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山法兴寺的"宋塑菩萨之冠"

马老师在旅行

<p class="ql-block">寺兴法,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意林镇翠云山腰。据寺内碑刻记載,法兴寺趋建于北魏神定元年,旧址坐落于意林山,初名意林寺。唐上元元年(674)高宗李治賜寺额﹣﹣广德寺。北宋的平年间(1064-1067)赐额﹣﹣法兴寺。</p> <p class="ql-block">寺内現存文物主要有石塔、木构建筑、彩塑、碑刻等四大类。其中唐石舍利塔、唐长明灯台、圆觉殿宋塑被眷为"法兴寺三绝",闻名遐迩。<b>特别是圆觉殿内的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的彩色泥塑作品,堪称宋代极品。周围环列的十二圆觉菩萨像,被美术史学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b></p> <h1>悠久的寺兴法历史</h1> <p class="ql-block">纵观法兴寺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曾四度兴隆,影响深远。其始于魏,成于唐,盛于宋,复兴于明。北魏时期,伴随着政权由平城南移洛阳,佛教中心也逐漸南移,于是有沿途传教的佛弟子开始在此驻足建寺造像。唐朝成亨年间(670--673),高祖李洲第十三子,时任潞州刺史的郑惠王李无越,不仅为此寺帶来了佛门至宝﹣﹣三七粒佛合利骨,还建造了古朴别致的石舍利塔。法兴寺在宋代的兴衰則与仁宗朝宰相王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五代末至宋初高士王景绝隐居于此,建隆四年(963)共子王曙在法兴寺静节园出生。王曙晚年累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平章事。记述法兴寺最为宏伟的主体建筑圆觉殿的建修坤文,即出自王曙次子,当时的史部尚书王益柔之手。法兴寺的第四次繁荣得益于明代译潞商帮的兴起与佛寺经济的发展,這一时期的法兴寺僧才济济、佛事兴隆。</p> <h1>寺兴法整体搬迁</h1> 法兴寺旧址因地处意林山煤矿采空区,致使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开始地基沉降、殿墙开裂、终致寺内各殿主体构造严重变形。为抢救文物,山西省文物主營部门决定將全寺由原来的意林山西迁至翠云。搬迁工程开始于一九八四年,主体竣工于一九九六年。整组建筑随山勢而布局,从大石阶、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到毗卢殿,中釉线上的建筑由南至北依次层层升高,两側配以关圣股、伽藍殿、东、西配段。 <h1>法兴寺“一绝”:唐石舍利塔</h1> <p class="ql-block">唐石舍利塔,郑惠王李元懿主持建造,外观是塔非塔、似殿非段、是楼非楼、似堡非堡,此目前所知这种建于寺院中轴线上的双层四角楼阁式沙石塔在国内尚属孤例。</p> <h1>法兴寺“二绝”:唐长明灯台</h1> 唐长明灯台,又名然灯塔,雕凿于唐大历八年(773),是国内現存唐代石制长明灯台中做工最精细、内涵最丰富、结构最精巧的一座。 <h1>法兴寺“三绝”:圆觉殿宋代彩塑</h1> <p class="ql-block">圆觉殿内的宋塑十二大菩萨像,气质高华,仪态雍容,在优雅得休的举止与慈悲亲切的神情中洋溢着动人的母性情怀,被美术史学界誉为<b>"宋塑菩萨之冠"</b>。</p> <p class="ql-block">圆觉殿</p> <p class="ql-block">圆觉殿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建。民国五年(1916年)信众在重修时,删改了外檐部分。1984年至1988年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依据殿内遗制与《营造法式》并结合当地同期同类构建推想复原,重制了外檐部分。圆觉殿广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明间通檐用三柱,金柱略高,其上斗栱六铺作偷心造,上置四椽栿对接乳栿,南北贯通。殿内梁架都用彻上明造。外檐柱头斗栱七铺作,外挑双抄双下昂,第一、第三挑偷心,批竹昂,内挑四抄偷心造。整座建筑结构疏朗,用材规整,出檐舒展,造型简约大气,为本地区同类形制木构遗存中体量最大的宋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圆覺殿宋代彩塑</p> <p class="ql-block">整组作品由“塑匠人:冯宗本;画匠人:陈道荣,吕荣”制作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造像布局为:中央佛台正面主像释迦牟尼佛,两侧由内向外依次分列二弟子(阿难尊者,迦叶尊者)、二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二善神(俗称“哼哈二将”)像。背面为观自在菩萨及二胁侍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周围环列十二圆觉菩萨像。整组造像上承唐塑余绪,丰润泡满雍容典雅。下传宋塑神韵,内敛含蓄,气韵生动。尤其是菩萨群像,妙相庄严的仪容下不仅闪耀着佛性的光辉,更洋溢着慈悲亲切的母性情怀,被美术史学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p> <p class="ql-block">观自在菩萨像,又名水月观音像,是唐代画家周昉受玄奘法师《心经》中观音名称新译“观自在菩萨”的启悟,并结合佛家的“水”“月”之境,而创作出来的一个具有中国文化元素与民族审雌趣味的新形象。但能幸存于世的北宋寺观倒坐观自在菩萨像却屈指可数。主像两侧是同为女相的胁侍菩萨像,这与元明以后,左善才、右龙女异性搭配的胁侍组合迥然不同,具有鲜明的宋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毗卢殿</span></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为明式悬山顶木构建筑。殿背琉璃构件为明弘治五年(1492年)遗制,胎质细腻,釉色鲜丽。浮雕龙纹造型饱满,动感强烈,极富张力;各色人物,形象生动,洗炼传神,为现存明代琉璃制品的上佳之作。前檐额枋、雀替木雕,为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遗存,工整细致,颇具装饰性。</p> <p class="ql-block">殿内主尊造像为三身佛:中尊法身毗卢遮那佛、左尊报身卢舍那佛、右尊应身释迦牟尼佛。菩萨、弟子、天王、供养菩萨等胁侍像分例左右两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