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蔡端音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说文解词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11-9</div> 如梦令<br>文化<br><br>信仰习俗艺术,<br>语言文字图画。<br>因环境族群,<br>传承交流小大。<br>文化,文化,<br>力量精神之花。<br> 文化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文明认为扭转野蛮需要教化,即授之于文化。今天说文解词娱乐运动想说说文化一词。<br> 文化是个大课题,我们的讨论尽可能简化。<br> 文化与个人和族群紧密相连,不同文化造就了不同的个人和族群,不同的族群产生了不同文化的个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个人(以下简写为不同族群)有不同的文化,但因同住地球村,各种文化不可避免交流、交集,所以各族群的文化可能不是单纯的,而是兼而有之,但各有其核心传统。<br> 大体看,文化主要有三种:渔猎文化、农业文化、神文化。渔猎文化的传统是弱肉强食,倾向于依靠工具外治,其代表是西方文化。农业文化的传统是平衡,倾向于研究发现内治,其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神文化的传统是命由天定,倾向于向神祈祷,其代表是印度文化。一般,渔猎文化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消除罪业的方式往往是强制,效果直观。神文化也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但消除罪业的方式是祈祷神来改变,效果体现在神的意志中。农业文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从众心理严重,往往寄希望于良心发现,效果往往存在于潜移默化之中。我感觉,农业文化和神文化地区人口增长较快应该于文化有关。 <br> 就文化一词,各种文化都有“文”的共同,展示美好,主要区别在于“化”,如何“化”方式各异。各种文化都有一统意愿,但一般以强者为尊,因为只有强者才能掌握话语权。不过一般文化传统即风俗习惯是很难改的,这也就有了斗争。近代看,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外来文化是西方文化。<br> 文化一词由文、化二字组成,从甲骨文字形来看,象形人体展示。“文”字像一个站立着的人形,最上端是头,头下面是向左右伸展的两臂,最下面是两条腿。时人一般在人宽阔的胸脯上刺有美观的花纹图案,文应该是在展示铭刻于身的文采、华丽。化字左右都是人形,不过左为人正站,右为人倒立,会意人体位置、形态的变易,当然“𠤎”也表声。文、化二字合一,会意文化是不管如何变化都美好且能够展示之物。不美好的不能叫文化,只能叫恶行,如坑蒙拐骗、杀人放火等等,同样,不能够展示的也不能叫文化,只能是感觉,比如玉石,只有发掘出来,经过雕琢展示在世人面前才能叫文化。这应该是文化最原始意义的解释。<br> 时代在进步,视野在开阔,文、化、文化含意也在演绎。为此,许多大家争领风骚,虽然有些已经与原意有所偏离,但已约定俗成,甚至有些还被被奉为经典。<br> 简单举几例目前的文化含义,供参考。<br> 文指一切现象或形相:1、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文字、文章等,2、文章的古典形式,如文言文等,3、学术的分类,如文科、理科等,4、非军事的,如文武双全等,5、柔和,不猛烈 ,如文弱、文火等,6、礼节、仪式,如繁文缛节等,7、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如天文、水文等,8、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如文身等,9、文饰、掩饰,如文过饰非等,10、量词,如一文不值等。<br> 化指事物的性质或形态发生改变:1、改变、变易,如教化、千变万化、潜移默化等,2、死,如物化、羽化、鹤化等,3、物体消融、改变形状,如溶化、消化、火化等,4、消除,如化痰止渴等,5、求乞、乞讨,如化缘、募化等,6、置于名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转变成某种状态或性质,如绿化、电气化、现代化等,7、化学的简称,如理化、化工等。<br> 文、化合二为一即文化,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由于自身所处环境、经历、认识或外来因素影响而不同,能够传统下来是这个族群的传统文化。文化是实实在在的存在。<br> 文化涵盖智慧族群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族群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族群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认识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如运用文字(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与声音(语言为主,音韵、音符为辅)的能力,及具有的书本知识和一些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个人理解,文化就是人、群的素质和影响力,是能够展示于人的风俗习惯。<br> 不同族群对文化有不同的认识,层级不同的人、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对文化的认识就不相同。<br>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中华文化定义为中国所有民族(即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但由于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并且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普遍认为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在英语等外文中,“文化”(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文,它的原始含义是“耕作”。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 <br> 人为什么需要文化?当然是为了利益。利益有各种各样,本文不想讨论利益问题,我们只要知道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利益,文化是获得利益一种渠道就行。<br> 首先,文化可以通过人、群的地位,日常生活中,常见人们称某些人为文化人,称某些团体为文化国家、文化地区等等,这些人、群一般都会受到尊重。<br> 其次,文化是人、群、社会进步的需要,文化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有了努力的方向,人、群、社会才有了发展,有了进步。<br> 再次,文化是凝聚力的源头,相同文化者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一个民族就是因为相同的文化凝聚而成的。所以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然注重培养自己团体的文化,如企业文化等等,一个聪明的征服者必然从改变被征服者的文化入手。<br> 弱者总是感觉自己没有文化,自感形惭,所以他们的利益总是被忽视。其实不然,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只是强弱、特色不同而已。弱者改变命运的渠道之一就是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br> 文化是用来交流的,交流可以提高个人和族群的文化水平。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是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在交流中各种文化会有所变化,要么外来文化改变当地文化,要么外来文化被当地文化同化,一般强胜弱汰、优胜劣汰。历史上,中华文化曾多次同化了外来文化,如“五胡乱华”后很多民族的文化就被汉文化所同化,现在的中华文化就是集多种文化于大成者。“生命之谜在于运动”,文化交流就是运动,中华文化能够传承几千年而巍然屹立,就是因为活水运动不断。<br> 文化词中的“化”即教化,教化即启蒙、解释、提高。教化是文化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br> 教化是因缘、与人结缘的意思,用言行影响、引导,使有所转变。“化”的结果是一种质变,事物的性质或形态发生改变。生活中常常会听到“造化”的说法,这个词最开始是表示大自然创造万物,后来用在人的身上,表示“福分”,也就是上天赐给这个人的福分、运气。<br> 文化需要经营,否则文化的影响力、传承力就会大打折扣。<br> 文化经营一是学习,二是维护、改造。时代在不停的进步,要使自己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在学习中改造,在改造中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不断学习、改造、提高才能使自己的文化立于不败之地。<br> 文化是心灵的沃土,为我们提供了精神的寄托。文化是一座宝库,让我们在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文化是一种力量,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文化是一座宝藏,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文化是一种灵魂的养分,丰富着我们的生活。<br> 虽然近代以来,由于落后了,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改变了不少,但中华文化毕竟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文化自信。外来的优秀文化我们可以接受,也应该接受,但外来文化糟粕必须拒绝。<br> 文化本来是独立于经济、政治之外一种良好,精神变物质、服务政治也是一种正常现象,但由于利益所致,常常被别有用心者当做一件华丽的外衣,做为欺骗人民的工具,以其达到一些畸形的经济、政治目的,如过去的科考、现在的学而优则仕等等,我们需要警惕,特别要警惕资本钻文化的空子,文化一旦成为资本的嫁衣裳,危害性可能是巨大的。<br> 秋末冬初,街心公园拍了几张照片。 附说文解词之说明:<br> 生命之谜在于运动,所以哲人不停的教导:“人不可一日无事”,“无事生非”,做事即运动。人活着必须运动,运动多种多样,如何找到适合自身的运动呢?近日看到“说文解字”一书,萌生了一个运动方式,即对文章中的词进行解读,不知高低的称为“说文解词”。<br> 运动包括体力运动和脑力运动,说文解词以脑力劳动为主,兼顾体力劳动、精神运动,还有娱乐功能,人人可做,特别适合不能做剧烈运动,不宜远行的老年人。解读的过程中还不知不觉的伴随着学习。而且此运动不拘人员多少,人少锻炼身心,人多交流讨论。何乐不为?<br> 不要感觉说文解词高深,如果谈薄名利,那么解读可深可浅,可多可少,不受拘束,我们不是专业人士,解读不必过于追求完美,纠结对错。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且站位角度不同,解读也会不同。其实个人认为,留些争论空间应该是件好事,适当的争论是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料,既可加强运动,又彰显生气,没有波澜的水是死水,易腐。<br> 中华词汇博大精深,素材源源不断,俯拾皆是,可使我们随时随地随心而作。希望我的看法能对大家的运动方式选择有所启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