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徐进华 配图:韩兆辉</p> <p class="ql-block">再游白洋淀</p><p class="ql-block"> 看过黄河口的落日,早晨8点多我们就返程了。一路上又有好几群大雁排队南飞,黄河三角洲的无人苇滩,一定是它们又要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想来它们更自由,至少人们还不能随心所欲的高举高走。干脆再去趟白洋淀吧,去看看那芦苇里面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白洋淀、沙家浜,这些名词我们西南地区的人还是比较陌生的。淀是沉淀,沙多水浅,说来我们住的海淀原也该有点儿那味儿。浜是水沟,白洋淀里的交叉水巷有那意思。从字面意义上讲,白洋淀应该叫白洋湖了,主要是水位现在上来了很多,扳船的舵爷随便一指,就说那大淀的水有十来米深了,村边我们上船的地方也有四、五米的水高。史料记载,北宋时期这里就是与辽国的水上战场,就有过对沙淀地形的修筑、利用。上世纪60年代水位比现在还要高出几米,80年代干枯过一年多,淀底都曾跑过大车。</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不到12:30到的北洋淀的光淀村。这是北洋淀中心区域的一个小村,这个叫起来不雅的名字,当地讲还是乾隆当年游玩时起的。也是一个下午,也是斜阳西洒,淀光灿烂,乾隆就把当时的张庄村改成了光淀。今天我们是同车的老张介绍来的,他说有个亲戚在这儿,我们就一同来走个人户儿。有个当地向导,今天我们也算是自由行吧。一个带顶的简易“画舫”,专门固定了一个长桌来掼蛋。舵爷是个晒得黢黑的老汉,主人是老张的表姐夫,两个都有浓厚的本地口音,在马达的干扰下,热情的介绍能听懂一半儿。白洋淀今天的能见度不算最好,阳光满满,水波荡漾。只是这个时节天还是渐渐凉了,微风会渐渐渗透秋衣。这里几乎没有黄河口那样的大雁,最多的是水叉里不是出没的鸪丁鸟(姐夫介绍)。这种黑色的水鸟,肚子比较大,扑腾着也能飞,一伸一缩的脑袋看着像是在不停的觅食。芦苇里面的鸟蛋是很多的,当地对鸟类的保护还好,有用无人机取证的,附近就有人被抓住判刑的记录。大多芦苇都快枯黄了,一片片残荷也应衬了季节。荷塘边姐夫带着采摘了鸡头米,一种果实上面带长芽,裂缝如嘴,外形像似鸡头的水产食品。我们都是第一次见到,它外壳是长满尖刺,不能随便去摸。小船穿过八达桥,我们上大淀村走了走,村里的学校在那里,也是好多老人在等待孩子们放学。我们在淀里飘行了四个小时,直到太阳隐进了渐厚的云层。</p><p class="ql-block"> 光淀村的建筑大多较新,整体规划不够,村民们自行“协商”的屋间距离也比较窄。个别人家有家和兴业、兴家之类的门匾和道家护家平安的灵符。没有南方旧院那种大宅镇村式建筑,村落像少了点主调。姐夫也曾承包百亩湖面,在北京岳各庄卖过水产,孩子现还在那边做绿化工程。但城里的设计和审美也是不容易在渔村消化的吧。新农村建设,村民的文化积淀,要跟上这时代的发展,似乎也是个重要方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9日 记于雄安新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