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風非無情是自然》</p><p class="ql-block"> 登高远望景别样,遠视果然异近望,</p><p class="ql-block"> 莫疑草木换了身,只是视角转了向!</p><p class="ql-block"> 日偏西,枼渐喑,暮蝉吟秋风帶寒,</p><p class="ql-block"> 过枝葉落帶咽声,風非无情是自然! </p><p class="ql-block"> 是的,风过的枝叶在沙沙作响,这是深秋独特的音符,是大自然进入深秋的的呼吸……在登高返程的路上,日已偏西,暮色渐起,秋蝉的叫声在山野里迴荡,如同一首美妙的交响乐,让人陶醉其中,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安祥。它让人回忆起童年,在河水里捕捉鱼虾的情景,在田野里追逐嘶闹的身影……这暮蝉的呜叫,象是深秋的钟声,宣告着季节即将更替和生命的轮回,让人感到时间在不知觉中从指缝中流逝,不由然的引起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突然,在前面山道上蹦蹦跳跳的孩子,转头问他的爷爸:“你知道夏蝉和秋蝉为什么不同吗?”他爸爸想了半天,还真不知道,但他还是胡诌了一个答案,“夏虫不语冰,秋蝉不语雪……”孩子大声说到,“错,答非所问,你应当从体型,叫声,生活习性上去比较,我只告诉你一点,夏蝉的叫声尖细,单调,声音拖得较长;秋蝉的叫声激越,嘹亮,富有变化……其余的你自已想去,你不能不动脑筋,脑袋不用会生锈的……”</p><p class="ql-block"> 孩子他妈听不下去了,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跟你爸说话呢?”</p><p class="ql-block"> 孩子似乎没觉得怎么样,一边说,“公公就是这么对我说的……”一边又向他爸问了第二个问题:“爸爸,再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从镜子里看鈡是6点40分的位置,现实是几点钟?”他爸爸想了想,没答上来。孩子得意的说:“答不出来了吧,别看你是大学生,你的知识也是有局限性的,……告诉你吧,实际时间是5点20 分 ……以后,当你觉得问题想不通的时候,你就应当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公公常对我这样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小姨听了孩子的话,觉得有点惊讶,跟孩子他妈说,这孩子真聪明,思想一套一套的,今年初一了吧……看他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姿势,越来越象他公公了……</p><p class="ql-block"> 孩子他妈说,这孩子一直跟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我也发现,他受公公的思想影响很深,别人说的话,他已经听不进去,他现在已经用他公公思想去判断对错了,……</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小姨说,这种现象就是现在普遍存在的同温层效应,别人说的观点他已经不敢兴趣,符合他公公思想的,他就认为对,不符合他公公思想的,他睬都不睬,反正什么都是公公说的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信息茧房。</p> <p class="ql-block"> 那么,什么是同温层效应呢?什么又是信息茧房呢?</p><p class="ql-block"> 要知道什么是同温层效应,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同温层。所谓同温层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一层,位于对流层顶部至平流层中下层区域。这一区域的气温基本保持不变或变化很小,因此得名同温层。而同温层效应,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当一个人长时间处在固定的圈子里,就会慢慢地接受这个圈子的思维影响,最终被同化了。他以为自己能够独立思考,实际上只是复制了别人的思想而已,人云亦云。渐渐的他就会不由然的接触相对同质化的人群和信息,听到相似的评论,倾向于将其当作真相和真理,(当然,这些信息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而且不由然对和自己观念、看法相反的或不喜欢的信息、观念而加以排斥,在不知不觉中就窄化了自己的眼界和理解,走向故步自封甚至偏执极化,形成了信息茧房。简言之,“信息茧房”就是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其现象表现为个体长期禁锢在自己所建构的信息茧房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形成了信息孤岛。</p> <p class="ql-block"> 比如,你问周围的人,太阳是不是一定是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大家肯定回答说,这是对的,是不容置疑的。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在共同区域里传输给我们的的信息,已经禁锢在我的自已所建构的信息茧房中……其实,到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结论并不全对。真实情况的是这样的,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的地区外,全球其他地方的太阳都是从东北方升起,即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的地区外,全球其他地方的太阳都是从东南方升起,即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太阳直射赤道时:此时全球各地的太阳都是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如果从季节变化上看:在冬季,太阳从东南方升起;在夏季,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而从地理位置上看: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升起的方向会有所偏差,例如北回归线上的省份的人会感觉到太阳从正东方升起,而接近赤道的海南岛的人会感觉到太阳从东北方升起。</p><p class="ql-block"> 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 <p class="ql-block"> 所以,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把它当作真理,不容侵犯。它无形中限制了人的的思维和探索,这就是同温层效应。同温层效应范围很广,有天气方面的,网络方面的,社会方面的……表现形式也是各种各样的,象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风俗,比如,广东有一农户,好几年前,在一棵小榕树旁盖了一幢二层洋房,随着时间的流逝,榕树越长越高,到后来长得枝繁叶茂,榕树的树枝已经伸进二楼陽台上……随后,在陽台上越长越茂盛,把整个陽台都遮挡住了……由于广东农村把榕树敬称为风水树,又称为神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思想已经长期禁錮在这农户自已构建的信息茧房中,他不敢去砍榕树,又不能和榕树共存,因为当地农民认为榕树是不容人的,于是这位农户对榕树敬了三株香,又拜了三拜,然后自己忍痛把房子拆了,给这棵神树让出了地方……这位农户只能这样,他不能违背当地的风俗,也无法跳出这个当地的同温层效应。</p><p class="ql-block"> 是啊,人生中确实有许多无法言喻的意外和悲伤,只能在内心深处独自品味,这是人生的一种无奈。</p> <p class="ql-block"> 人生中的无奈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大家一定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吧……在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在孟子小时候,他家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和周围人的活动及思想都在举手投足之间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个体的行为举止及思想,同温层效应在各封闭的圈子里都存在,如何跳出同温层效应的圈子。孟母三迁,虽然累一点,苦一点,失去了安逸,但其得到的却是让孩子思想行为不局限于某一处,打破了同温层的桎梏,使孩子的思想突破茧房,使其思想的发展有了空间,所以她的儿子孟子后来才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的路上,舍与得是相伴而行的……舍与得,如同棋局中的落子,在得到和失去之间,尽显了人生智慧。是的,有舍才有得。你紧握双手,什么都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p> <p class="ql-block">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同温层效应。从古至今,同温层效应无处不在,它使我想到了一个《呆女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从前,有一对老夫妻俩,他们有三个女婿,大女婿经常和有学问的人在一起,他们趣味相投,观点相近。肚子里都有些墨水,谈天议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渐渐形成了一个“同温层”;二女婿喜欢吃喝,经常和三教九流的人在一起喝酒、划拳,谈吃,谈喝,趣味相投,渐渐也形成了一个“同温层”;三女婿智力低下,有点木纳,经常和一些下等人在一起,说话不懂礼节,不知轻重,他们的趣味相同,也渐渐形成了一个“同温层”……一天,老丈人过50大寿,女儿女婿全部到家贺寿,老丈人很高兴,酒至三巡,老丈人对三个女婿说,每人作一首诗助兴如何,大女婿说中,二女婿说行,三女婿没什么文化,想了半天,也勉强答应了。老丈人说,每句诗里分别依次要有“圆又圆,缺半边,乱糟糟,静悄悄,这些字……大女婿围绕着天文地理想了想,便说:天上月亮圆又圆,初七初八缺半边,滿天星星乱糟糟,一到深夜静悄悄。老丈人听完非常高兴,夸奖了一番……二女婿当然围绕着吃喝这方面想了想,便说,一块烧饼圆又圆,吃了一口缺半边,饼上芝麻乱糟糟,一起吃完静悄悄。老丈人听完也觉得尚可,夸奖了一番……轮到三女婿了,他抓耳挠腮,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突然他看到丈人、丈母娘坐在一起,幸福满满,便说有了,他清了清嗓子说,老头老太圆又圆,死了一个缺半边,满堂儿女乱糟糟,一起死光静悄悄……酒桌上的人顿时惊呆了,鸦雀无声,丈人,丈母娘气得瞪大了眼睛,张着嘴,看样子,暴风雨就要来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个笑话说明了一个个体生活在什么样的封闭的圈子里,就会受到什么样环境的影响,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文化熏染,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吸收什么文化,同时也会排斥什么文化,并产生自认为对的行为举止和思想,这就是同温层效应,同温层效应是无处不在的。</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现在,网络时代,信息铺天盖地,我们看似接受着海量、全面的信息,可你是否意识到,你所订阅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浏览的朋友圈等,其实只是你偏好的信息,而你反感、厌恶、不在意的人或信息,早已被你屏蔽、拉黑。 在网络技术的帮助和主观的选择下,人们已经选择了与自己观念相近的信息,而排斥立场相反的信息,使自己获得的信息量越来越窄,并长期禁锢在自已构建的信息茧房中!在不知不觉中窄化了自己的眼界和理解,走向故步自封甚至偏执极化。</p><p class="ql-block"> 是的,故步自封,偏执极化,就会待在茧里沉睡,结果只是下酒物。而若挣扎,破茧而出,你就会羽化成蝶,凌空飞舞。 </p><p class="ql-block"> 想想在你们的生活圈子里,往往你们会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和自己观点相似,想法差不多的人待在一起,因为大家看法观点基本一致,自己觉得很舒服。并且自已也会发现,与某个人特别能聊得来,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喜欢的东西是一样的,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也差不多,这就是同温层效应在起作用,你们会不自觉的靠近那些与你们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观点相似的人,无形中便排斥了与自已兴趣爱好不同,观念不同的群体,使自己的信息量变少变窄。而同温层效应会让人难以做出理性决策。如今,信息的分类推送,“朋友圈”的彼此点赞和分享,让人们很容易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变得越来越固执己见,听不进圈子以外的意见,导致无法兼听则明、理性权衡,造成了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p> <p class="ql-block"> 那么如何跳出同温层效应的界面呢?这个向题使我想到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p><p class="ql-block"> 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p><p class="ql-block">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 (真是,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p><p class="ql-block"> 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p><p class="ql-block">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p><p class="ql-block">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p><p class="ql-block"> 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p><p class="ql-block">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p> <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邹忌长期生活在妻、妾、客户和朝庭之间,在这个封闭的圈子里,这个圈子里的人的言行举止,举手投足,都是以讨老爷开心高兴为准则的,因为这关乎到他们的生存。在生存面前,真话也好、谎话也罢,还重要吗?如果谎话能让老爷高兴,它就是真话。这就是生活哲理,这就是生存法则!不用大惊小怪,现在的职场生活大多数不都是这样吗?大家为了生存,就行成了“同温层”文化。所以,邹忌以自身为例,委婉地告诉齐威王,他在朝廷上会和他一样,肯定会受到很大蒙弊,因为人性都是一样的,用善意的谎言伪装自己,都是为了生存!</p><p class="ql-block"> 生存和谎话在天平称上,生存肯定比谎话重,因为真话和谎活是相对的,而生存是唯一的,莫容置疑。 </p><p class="ql-block"> 齐威王听懂邹忌讲话的用意,他是个明君,他懂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也意识到,不能一味听信他人的吹捧而不愿面对一些刺耳的忠告。于是,齐威王为了跳出“同温层效应”,下达了命令……全国范围内从此指责齐威王的人越来越少,反而是各国朝见的国家越来越多,国家越来越兴旺,齐国就这样在朝廷上取得了战胜敌国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正是邹忌跳出了“同温层效应”,积极纳谏,才能够使齐威王清醒,做出优秀的政绩,带领齐国走向兴盛。</p><p class="ql-block"> 真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兼听则明,偏信则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p> <p class="ql-block"> 其实,跳出“同温层效应”,让他人“刮目相看”的事例很多</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孙权苦口婆心地对吕蒙说,要想做为一个好的将领,光会舞叉弄刀是不行的,还要有文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一日不书,百事荒芜,你不可以不学习……吕蒙总是用事务繁忙来推脱,他认为自己能武就行了,其实就是同温层效应在作怪……孙权说,我的事务比你繁忙的多,我还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孙权一边将他自己和吕蒙比较,一边对吕蒙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意识到孙权讲的很有道理,自己不能只接受自己想接受的信息与观点而排斥他人的正确的观点……的确,要想成为好的将领,除了武力高强还要善于谋略。于是,吕蒙破了自己构建的信息茧房,跳出了同温层效应的界面,开始学习,他日夜捧着书不放,还经常摸拟实践,生怕自己不熟练,他坚信勤能补拙,就力学笃行,精进不休,不断丰富自己军事和政治方面的知识,不断超越自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后来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听了吕蒙言谈论议,惊讶地发现吕蒙已经不是旧时的阿蒙,应当刮目相看了,说他“非复吴下阿蒙”。真是</p><p class="ql-block">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二百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窗外。深秋的夜空,星星与月色相互辉映,月光如水洒了下来,四周的秋蝉的鸣声如同一首动人的夜曲,轻轻飘荡在夜色中……銀白的月光洒在窗外的草木上,在夜色的衬托下,使它们都有着模糊的、空幻的、迷离的、神密的色彩,轻柔的蟋蟀的叫声和不时的烏儿的几声鸣叫,使得秋夜更加寂廖宁静……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织成了一个柔嫩绵软的网,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里面,使人有一种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我静静地凝视着窗外,听着夜风轻轻的吹过,一边看着摇曳的树叶伴随着蝉声轻舞,一边在想,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喜欢跟兴趣爱好,观念基本一致的人在一起,比如,喜欢跳舞的和喜欢跳舞的在一起,喜欢摄影的和喜欢摄影的在一起,喜欢打拳舞剑的和喜欢打拳舞剑的在一起,喜欢画画的和喜欢画画的在一起……每个人都喜欢和自已谈得来的人在一起,每个人都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观点、态度和立场一致的信息和环境,从而维护心理舒适区,避免认知失调,而且发达的互联网也会根据你的所好,帮你提供这些信息……,我一直认为这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没想到,这却形成了同温层效应,还有信息茧房……更没想到这种效应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和强化自己的固有观念,而忽视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使获得信息的面反尔变窄了。</p> <p class="ql-block"> 是的,同温层效应一方面使我们感觉到很温暖,很有归属感。当我们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自已不是单独的一个人,有人理解我们,支持我们,这种感觉相当棒,就象参加社团活动时,比如跳舞、唱歌、攝影,打拳,击剑、吹萨克斯……大家都因同样爱好聚在一起,一起讨论,一起玩,多开心啊!不必仰望别人,自己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优雅的老,精致的岁月,温暖的微笑,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没想到同温层效应却有其另外相反的一面,即、如果我们一直待在同温层里,听和自己一样的观点,就会变得越来越狭隘,我们可能全错过很多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很难成长进步,比如,我们在讨论一个问题时,大家观点都一样,我们就不会思考其它的可能性,这样一来,我们的思想就被局限住了。真是既有利,又有弊,这就是事物的两面性。</p><p class="ql-block"> 是的,万物皆有两面,象一枚硬币的正反,这正是我们生活中的无奈。往往使人不置可否,莫衷一是,身心疲惫。</p><p class="ql-block"> 是的,往往使人身心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p><p class="ql-block"> 而要想跳出同温层效应的界面,就必须要改变人的习惯,因为人是靠习惯生活的,道理仅是用来指导生活的。而能改变人生的不是你听过的大道理,而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而习惯是行为的锁链,要打破它,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想,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对待仼何事物,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一分为二的去分析,要抓主要矛盾。比如,跳出同温层效应的界面,对于退休的有些老年人来说,他们是否还有有那个筋骨去跳?是否还有那个精力去蹦?是否还有那个能力去适应?是否还有那个智力去思索?……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的去分析,我觉得对于有些中、老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如AI信息之类,都是浮云,他们都应当以养生为主,哪里愉快就待在那里,如果待在同温层里觉得愉快就待在同温层里,和谁谈得高兴就去和谁去谈,想和谁一道去旅游就和谁一道去旅游,想去和谁一道唱歌跳舞就和谁一起去唱歌跳舞……只要开心就好,一开心,经络疏通,气血通畅,百病皆除,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其余的、如信息面狭窄、僵化等,还重要吗?</p><p class="ql-block"> 当然,至于学生和青中年人,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为避免同温层效应和信息茧房,他们应当跳出同温层效应的界面,突破茧房,避免到后来步入“傻子共振”!</p><p class="ql-block"> 所以,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鸡蛋从内打破是生命,鸡蛋从外打破,就变成了食物。</p><p class="ql-block"> 是的,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只有黑暗与光明并存,这个世界才算完整。</p> <p class="ql-block"> 我静静地望着窗外,夜风摇晃着枝叶,远处的黑暗中,秋蝉的鸣叫像一串低沉而富有变化的音符,仿佛飘荡在“同温层”的空中,而月光星辉,尽情地点缀了夜晚的窗外的花草与梧桐……是啊,月色是哪样的美丽、迷人、让人神魂颠倒、依依不舍、流连忘返……她静静地挂在天空,以每秒1.023公里的平均轨道速度绕地球旋转,天天形影不离,人类似乎已经离开不了她。然而,她不知为何原因,仿佛也想跳出“同温层效应”的界面,正以每年3.8cm的速度离开地球……如果有一天,地球没有了月亮,那将是怎样一个世界,不敢往下想了……此时,思想很乱,我不由然地想到了很多,想到了秋蝉的激越、嘹亮、富有变化的生命绝唱;想到了同温层效应和信息茧房;想到了二分法;想到了鸡蛋究竟如何去打破?是从内部打破呢?还是要从外部打破……是啊,仼何信息、观念、定义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万物皆有裂痕,不过,那又何妨,二分法告诉我们,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那么什么是二分法昵?</p><p class="ql-block"> 当你哭着、闹着说没有鞋子穿的时候,你要想想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却没有脚;当你感叹这世界太寂寞无聊的时候,你要想想,这个世界上还有人一直都没见过这个世界;当你讨厌嫌弃你父母唠叨时,你要想想,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却是孤儿……你会不由然的发现,你已经很幸福了,这就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还有,</p><p class="ql-block"> 像水一样,没有一点会渴死,多了会被淹死。也是一分为二看问题。</p><p class="ql-block"> 写到此处,老爷子情不自禁地伏案而書:</p><p class="ql-block"> 《 一分为二是秘方》</p><p class="ql-block"> 秋蝉吟秋梧桐黄,芦花如雪又似霜,</p><p class="ql-block"> 同温层里谈效应,一半温暖一半凉!</p><p class="ql-block"> 若有阴,必有阳,一分为二是秘方,</p><p class="ql-block"> 醉醒雁声无觅处,月光撒向芦苇滩!</p> <p class="ql-block"> 注解:</p><p class="ql-block"> 1、当涂掌事:当涂,当道。涂,通“途”。掌事,掌管政事</p><p class="ql-block"> 2、傻子共振:“傻子共振”则是指在互联网世界里,无数认知水平低下的井底之蛙不但没有因为海量信息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反而因为互联网的便捷,在这些海量信息中找到了更多的同类,更加固化了自己的狭窄的认知和已经形成的立场观点,并且在互联网上发出更多相同的声音,从而形成更加强大的影响。这种互联网时代的低层次认知共振效应就是“傻子共振”。</p><p class="ql-block"> 3、力学笃行,精进不休:笃:忠实,全心全意。刻苦学习并认真的实践。<span style="font-size:18px;">精进:专心努力上进;休:停止。指人不停追求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4、</span>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 看齐,见 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p><p class="ql-block"> 5、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