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微信上看见同学的姐姐写简阳的回忆,写得真好!下面的评论也好看“本以为简阳的风简阳的雨,简阳人自己夸自己,结果让个外来过客夸简阳,还夸得那么好”。那么我也应该算一个简阳的外来过客?家搬去那里12年,小学中学大学的时光都在那里。可是我一直没有写过简阳,脑子里转过N多次,还是觉得写不出来。</p><p class="ql-block">首先我没有袁姐姐的文采好,我在美篇上关注她,看过很多她写的东西。当然她也写好多花草人物游记故事,最让我难忘的是她对食物忘情的描述,对那些花椒豆瓣泡菜们,时而用浮艳的词汇,时而用细腻的表达,还有时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她从食物源头,到食物跟食物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食物与味蕾的交融,还有食客那些天花乱坠的感想,描写得形象生动,文字流香。不知道是因为袁姐姐是位吃货,还是因为我,我肯定是个吃货,所以她那些写食的小文,我觉得简直是巅峰,实在是太棒了。</p><p class="ql-block">另外深度反思,我好像没有袁姐姐那种对简阳的挚爱,把它当成第二故乡?!<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搬去简阳是因为备战备荒那个愚昧的政策,WG后父母还在抬不起头的阶段,我爸爸第一或第二批去的简阳,分配在基建部门,还曾经转车时没赶上火车,半夜沿着铁路走去眉山(?)买水泥。我可能</span>经常在暑假去北京天津上海,太羡慕大城市的繁华。又因为后来回天津费尽了周折,我不喜欢那种命运的安排,被迫待在那儿的感觉。做梦都想离开,“有志者,誓进城”—那个决绝的追求让我对简阳失去了爱。</p> <p class="ql-block">讲个笑话,儿子交了一个大学同学的女朋友,这女孩是中国移民,头一次女孩的妈妈跟我儿子通电话,阿姨问“你妈妈是哪里人呀?”儿子张口就来“四川人”,巧了,这个阿姨也是四川人,她又问“四川哪里人?”我儿子回答到“小县城,是您一定不知道的十八线小城”,那个阿姨还追问“到底是哪里呢?”儿子绞尽脑汁想了半天回答到“简阳”。哈哈,好巧不巧那个阿姨的妈妈的老家也是简阳,阿姨说“简阳是市,不是小城。”</p><p class="ql-block">这个笑话反映出儿子的情商,他的老妈不能算半个上海人也是个天津人吧,可是他为了讨好女朋友的妈妈,把姿态放低,故意说妈妈是简阳人。也反映出儿子的智商,我们简阳是三线,是现在的三四线城市好吗?他无缘无故地给我们加了个十五,变成十八线小城,哪里有什么十八线,十八层!那是地狱。他一个CBC,中文程度有限,哪里搞得懂这些!</p><p class="ql-block">不过我也很自责,我大概给孩子们讲述的都是简阳的贫穷与落后。我好像没有把自己当成过简阳人,其实仔细想想,毕竟在那里生活过好多年,而且是我人生中挺重要的十几年。去的时候还是小孩子,离开的时候已经是成人,三观的形成都有那里的影响。在那里遇到人生路上很多朴实无华的人物,在那里我也有过幸福的青少年时光。简阳的山简阳的水,简阳过客算个简阳人,也对!</p><p class="ql-block">我也应该好好地写写简阳,回忆一下那里有趣的人和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