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曾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北魏立朝后,掌权的鲜卑族不趁机将他们本来信奉的萨满教发扬光大,反而放下尊严大力推行汉文化和改佛教为国教。到了大同通过文物了解历史后方意识到北魏鲜卑族的几任皇帝何等聪明,他们既懂得夺取政权难,巩固政权更难,人心要拢更要统。又懂得利用当时汉人普遍尊崇的儒教、道教来灌输更利于统治的佛教思想,以消磨百姓处于乱世中的反抗心理。外来的佛教与传统的儒释文化因此迅速融合发展。寺庙建筑、绘画、雕塑水平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乃至千年以后,曾为都城的大同仍古寺遍地,佛像林立,甚至夺得“中国雕塑之都”的美名。参观了大同几座寺院后最大的感慨便是艺术不仅永恒,还可以改变世界。</p> <p class="ql-block">孝文帝拓跋宏推行的汉化改革,并不仅仅出于对汉文化的崇尚,而是有更现实的考量。他一定是意识到汉族被战胜了可以任意驱使,但汉族所代表的农耕文明,却不能按相对落后的游牧文明之规则来任意驱使。不改革,让中原沃土废耕为牧,将会走回原始时代。而改革,让被战胜者的文化来战胜自己,则可共同走向文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以寻找军事之外的统治资格并强力推行汉化改革便成了国策。</span></p> <p class="ql-block">佛教传入中原,始于东汉,大发展于北魏,皆因当时的统治者想到了用宗教愚弄统治百姓的招数。为了让民众相信皇帝为天选之子,北魏建国之初,沙门法果就宣称皇帝即当今如来,拜天子乃是礼佛。皇帝也下旨按自己的相貌来造佛像。这种通过抬高帝身让百姓认命臣服的作法既安抚了民众,又减少了社会动荡带来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当时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号称以救世、庇护为主基调的佛教让民众有了精神寄托。佛教宣扬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眼前的苦难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起到了麻醉和安慰作用。“皇帝为天子”论的灌输也让民众以为,之所以为皇不是因为他多能打或多聪明,而是上天选中了他。</p> <p class="ql-block">佛教身为外来宗教,<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法典籍烟波浩渺,五乘教理博大精深,</span>普通百姓难以接触到更遑论弄通教意。要让民众接受,就得借助佛像、壁画、参拜仪式这些通俗易懂的方式,以及通过借助已在民众中有广泛基础的儒教与道教中的共同点来灌输。于是建寺院、雕佛像、绘佛教故事壁画艺术便在官、民的共同热捧下遍地开花。</p> <p class="ql-block">随着政治的日趋稳定和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尝到甜头的帝王对佛教的态度一代比一代狂热。帝后、大臣、宦官奉佛者众,重禅修、兴佛业、奖义学成时尚。举国家之力所修石窟、寺、塔、佛像更是冠于一时。平城四方,佛寺百所,僧尼2000,建筑之伟、造像之多,宛如佛国。</p> <p class="ql-block">炽热的崇佛信仰,使大同城市建设,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直接迎来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东西文化交流的高潮。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大都会,北魏首都平城迅速成为胡商梵僧的云集之地。一代代、一批批高僧、艺匠共同设计,共同制作,在大同创作出许多旷世无双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辽代统治者对佛教采取积极提倡和大力扶植的政策,几代君王都虔诚信佛、盛办佛事,发展佛教事业。华严寺始建于辽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1国力最强盛,佛教最兴盛之时,也就是圣宗、兴宗时期(1038年)。</span>近千年来,这座皇家寺院在战火中屡次被毁又屡次重建。数代皇帝动用国家力量修建华严寺,供奉诸帝石像及铜像,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花钱当然在所不惜。由四朝匠造的华严寺自然不同凡响。</p> <p class="ql-block">不同朝代的修缮重建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印记。但最难能可贵的还是它具有辽代佛教建筑的血统。其实这座寺院仅凭院内两座木构大殿就足以引人注目了,因为它们是我国单体最大的大雄宝殿和藏经殿,更牛的是还都为金代遗存。更何况里面的佛雕像和部分壁画也是远古时代的原作,堪称辽金艺术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依《华严经》“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隆盛于辽金两朝的北国梵宫</span>,经历了几代风雨战火的摧残,又经历代的多次修葺,可以说是饱经沧桑。在逐渐走向沉寂的同时也多了几分遗世独立的禅意。</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华严寺上寺的主殿,殿门上有上下两块门匾,是清代原物。一为“大雄宝殿”,一乃“调御丈夫”。“大雄宝殿”的名称来源于释迦牟尼佛的德号“大雄”,其中“大”表示包含万有,“雄”则象征着慑伏群魔的力量。宝殿中的“宝”指的是佛法僧三宝,象征着佛教的核心教义和信仰。“调御丈夫”是佛的十号之一,意谓佛能教化引导一切可度者前往涅槃正道,正如驯马师善于调御马的品性一样。</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华严寺一直在用自己最独特的方式释放着一种震撼尘世的美丽。除了建筑精美大气,这里的雕塑和壁画都是瑰宝。其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雄宝殿内为明代彩塑,薄伽教藏殿内的辽代彩塑不仅多,还代表辽代彩塑天花板。而总面积875.2平方米的巨型壁画占满四壁,格外夺人眼球。</span></p> <p class="ql-block">“千手千眼观音像”, 主像观音取站势,跣足站于莲台,头上还重叠着十七个头像,应为十八面观音。四周出臂手若干,手指细长,掌中有眼,呈千手千眼状。线条流畅,构图严谨,色彩艳丽,经久不变。虽为清初作品,体现的却是元代的画风。</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曾在兵火中焚毁,后代在旧址重建时补绘了被焚毁的壁画。壁画重绘时沿袭原壁画的内容和布局,重彩加以描绘。想到数百年后的今天,那些佛教故事还能通过这些涅磐重生的壁画触及震撼今人,顿觉艺术的伟大。</p> <p class="ql-block">三个大殿内新绘的精美壁画,都是中央美院的教授带领着150余名学生历时三年多创作的,这些壁画严格按照古法绘制,且内容考究,是现代美术的恢弘巨制,也是中国寺观壁画辉煌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那些经过央美艺术家们精心雕琢的壁画,不仅是一幅幅画作,更是一部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让现代艺术实现了与千年之前辽、金艺术隔空对话,完成了三百年来已不曾再现的寺观壁画的再造工程。</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大雄宝殿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殿内中央佛坛上塑有五方佛,中间的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值得一提的是大雄宝殿内采用减柱法构造,减少内柱12根,扩大了前部的空间面积,便于礼佛等各项活动。</p> <p class="ql-block">佛坛两侧台基上侍立的二十诸天,身高2.8米,是一组极为精彩的塑像。他们神情不一,姿容各异,是明代雕塑当中的精品。为表现出护法天王对佛的虔诚和崇敬,工匠将<span style="font-size:18px;">彩塑的身躯前倾15度</span>。令人称奇的是也许是这二十位天神虔心护佛的忠诚感动了上苍,500年过去,历经天灾人祸,这二十位重心前倾的天神均无一损毁。</p> <p class="ql-block">下寺中的薄伽教藏殿是整座寺院最古老的建筑,是国内现存辽代小型殿阁式建筑的典型。“薄伽”,是梵语“bhagavat”的音译,意为世尊,即佛陀。“教藏”意为这里是珍藏佛教经典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殿内依墙排列重楼式的小木作藏经阁38间及“天宫楼阁”五间。均为巧夺天工、玲珑之致的精品。教藏殿内环绕排列双重楼阁式木构壁藏三十八间,下层为束腰须弥座,上置经橱,内存明清时期藏经一千七百余函,计一万八千多册。从宗教意义上讲,佛教的典籍即是住世的“法宝”,是宇宙间至上的法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藏经阁制作极为精巧,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佛龛,下层为藏经柜。</span>在殿后壁正中间工匠还在藏经柜间搭建了一座圆弧拱桥,并在桥上建有“天宫楼阁”,这与佛教中传说中的“天宫宝藏”不谋而合。是中国唯一的辽代木构建筑模型,也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孤品”。</p> <p class="ql-block">教藏殿内的精彩还在于中央砖台佛坛上那31尊彩色泥塑。正中是三尊主佛,主佛两侧有四大菩萨,前面有12胁侍、供养童子等;佛坛四角还有四大天王。雕塑是时间的印记,<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经千年的香火烟熏,塑像身上的袈裟已落满烟尘,但</span>这一堂精妙绝伦的泥塑群像所构成的佛祖给弟子们讲经说法的生动画面,依然给人以绝美的视觉享受。</p> <p class="ql-block">总感觉相较于传统佛像的威严,这个崇尚包容的时代所打造的佛像多了一分亲切之感。塑像姿态神情各尽其妙:<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肃然环绕在主佛左右,或轻移莲步,或专注听经,或现开悟之喜。</span>端庄的佛,慈善的菩萨,文静的弟子,活泼的童子,凶猛的天王,<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尊塑像都个性鲜明,</span>充满了灵动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这尊菩萨的尊容,既有唐代丰满圆润、雍容华贵、端庄安详的盛世雄风,又有宋代的秀美俏丽,个性张扬的娟秀妩媚之风,同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具邻家妈妈亲切随和的慈祥,细腻又真实,越品越有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这满堂佛像都是人间百态的再观,每一尊都自然,天性,不伪装,正应了那句佛教名言:人人皆可成佛。1964年,郭沫若先生参观华严寺时赞叹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里的塑像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称这种美,即便历经千年岁月,也仍然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其中最为精彩的莫过于露齿微笑菩萨。在古代笑不露齿、衣不露体、行不露足的封建礼制下,这尊菩萨像却赤脚露背地站于莲台上,好像是领悟了佛祖讲经说法之意,会心一笑,露出了洁白的牙齿<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她那<span style="font-size:18px;">洁净无言,天心烂漫</span>的微笑仿佛能穿透时光,于无声处动人,给人带来一种温暖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寺院向来是庄严的修行道场,但华严寺里无论是菩萨还是胁从、力士不仅长相接地气像极了本地人,举手投足也都似世俗凡人。例如这位用手掏耳的罗汉,仿佛邻家大叔,又俏皮又亲和。</p> <p class="ql-block">罗汉堂的十八罗汉表情生动,衣设洗练,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它不在于完美,而在于独特,每一尊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很多寺庙都有守护庙门的哼哈二将,他们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金刚力士,都有神功。哼将郑伦,能鼻哼白气吸走坏人的魂魄;哈将陈奇<span style="font-size:18px;">能口哈黄气将坏人定住擒拿。</span>别看他们被刻画得怒目圆睁,动态颇具攻击性,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人不仅不怵他们,还争相与他们合影。不为别的,只为他们被工匠刻画得极具喜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巍峨壮观的</span>五层华严宝塔是根据《辽史•地理志》上的记载重新建造的,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通高43.5米,为大同最高的建筑之一。木塔整体造型美观大方,因为遵循了古代宝塔的形制和法式,虽为仿古建筑却毫无违和感。</p> <p class="ql-block">塔下暗藏一座近500平米、用100吨纯铜打造的地宫。从天花到地板、从墙体到楼梯,全部用铜制造,是一处名副其实的铜宫殿,也是全国最大而且纯粹的铜造地宫。</p> <p class="ql-block">光是殿内大到3米、小到33厘米的铜佛造像,就达到1200尊,因此被称为“千佛龛"。</p> <p class="ql-block">墙壁铜柱上还用图画记录了释迦牟尼一生的经历,如“树下诞生”“天人献衣”“得遇沙门”“妙转法轮”等,内容丰富多彩,金壁辉煌,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普光明殿气势宏伟,高悬普光明殿金字匾额,两旁海蓝色金字楹联:“世事熙熙从来富贵无了局到此说了就了,人生攘攘自古名利难放下如斯当放便放”不知点化了多少人。</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古老寺庙。这座不收门票的古老寺院,文物珍藏之丰富、建筑年代之久远都令人啧舌。这座“大隐于世”的寺院,古朴又宁静,是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该寺修建于唐玄宗时期,赐名“开元寺”;五代后晋时,改名为“大普恩寺”;辽代时,寺院大部分被毁;金代时期得以重建,历时15年才基本恢复原貌;明代时又改名“善化寺”。可以想象,几百年前,这里的一殿一堂、一树一叶,在人们心目中是何等神圣。</p> <p class="ql-block">最能体现盛唐雄浑之气、辽金豪放之风的同样莫过于主殿———大雄宝殿。这座大殿坐落于3米多高的月台之上,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气势恢宏。作为辽代建筑,大殿以单体面积1200多平方米排名全国第三。</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藻井,称得上是中国古建筑藻井中的天花板,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美得不可方物。它的神奇在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用钉子,利用榫卯、斗拱就可堆叠成繁复华美的图案,那</span>考究的纹饰、精湛的工艺堪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上最美的华彩。</span></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大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继承了盛唐雄浑之气、又有辽金豪放之魄。高</span>大宽敞的殿内空间里的塑像,尺度、体量均高大壮硕,审美气度雄阔健拔,与大殿的气势极为匹配。</p> <p class="ql-block">佛法不相信恒常,却在无意间创造了永恒。这些塑像千百年没有多少变化,他们高高在上,时光的流逝,对他们而言已是波澜不惊,消失的是在此进进出出的人,包括我们。</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的塑像虽经元、明、清各代装銮绘彩,但基本上仍保存有金代初塑的风格,这表明善化寺的塑像在历史上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出金代的雕塑艺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每一尊佛像姿态各异,或庄重,或慈祥,或威猛,不管是菩萨低眉,还是金刚怒目,都呈现出生动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的天王灵动活泼,感觉亲切随和,特别是北方多闻天王俊俏的胡须,深沉的目光如同安静的美男子;而广目天王调皮的眼神,夸张的表情,看了使人开心,虔诚叩拜诸位天王,感恩威德护世。</p> <p class="ql-block">与善化寺天王的彪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贤殿里的普贤菩萨。这尊<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丽端庄大气且充满灵性的菩萨像,</span>看上去应该是现代人的杰作。但她那宝相庄严的气度让瞻仰者相信,栖居在佛像里的神灵能够听见自己的祈祷。</p> <p class="ql-block">普贤殿内西壁、南壁上尚存有清代壁画,面积达100多平方米,令人称奇的是清康熙年间所绘的壁画,颜色还很鲜艳。中央美术学院采用异地创作拼接的形式,为善化寺大雄宝殿补绘的部分壁画。体现了我国当代壁画家对中国壁画传统的发掘与再造成果,实现了对古代壁画宏大辉煌气象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2011年,大同市文物工作人员对善化寺古建文物的墙体进行全面检修时,在寺内三圣殿的塑像后屏墙上,意外地发现了泥层下居然覆盖有古代壁画。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后,经过专业人士揭取泥层、清理壁画、修复脱落壁画等一系列精耕细作的保护工作后,160多平方米的壁画已完整显现真容。</p> <p class="ql-block">大同的寺庙多,看点多,无论是寺院布局还是建筑以及壁画、雕像均鲜见同质化现象。除了上述几家给我特别震撼的寺院,我觉得还有几个殿也很有特色。如元代遗构永安大殿正面的东西外墙分别写着“庄严”两个大字,每个字高达3.8米,令整个殿宇独特而醒目。</p> <p class="ql-block">进入永安寺,很少有人不被满墙壁画所震撼。壁画面积180余平方米,绘有882尊水陆人物,计135组水陆故事。其中,既有释门礼拜的佛、菩萨等,又有道教崇信的仙宫星君和帝岳诸神,还有儒家礼教忠孝节义的典型人物,堪称中国古代宗教人物的图像大全。</p> <p class="ql-block">还有纯阳宫的三清殿里殿墙体绘制了面积为154平方米的壁画,内容为四御大帝、28星宿、真武大帝及五行真君共佑华夏。北魏王朝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华夏主流文化的确立,也即是儒释道三教文化在中华大地逾千年的长期包纳、共享和滋润的结果。这组壁画可作例证。</p> <p class="ql-block">想不到吧,大同应县竟藏着一座与巴黎埃菲尔铁塔和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的木塔。它的珍贵价值可以概括为最古(建于公元1056年),最高(高67.31米),最多(使用54种不同形式的斗拱),最巧(全靠榫卯咬合),最固(近千年屹立不倒)。其实应县木塔应该叫释迦塔,这座全称佛公寺释迦塔记录着一个辉煌的平城时代,见证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这座颜值抢眼的古建筑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至今已历968年,虽历经狂风暴雨、强烈地震、炮弹轰击(塔身上弹痕累累,可以看见嵌进去的弹头)仍然屹立。应县木塔属筒体结构,以内外两圈立柱,形成如现代超高层建筑的套筒式样。并采用了十分科学的叉柱造法,从而造成逐层内收的效果,不仅减少了用料,而且增加了稳固性。</p> <p class="ql-block">木塔全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不用钉不用铆,以50多种斗拱的垫托接连砌建而成。一座木塔汇聚的上千斗拱,宛如一朵朵盛开的莲花。既增加了佛塔的美观,又具有很好的受力特性。各部分梁柱形成可以相互调节的框架,对整体结构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是佛塔能够历经近千年,且承受地震、炮击而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千年前精益求精的造塔匠人,以对工艺的执着,对材料的苛刻铸就千年不倒的传奇,让时间成为刻度,让空间成为舞台,让世界为中国喝彩。难怪梁思成会盛赞:“这塔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p> <p class="ql-block">都知道木材耐久性差,易腐朽易焚毁。木塔千年不蛀不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木塔地处气候干燥的黄土高原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相对干燥,十分有利于木材的防朽,且</span>没有在我们南方肆虐的白蚁。而天然守护神麻雁每天围着木塔飞舞,把虫儿都吃光了。另外一名天然卫士就是老鼠的天敌——猫。而当地人民不断维修和精心呵护更是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木塔自建成之后,历经金、元、明、清各代,塔身内外被悬挂上52块历史名人所书的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最大的第三层匾额上长2.56米、宽1.7米,正中书“释迦塔”三个大字,两边分别还有230多个小字,为历代所题。其中的题文:“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这20个小字揭示了木塔修建的最早记录。</p> <p class="ql-block">木塔的五个“明层”都有雕像及藻井,每一层所供的佛不同,<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层佛像基本上是辽代原构后代装銮。各层藻井上的彩绘图案也不同</span>。整座木塔仿佛一座垂直方向层层累叠的立体佛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过去信众可以拾级而上,逐层礼佛,但目前只有一层开放。因不许使用闪光灯,所以就不放照片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近千年的木塔至今依然能够供后人瞻仰,已经是一个非常难得机缘了。</span>由于过去不断积累的损坏,木塔每年都在倾斜。而以目前的技术,还不敢轻易对塔进行修缮。只能禁止游人登塔以防造成更大的破坏。所幸目前一层还可以进入,让我们近距离地看到古代木构件搭建的神奇、塔身留下的历史印痕、彩塑、壁画;走出木塔,能亲身感受到古老木塔的壮观雄伟。</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应县木塔所在地的时候,小雨刚停,乌云还未散去,但游人依然不少。所幸儿子为避开游人的喧嚣而遍寻角度,使画面中的我呈现出的都是忘却尘世喧嚣,追寻内心的宁静,与千年木塔共享岁月静好的模样。文物本无声,却可让历史振聋发聩。真希望大同的文物永存,一直岁月静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