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回家

赵小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早刷到一个视频:11月8号,意方向中方返还56件中国文物。视频中我们的习近平主席深情的凝望着这些回归祖国的文物,就像凝望着走丢多年的孩子终于回到了妈妈的怀抱。习主席用手轻轻的指着一个刚刚归还的马家窑陶瓷上的图案,向随行者介绍:人形的,同时,向意方人员表达谢意: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看到这一段视频无比感慨,回来的是国宝,更是尊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各国保存的中国文物有167万件之多,还记得网上非常火的那个视频《逃离大英博物馆》,一经播出就撼动了无数国人的心。故事讲述了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玉壶,化身成了一个可爱的女孩,遇到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随后俩人共同踏上归家之路的故事。当记者说英文时,小玉壶还充满了警惕,当他说中文时,小玉壶则义无反顾拥抱了他,因为流失海外这么多年,终于遇到同胞了。故事浪漫又打动人心,没有看过的朋友,一定要搜索看一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物无声,但历史震耳欲聋。中华民族最精美、最厚重的文物大多都不在本土,而是被锁在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我们国内的很多文物都缺了头,大多都是当年八国联军趁火打劫从我国运出去的。还有一些文物有的被割断成几块,分开展览;有的连防护玻璃都没有任人触摸。这些文物就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失去了应有的尊严。没有一个中国人可以笑着从这些博物馆走出。这些文物太过于巧夺天工,以至于我们看向它们时,久久不能释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物是历史的物质遗存,它们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我们总会从它们的纹饰、形态当中,捕捉到跨越时空的文化印迹。无论是古代的青铜器、陶瓷器,还是书画、玉器,它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它们或承载着家族的记忆、或寄托着民族的情感、或彰显着个人的品格,当我们面对这些文物时,仿佛能听到它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就是回到故土。我们在积弱积贫时没有保护好它们,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要竭尽全力迎接它们陆续回归。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精进自己强大自己,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国家像意大利一样主动示好。这一天也许很远,也不远,主动权就在当今的华夏儿女,每一个拥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身上。如果再多一些中国脊梁和大国工匠,我们的崛起指日可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杯杯盏盏念故乡,相碰低吟诉衷肠。那些因为山河破碎而流落在外的文物,已经在他乡一百多年,对故土思念之深,难以尽述。让每一件漂泊的瑰宝,都回到祖国的怀抱,是所有正义的呼声。 如今,盛世如斯,是时候回归了,祖国强大就是华夏儿女最大的底气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些上百万件流失在海外的中国国宝,一定有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回家!</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