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出生于丘古耶夫,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巡回展览画派重要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创作插曲:这幅画在构图之前,列宾准备在画面的最前边再画上一排富人,用这排富人的骄奢来对比纤夫的苦难。这样一来,画面的主题就变成了贫富对比,是一个简单而又乏味的主题。和我们现在看到的画面,单纯地表现苦难相比,就是画蛇添足。幸好列宾没这么做,因为有个贵人提醒,这个贵人就是他的同学,也是个画家。</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在伏尔加河畔一组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奋力拉纤的纤夫群像,反映了俄国纤夫苦难的生活,寄托了画家对下层人民群众悲惨生活的同情。</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构图:这11个纤夫的摆放,那全是功夫。首先这些人总体呈现出很吃力的向前的姿势,这些人都是有倾斜角的,但他们的角度又不一样。就像音乐里的音符,有一个统一的趋势,但是在统一之中又充满了变化。然后是整体结构被巧妙地分成了四组(4421)。这样就产生一种节奏,所以这幅画看起来就像欣赏一首音乐一样,通过这几个节奏变化,角色之间就有了足够的展示空间。这四组:组和组之间空隙里边人物的关键动作,可以呈现出来,如果是叠在一起,那就乱成了一团麻。</p> <p class="ql-block">局部一</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还有关于情绪的递进:从最前边的人物看,几个老人,吃力的拉着绳子。仔细看就会发现,他们好像是已经接受了这种生活,而且是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这种生活。</p> <p class="ql-block">局部二</p> <p class="ql-block">再看中段,这四个人就不一样了。这四个人开始东张西望,这里边有一个小伙儿很年轻,看他那个表情,好像要挣脱这份苦难一样。</p> <p class="ql-block">局部三</p> <p class="ql-block">然后再往第三组看,又是两个麻木的人。</p> <p class="ql-block">局部四</p> <p class="ql-block">到最后一组那个人,是一个我们根本就看不到脸的人,几乎跟僵尸一样,你都分不清楚他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在这幅画里边,列宾就像一个作曲家,通过旋律和节奏的变化,以及内容的层层递进,来表现这幅画的主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