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印象 <p class="ql-block">辗转了巴尔干多国之后,我们终于来到萨拉热窝,这座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名城,当年因为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而风靡一时,现为波黑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宗教的多样性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直至20世纪后期,萨拉热窝仍是欧洲仅有的包括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犹太教堂可以共存的城市。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导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前往位于市中心的拉丁桥参观,这座桥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因为桥的北端就是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现场。大家目睹这个引起一战的桥梁,心中不禁涌起莫名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拉丁桥位于萨瓦河中游博斯纳河畔,周围群山环抱,风景极为秀丽。据相关的资料和导游的介绍,奥地利王储费迪南大公和他的夫人索菲亚遇刺其实完全可以避免,因为之前当局有关部门已经获得情报,得知奥匈帝国的“敌对势力”会在斐迪南视察萨拉热窝期间有所行动,但是并没有引起大公的重视。在这位塞族青年学生普林西普(当年仅19岁)开枪之前,已经有人向大公的车队投掷了炸弹(可惜没有爆炸)。然而非常自负的斐迪南却认为这些“手段”对他没有用,“幸运之神”会守在他身边,并且命令车队继续前行。结果来到拉丁桥边,遭到普林西普连开7枪,大公和他夫人当场命丧黄泉。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一场世界大战。一战结束后,萨拉热窝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占领了萨拉热窝,当地人民组织游击队奋起反抗侵略。二战结束后,原南联盟决定将拉丁桥改名为“普林西普桥”,并在普林西普开枪处的石板上刻上一双脚印,同时竖立一块纪念碑。1995年波黑战争后,脚印和纪念碑被拆除,仍称拉丁桥。</p> <p class="ql-block">接着前往萨拉热窝市政厅参观,这是一座三角形的建筑,整个建筑显得非常雍容华贵,外观是土耳其式的橙色彩绘与古罗马式的拱形廊柱相结合,内部是伊斯兰与奥匈帝国风格的混合体,是波斯尼亚多元文化的代表。市政厅建成于1896年,是奥匈帝国占领时期萨拉热窝最奢华的建筑。一战期间,市政厅被改造为国立图书馆。1992年在波黑战争中大楼遭到纵火,近90%的馆藏图书毁于一旦。此后在欧盟的帮助下得到精心修复,于2014年重新开放。我们与游客对着这座华美精致而命途多舛的建筑竞相拍照,不时变换角度而发出赞叹,既惊羡于其华丽典雅且不同凡响的高尚格调,又感慨于其历经战乱而重放光彩的美好结局。</p> <p class="ql-block">随后来到著名的萨拉热窝大清真寺,全称格兹胡色类·贝格清真寺。该寺建于1531年,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清真寺。由奥斯曼帝国的著名设计师希南主持设计,他最初秉承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风格,使用了很多装饰性元素,得以完成这座宏伟建筑。波黑战争期间,贝格清真寺被炮弹击中,遭到损毁,战后修复。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这座清真寺正是该影片的拍摄地。导游指给我们观看,那座钟楼就是瓦尔特端机枪对德军扫射的窗口,我们都是那个年代看过这部电影的老人,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有的团友还背起了那经典的台词“空气在颤抖,彷佛天空在燃烧”,真是穿越历史投入到当时的情境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游览著名的铜匠街,更是有故事的经典存在了。铜匠街建于1489年,又称铜器街,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街道,曾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取景地。在电影中游击队员在贝格清真寺与德军战斗后撤离经过铜器街时,铜匠们为了掩盖游击队的脚步声,便一起敲打铜器制造音响,让德国鬼子难以辨别而束手无策。我们在游览时正好到一铜器店,店老板在店门口放了一块牌子,上面用中文写着他就是那铜匠演员的后代,大家一看乐了,导游趁机鼓动:“这个店的铜器挺不错的,各位可以买一两件回家做纪念。”团友们还真的动了心,各取所需,买了不少精美的铜器,并竞相与老板合影留念,老板心里真是乐开了花。</p> <p class="ql-block">沿着亚得里亚海岸前行,大巴快要到内乌姆的时候,导游指着一座雄伟优美的大桥,说这就是我国援建的佩列沙茨大桥,该桥正式竣工通车之际,李克强总理还亲自来出席通车典礼呢!大家抓拍了不少图片,将大桥的雄姿摄入镜头。内乌姆是波黑的海滨城市,拥有24.5公里的海岸线,每年接待大批各国游客。我们所驻酒店设施齐全,早餐非常丰盛且美味可口。清晨或傍晚沿着海边散步,享受着温柔的海风吹拂,迎着朝阳或披着晚霞,欣赏明月与星空的浪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