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精讲|《琵琶行》中的“一曲”、“两人”、“三段情”

史宝贵

<p class="ql-block">“未有曲调先有情”,就凭这一句,我们就对《琵琶行》爱不释手。所有语文老师都喜欢《琵琶行》,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是因为这首长篇乐府诗情文兼美,更是因为我们每位老师在品读这首长诗时,会从白居易的身上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或是仕途不顺,或是爱情受挫,或是生活艰难。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白居易的不如意,更是你我的不如意,同病相怜之感自会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如何讲解这首诗?既然我们能轻而易举地与白居易共情,不妨完全站在白居易的角度,将他创作《琵琶行》“寄托遥深”的旨意慢条斯理地挖掘出来。</p> <p class="ql-block">一曲</p> <p class="ql-block">从题目看,白居易对“琵琶曲”“琵琶女”情有独钟。“序”中说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这是白居易写此诗的目的,而且还亲自吟唱了一番,可见心意之真。</p><p class="ql-block">诗中直接写琵琶曲,有四处,一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一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四弦一声如裂帛”,一处是“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p><p class="ql-block">这四处,白居易采用了不同的写法。</p><p class="ql-block">第一处,白居易简写,用“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衬托初听琵琶曲的感受。白居易与友人依依惜别,可惜“举酒欲饮无管弦”,为什么提到“管弦”?古人送别有些讲究,如折柳、唱歌,喝酒更是不能少了,并没有讲究到一定要有音乐助兴,此处之所以提到“管弦”,是为下文琵琶曲的出现铺垫,或者说,是从反面落笔,引出下文仙乐一般的琵琶曲。</p><p class="ql-block">第二处,白居易简写,用“未成曲调先有情”侧面描写琵琶女高超奇妙的演奏水平。琵琶女只是校弦试音,就已经声情并茂。弹者无心,听者有意,既侧面描写琵琶女弹奏技艺,又暗写白居易内心深处暗流汹涌的情感,一触即发。</p><p class="ql-block">第三处,白居易详写,调用各种手法,将琵琶曲描写得形神兼备,走心扎心,回味无穷,令人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如急雨”“如私语”,如“大珠小珠”,如“间关莺语”“幽咽泉流”,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最后“如裂帛”声声,这一连串的比喻,化虚为实,形象鲜明,令人眼花缭乱,目不遐接。</p><p class="ql-block">同时,将琵琶曲演奏过程的节奏通过“急雨”“私语”“错杂弹”“落玉盘”“间关”“幽咽”“凝绝”“暂歇”“无声”“乍破”“突出”“裂帛”这一连串动词,由轻松欢快递进到悲抑哽咽,到无声呐喊,到最终爆发的过程生动地描写了出来,如在耳边,更如在眼前,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同时,最后两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衬托,更是将琵琶曲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感染力表现了出来。</p><p class="ql-block">当我们陶醉于琵琶曲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时,我们对白居易描写琵琶曲的手法造诣会反复探究。不过,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白居易如此描写琵琶曲,除了写曲子,还在写谁?</p><p class="ql-block">此处的“琵琶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曲子,白居易如此不吝笔墨地描写,“寄托遥深”。</p><p class="ql-block">按照王国维的“境界说”,此处当是“无我之境”,“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此处白居易借琵琶曲表达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再回到上文中对琵琶曲的分析,从动作的递进关系来看,我们可以通过曲子的变化看到白居易的人生轨迹,也就是说,白居易在写琵琶曲时,不自觉地加入了自己的感受,对节奏、旋律进行了选择和调整,这是无意识的,境由心生,这就是白居易的“寄托”。</p><p class="ql-block">第四处,出现在诗歌结尾。白居易简写,“弦转急”,一个“转急”,写出了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后的心理变化,从“凄凄不似向前声”可以看出,共鸣者变成了琵琶女,或者说,白居易此处借琵琶女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迁谪意”。</p> <p class="ql-block">两人</p> <p class="ql-block">两人就是男女主人公:白居易、琵琶女。</p><p class="ql-block">行文到了第三段,琵琶女才姗姗露面。第二段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蒙了一层神迷的面纱。这是白居易故意而为之,为第三段详写琵琶女蓄势。第三段写法很别致。白居易转换了叙事视角,由全知视角转换为有限视角,琵琶女放下琵琶,整衣敛容,娓娓道来。我们通过琵琶女的自叙,想象一下琵琶女的神情和语气,会有一个有意思的发现:琵琶女自叙的语气也是由缓到急,我们看一下语气“急”的几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的确可以与写琵琶曲的后几句的节奏呼应上。</p><p class="ql-block">琵琶女自叙身世后,白居易有了同病相怜之感,于是,也直接走进诗歌,成为了叙事者。白居易的自叙重点放在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生活和心理上:环境苦,心理愁。“迁谪意”终于表达了出来。</p><p class="ql-block">试想,“序”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是白居易的真实心声吗?我们更愿意将之理解为白居易以一种自我放逐的方式,暂时和自己和解的一种消极行为。</p><p class="ql-block">白居易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确不必相识,因为,悲苦命运如此一致,只能将悲剧叠加,又有谁能够承受?同病相怜,更是让痛苦翻倍,因此,白居易最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p> <p class="ql-block">三段情</p> <p class="ql-block">第一段是“曲中情”。琵琶曲本就带着琵琶女身世遭际的“幽愁暗恨”,加上白居易的共情,就成了自己情感的“寄托”。 第二段是“叙中情“。琵琶女自叙身世,少年之欢与商人妇之悲,形成强烈的际遇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子由盛而枯的过程,琵琶女自悲,我们也与之共悲。</p><p class="ql-block">第三段是“贬中情”。白居易深埋内心的“迁谪意”终于被琵琶女的琵琶曲和悲惨遭际唤醒,再也抑制不住,当众泪洒青衫。</p><p class="ql-block">“曲中情”“叙中情”“贬中情”,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链条。再坚韧不屈的七尺男儿,也终有一天怨愤难抑,情感喷涌而出。</p><p class="ql-block">《琵琶行》以“琵琶曲”为纽带,牵连起了白居易和琵琶女的“共情”;我们通过《琵琶行》,也走进了白居易的贬谪之地,与他一起聆听动人哀怨的琵琶曲,也产生了“共情”,正是因为这份难能可贵的“共情”,让诗文可以流传千古,让人类可以跨越千古,走到一起。</p><p class="ql-block">转载自公众号《超然台上看》</p><p class="ql-block">作者:张景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