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俊的美篇

郭士俊

<p class="ql-block">回首六渡桥</p><p class="ql-block"> 我是汉口六渡桥长大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六渡桥的地标- 铜仁像,孙先生在这里为武汉人站了九十多年的岗,见证了大武汉近百年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这是四季春粉面馆(上)、新华书店六渡桥门市部(下)的旧址,我父亲在这里上了很多年的班。</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个位置,原红旗理发店门前的一棵树(50多年前应该不是此树),我爬在树上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那是1967年的6月17日上午,一方是戴柳籐帽的长矛方阵,听哨声进退有序出战,一方是头箍红袖的敢死队呈散兵线状,持三节棍大刀棍棒对阵,双方交手多个回合,虽有民众以飞掷砖瓦助战,散兵终不敌长矛,败下阵后在会宾酒楼前留下一具尸体。我就在树上看两方拉锯下不来。这条马路叫三民路,那时在路的那一端也有厮杀,长矛杀入一家绸布店的楼上,事后才得之我的幺叔也是敢死队,他当时就据守在这栋楼上,靠跳窗才拣回一命。</p><p class="ql-block"> 统一街中段向北的入口,我的老屋就在这条街上。图中未拆的是初中好友黄同学的家。</p><p class="ql-block"> 好友徐同学的家。</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的老屋,统一街283号,两位老妹都是七十多的人了还往在这里。听我要回,特地跑到天声街买了鳜鱼基尾虾菜苔牛肉鲜汤做给我吃,家常小菜老屋团聚倍感温暖。</p><p class="ql-block"> 这栋房子砖木结构,据我大伯讲他8岁时就来到这里,他1917年生人,推算这房龄当在百年以上,百年来几经修缮,大屋架仍然完好,地板楼梯都是原件。</p><p class="ql-block"> 从公私合营上潮到民国时期,这里是"郭义顺"商号,主营过日杂、百货、回力胶鞋、年画直至与群众出版社联营创办"长江书店"最后并入国营转新华书店。老父作为资方(工商业)一辈子老老实实接受改造,结果七几年成份划下来算小商,白做了近20年的人下人,这阶级划分把人闹的啼笑皆非。</p><p class="ql-block"> 这幢不足 200㎡的房子堂屋就是商铺,其余住人烧火做饭,做点生意为三房几十口人提供温饱,还在乡下盖房置田,所以在湾里就算殷实人家。听父亲说,以前做生意只要有诚信就好做。当然我们家在统一街也就是一般般啦。</p><p class="ql-block"> 这爿小照相舘就是我们家的发祥之地。一百多年前还是清朝的时候,祖父(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尚在少年就从乡下跑到汉口讨生活,在统一街做过裁缝学徒,因脾气太杠,一人出去摆烟摊、走街窜巷背个褡裢卖布,住的是过街楼的楼梯下,备尝艰辛。稍有起色便盘下这爿小店把三祖父接来一起做(大祖父留在乡下务农)到生意盘到有些规模就租下距此店往南几十米的贤乐巷口也就是283号,临街门面上方做了一个半悬的拱棚,下悬一块黑底金字"郭义顺“的招牌,生意做得平平稳稳。祖辈三房人丁渐兴旺,父辈计有7男8女。至六十年代家族三代累有人丁51人,八十年代增至72人。至第四代则人丁骤增,然第四代男丁仅3人,百年轮回后还是一个3,真是诡异。</p><p class="ql-block"> 统一街大部分都打围拆迁走人了,就剩这一小段还在等待。</p><p class="ql-block"> 统一街向北走穿头就是民生路,这是绸布店和长江饭店,差不多都有百年历史了。对面是新佳丽。</p><p class="ql-block"> 转过来就到中山大道,依次是工艺馆、工商联、商铺、南洋大楼、东来顺,这一段就是大汉口曾经最繁华的区段,人称汉口之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