是这个样子。</p><p class="ql-block">什么事让他们如此开心?我猜,应该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这件大喜事。</p> <p class="ql-block">1971年9月,毛主席南巡在上海火车站停车休息时,讲解车皮上汉语拼音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1972年,毛主席穿睡袍参加陈毅追悼会,陈毅夫人张茜看到毛主席带病赶来,连忙上前搀扶的毛主席,眼里含着泪花的看着毛主席。</p><p class="ql-block">张茜真诚地请求说:“主席,您坐一下就回去吧!”毛主席轻摇头说:“不,我也要参加追悼会。”</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离开时已无法自己上车。他的腿明显无力,几次迈步都登不上汽车,不得不依赖工作人员的帮助才勉强登上车。陈毅的追悼会,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出席的追悼会。</p> <p class="ql-block">13岁的周总理,浓眉大眼,一身正气,一看就不是泛泛之辈。</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周总理虽然才13岁,但看他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正义之气。他鼓起的嘴角,饱含着一种不服输的精神。</p><p class="ql-block">俗话常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这句话虽不完全正确,但对多数人是适用的。稍微有点生活阅历的人,对此话,绝对深有体会。</p><p class="ql-block">想想也是,一个13岁的孩子,竟然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泛泛之辈能说出的话吗?</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邓颖超恩爱老照片,注意看周总理的手,抓着邓颖超的手指,摄影师抓拍到了这一幕。</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大概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初,拍摄地点应该是西花厅。</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周总理,正在专心致志地看文件。邓大姐悄悄从后边走了过来,左手背后,右手扶着椅背,探身观看。</p><p class="ql-block">邓大姐的这一姿势,显得柔情似水。她的表情很祥和,她的眼中充满了爱意。</p><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院子里,洒在周总理和邓大姐的身上,这使得他们身上好像散发着一种光晕。这光晕,让人一看,就觉得特别温馨。</p><p class="ql-block">从来没听说过他们红过脸,从来也没听说过他们吵过架,他们相敬如宾、琴瑟和鸣。</p><p class="ql-block">什么是爱情?各有各的解释。但可以肯定,周总理和邓大姐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珍贵的镜头,此次的周总理正在抱起小孩的珍贵镜头,这是一张拍摄于1957年2月的旧照,周总理正在斯里兰卡进行访问,这是在农村与孩子们留下的珍贵合影。可爱的孩子们,亲切的周总理,构成了一副美妙画卷。</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广西石林前的合影,他们两人的形象,就像石林上的刻字一样,顶天立地,光明磊落。</p> <p class="ql-block">这是1970年5月,周总理和妻子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院内,一张珍贵的留影,仔细看会发现,他们的身后是盛开的海棠花。周总理和妻子相濡以沫整整五十年,他们虽然没有子女,但是对烈士子女却是细致入微地关爱,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两人的爱情一直以来是国人的楷模和典范,如今西花厅的海棠花又要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p> <p class="ql-block">1952年2月14日,为庆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两周年,在首都各界庆祝大会上,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与苏联代表共同举杯,祝愿中苏友谊之树常青。</p> <p class="ql-block">1955年,建国6周年,古朴雄壮的天安门城楼上,周恩来总理、陈云副总理、邓小平副总理身着统一制式的黑色中山装,一股亲和质朴、干练稳重的气息。</p><p class="ql-block">中山装因孙中山先生的提倡而得名,它融合了欧美服饰、日式学生服和中式服装的特点,是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p><p class="ql-block">建国后,中山装成了国家领导人重要场合穿着的首选之一,它象征着对革命先辈的继承。</p><p class="ql-block">而贺龙元帅、陈毅元帅等人则身着55式海蓝色军装,显得英姿勃发。</p><p class="ql-block">55式军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一款极重要的军服,是首次全面采用军衔制度的军服,也是首次配发勋表的军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这款军服不仅在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因其独特的设计和象征意义,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经典,极具怀念价值。</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与贺龙元帅的珍贵合影!贺老总一身崭新的元帅服,1955年大授衔时,贺龙元帅虽然位居十大元帅第五位,但元帅勋章编号却是001,是第一位确认授衔为元帅的人选。当年南昌建军,主要就是依靠贺老总的部队和叶挺的部队,资历太硬。</p> <p class="ql-block">一张老照片,珍贵的镜头。这是一张拍摄于1958年7月的老照片,此时的周总理正在广东省新会县视察工作,这是周总理与新会县农民亲切交谈的珍贵镜头。</p><p class="ql-block">这一次,周总理视察新会是有原因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1958年6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有关新会县的文章,讲述的就是新会县的一位农民周汉华同志通过高粱和水稻杂交生产出产量更高的品种,这一消息引起了周总理的高度关注。</p><p class="ql-block">基于这个原因,周总理在1958年7月1日至7月7日这七天的时间里,在新会视察工作,主要是了解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情况。</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周总理下乡视察,老大娘拉着总理的胳膊说话,真亲近。</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周总理和老大娘,坐得很低,很显然。他们各自坐在一个小板凳上。</p><p class="ql-block">老大娘左手拉着总理的胳膊,右手扶着总理的腿,表情真诚,眼神恳切。看得出,老大娘没有把总理当外人,而是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p><p class="ql-block">周总理呢,则认真倾听,不急不躁,不紧不慢。在老百姓面前,总理是最有耐心的。</p><p class="ql-block">这是什么?这就叫接地气,这就叫了解民间疾苦,这就叫深入群众,这就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其实,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就是咱老百姓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1962年,周总理和工人握手的照片,注意看工人的手,黑乎乎的。</p><p class="ql-block">您看到的没错,这位石油工人的手,确实沾满了黑色的油污。当时,这位工人连连后退,害怕油污沾到总理身上。然而,周总理却快步向前,握住了他的手,和蔼地说道:劳动人民的手,最干净了。</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在某钢铁厂,发生了类似的事情。那位钢铁工人把手藏在身后,周总理一把把他的手拉过来、握住,心疼地说道:工人的手最干净了。</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的周总理,从没嫌弃过任何一个工人和农民。他真的把自己当成人民的“服务员”,尽心尽力,至死不渝。</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夫妇与郭沫若先生一家的珍贵留念</p> <p class="ql-block">1971年,周总理和学生在一起,他弯腰扶案,显得小心翼翼。</p><p class="ql-block">一个人有没有架子?大家一接触便知。如果接触不到,也可以相互比较。</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站着的有三位,戴眼镜的同志双手抱胸,戴帽子的同志双手背后,而周总理却躬身扶案。这就是区别。</p><p class="ql-block">大家再细品一下,周总理的动作和表情,给人一种小心翼翼的感觉。很显然,他怕影响到课堂上的师生。</p><p class="ql-block">一个大国的总理,从不以地位自居,始终把自己当成是老百姓中的一员,这怎不令人觉得亲切?怎不令人敬仰呢?</p> <p class="ql-block">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受到周总理的接待。晚上,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为田中角荣举行了欢迎宴会,宴会上周总理向田中角荣敬酒。</p><p class="ql-block">9月27日,毛主席在书房会见田中角荣,两人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交谈,会见结束时,毛主席将一部《楚辞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73年,拍摄地点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这些女子,大多都是大寨村的“铁姑娘”。总理右边那位,就是时任大寨村党总支书记的郭凤莲。</p><p class="ql-block">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周总理有多么平易近人、有多么接地气。同时,也可以看出,老百姓有多么敬爱周总理。</p><p class="ql-block">周总理临走的时候说:只要我的身体还允许,下次我还来大寨。然而,他再也没有来过这里。</p> <p class="ql-block">东方红拖拉机生产车间,朱老总坐在副驾驶上,威风凛凛,气贯长虹!</p> <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元帅登上天安门城楼,和各界人民群众一起欢度佳节。时年80岁高龄的朱德元帅身穿65式新军装,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亲切慈祥,气度不凡,正在向天安门广场上的游行队伍挥手致意。</p> <p class="ql-block">1975年9月,国务院在山西省昔阳县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会议期间,华国锋与陈永贵两位国务院副总理在虎头山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6年,邓稼先浑身大出血,他拉着妻子的手说:这辈子对不住你!</p><p class="ql-block">邓稼先在去世之前,他的全身都在出血,每隔一个小时都要打一次镇痛剂,以缓解疼痛。</p><p class="ql-block">邓稼先自知命不久矣,拉着妻子许鹿希的手说:这辈子对不住你了,下辈子还娶你,好不好?</p><p class="ql-block">许鹿希顿时泪如泉涌,边哭边说:好好好,下辈子,我还嫁给你。</p><p class="ql-block">许鹿希虽然嘴上答应,但心中一万个后悔。她倒不是后悔丈夫研究蘑菇云,而是后悔自己没有陪在丈夫身边。</p><p class="ql-block">故事写到这里,让人心酸不已。邓稼先他们那一代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强大,那真是玩了命地工作。所以,他们极其伟大。而邓稼先他们背后的女人们,同样伟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