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展(上)

冬日暖阳

<p class="ql-block"><b>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说起古埃及印象中就是金字塔、木乃伊及高大雄伟的神庙。至于它的古文明究竟达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来看埃及文明大展的原因,虽然门票价格不菲,但比实地去埃及要了解得更详细直观,因为是埃及多个博物馆联合展出的精品。即使去埃及也不可能看到这么多这么全。</b></p><p class="ql-block"><b>‍这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中国官方博物馆首次与埃及政府合作,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的大展。展览汇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精选自埃及国家博物馆、卢克索博物馆、苏伊士博物馆等七家埃及重点博物馆和萨卡拉地区的最新考古发现,其中超过95%以上的文物为首次来到亚洲。</b></p> <p class="ql-block"><b>一进大厅,一个 两米多高的石雕人像挂在中间,吸引着观者的目光。看完说明知道这是三千年前埃及最强大时期一位国王的雕像。是埃及国家博物馆的收藏品。</b></p><p class="ql-block"><b>‍这是侧面</b></p> <p class="ql-block"><b>这是正面。有说明:</b></p><p class="ql-block"><b>‍辛努塞尔特一世雕像头部(拉美西斯二世挪用)</b></p><p class="ql-block"><b>第12王朝(约公元前1985一前1773年)</b></p><p class="ql-block"><b>米特拉希纳出土</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辛努塞尔特一世是中王国时期第12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也是该王朝最强大的统治者之一。他头戴象征上埃及王权的白色王冠,下巴装饰着假胡子。雕像上还出现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名字。拉美西斯二世是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的著名国王,也是古埃及留下最多雕塑作品的君王。在众多署名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中,有一部分制作于他的统治期间,另一部分则挪用自其他埃及王雕像。这种挪用反映了埃及王权的一种政治逻辑,即以杰出先王的荣光和记忆来强化当代国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b></p> <p class="ql-block"><b>古埃及重要遗址地图</b></p><p class="ql-block"><b>‍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b><b style="font-size:18px;">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得洪水退去后留下肥沃的黑土,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b></p><p class="ql-block"><b>‍古埃及文明最早形成于约7450年前下埃及的法尤姆地区,终止于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国将其伊斯兰化。公元前3150年,南北埃及完成统一,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大一统国家。</b></p><p class="ql-block"><b>‍其朝代延续并更迭长达三千年之久(</b><b style="font-size:18px;">公元前3150年—前30年)</b><b>一直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第三十二王朝(托勒密王朝)。古埃及王国先后历经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晚王国、托勒密王朝,共10个时期。</b></p><p class="ql-block"><b>‍古埃及有着一套完整的文字系统、政治体系和制度,以及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b></p> <p class="ql-block"><b>古埃及文明与中华文明时间对照表,从公元前5300年到公元395年(中国战国时期)。</b></p> <p class="ql-block"><b>走进《法老的国度》展厅。一共有三个展厅,还有两个是《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b></p><p class="ql-block"><b>‍‌法老的国度这个展厅是最大的一个,展示了古埃及人的宇宙观、社会秩序、文字书写、工匠技艺、墓葬习俗等,涵盖了从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此外,还选择了若干中国文物与埃及文物共同陈列,探讨不同文明对人类永恒命题的理解‌。</b></p> <p class="ql-block"><b>展厅入口处的圆形展台,展示的是宗教与王权,不按时间而是按主题来展示</b></p>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b>‍以下是埃及人信仰的各种神,体现他们的宇宙观</b></p> <p class="ql-block"><b>画有船、动物和鸟类的陶罐</b></p><p class="ql-block"><b>前王朝时期(約公元前5300一前3000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前王朝时期王陵出土的器皿显示,国王从这时开始使用某些特定的装饰主题来彰显王权。</b></p><p class="ql-block"><b>这只陶罐上出现的王室狩猎和船只航行图案一直被古埃及人使用到了法老文明的末期。</b></p><p class="ql-block"><b>‍这第一件展品就把我们惊到了,七千多年前啊,就能有这么精彩的画面。</b></p> <p class="ql-block"><b>画有征服人像的陶瓶。</b></p><p class="ql-block"><b>前王朝时期(約公元前5300一前3000年)</b></p><p class="ql-block"><b>阿拜多斯出土</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讲解说:这件陶瓶的出现象征着王权的出现</b></p> <p class="ql-block"><b>复活的奧赛里斯像</b></p><p class="ql-block"><b>片麻岩、金、银金矿、额料</b></p><p class="ql-block"><b>第26王期(公元前664-前525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这尊雕像相当罕见地表现了冥界之主复活的一幕。奥赛里斯俯卧在制作木乃伊用的石床上,手臂僵直地放在身体两侧,头部抬起,直视前方,显示了他从死亡中重生的神秘能力。</b></p><p class="ql-block"><b>‍(上网查到:奥赛里斯代表大地和人类的繁殖力,他是冥界的统治者,负责管理死者的灵魂。‌奥塞被弟弟‌塞特谋害后,他的妻子‌伊西斯找到他的尸体并复活了他,使他成为冥神。弟弟塞特则象征着大自然的破坏力 )</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伊西斯哺乳荷鲁斯像</b></p><p class="ql-block"><b>青铜</b></p><p class="ql-block"><b>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女神伊西斯怀抱孩童形态的荷鲁斯神。孩童形象的塑造遵从了裸体和单绺侧势的基本范式,但省略了口含食指的标志性动作。女神与神子皆正视前方,庄严肃穆,只有身体接触,而无感情互动。</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奧赛里斯三神像(奥赛里斯与妻子伊西斯、儿子荷鲁斯一起)</b></p><p class="ql-block"><b>石灰岩</b></p><p class="ql-block"><b>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一前2160年)</b></p><p class="ql-block"><b>伊斯梅利亚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奧赛里斯头像</b></p><p class="ql-block"><b>木、灰泥、玻璃、金、颜料</b></p><p class="ql-block"><b>第26王朝(公元前664一前525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奥赛里斯头像</b></p><p class="ql-block"><b>玄武岩</b></p><p class="ql-block"><b>第26王朝(公元前664一前525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奥赛里斯站像</b></p><p class="ql-block"><b>‍青铜</b></p><p class="ql-block"><b>第26玉朝(公元前664一前525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奧賽里斯像通常呈现为站姿或坐姿的木乃伊形态,手握象征神圣王权的连枷与权杖,身体被裹尸布紧紧缠绕,象征其所代表的复活与永生。</b></p> <p class="ql-block"><b>带有鹰形挂坠的串珠项链(01)</b></p><p class="ql-block"><b>‍带有甲虫挂坠的护身符(02)</b></p><p class="ql-block"><b>第1王 朝(约公元前3000一前2890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取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从尼罗河谷地到三角洲湿地,处处可见鸟类繁衍生息。鹰隼是最受古埃及人崇拜的鸟类之一,王权之神荷鲁斯、太阳神拉、底比斯的战神孟图,孟菲斯的索卡尔神等都具有鹰隼或鹰头人身的形像。</b></p> <p class="ql-block"><b>阿努比斯像</b></p><p class="ql-block"><b>‍阿努比斯是古埃及神话中的重要神祇,通常被描绘为人身狼头的形象。他不仅是夜晚之神和灵魂的守护者,还负责判断死者的善恶,引导他们通行到来世。他的形象经常出现在陵墓壁画和陪葬品上.</b></p> <p class="ql-block"><b>双蛇狮鹫饰板</b></p><p class="ql-block"><b>石灰岩</b></p><p class="ql-block"><b>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在这件希腊罗马时期的石灰岩石板上,刻有两条巨蛇和一只狮鹫的浮雕。</b></p><p class="ql-block"><b>‍右边的巨蛇头戴白冠,下巴上有假胡须;左边的眼镜蛇头戴由日轮圆盘、牛角和两根鸵鸟羽毛构成的双羽王冠。两条巨蛇可能是上下埃及的守护女神。两条巨蛇中间的狮鹫是一种神话生物,有狮子的身体和鹰的头颅与翅膀,可能象征着国王的“卡”。因而浮雕可能代表着上下埃及的守护女神对国王的守护。</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介绍一下古埃及几个主要的神灵:1.奥赛里斯,2.</b><b style="font-size:18px;">阿努比斯</b><b>前面已介绍</b></p><p class="ql-block"><b>‍3.荷鲁斯及荷鲁斯之眼:荷鲁斯,鹰头神。天空之神和神权的象征。常和国王像及王名一起出现,代表着神明的庇佑与至高无上的君权。鹰神对后世影响深远,直到现代,美国、俄罗斯及很多西方国家都以鹰为国徽。</b></p><p class="ql-block"><b>‍荷鲁斯之眼:他的左眼代表月亮,右眼代表太阳。奥赛里斯与伊西斯之子荷鲁斯长大成人后,在与杀父仇人塞特神的搏斗中,荷鲁斯的左眼被塞特夺走了,后来荷鲁斯在月亮神的帮助下,打败了塞特,将左眼夺回。荷鲁斯之眼就成为辨别善恶、捍卫健康与幸福的护身符。</b></p><p class="ql-block"><b>‍4.圣甲虫:</b><b style="font-size:18px;">圣甲虫🪲</b><b>每天迎着东方第一缕阳光从土中钻出,然后去推粪球,这一行为被古埃及人视为太阳升起和降落的象征。因此,圣甲虫意味着不朽与复活、重生。</b></p><p class="ql-block"><b>古埃及人认为佩戴圣甲虫可以得到神明的庇护,获得好运与健康,同时避免厄运恶疾缠身。因此,圣甲虫多被当作护身符或印章嵌入珠宝首饰。</b></p><p class="ql-block"><b>‍5.阿蒙‌:国家的最高神祇,并通过与其他神祇的融合,如与拉的融合,形成了阿蒙拉,成为埃及太阳神主神</b></p><p class="ql-block"><b>‍6.‍贝斯特‌:猫神。</b></p><p class="ql-block"><b>‍7.塞克荷迈特‌:母狮之神,司掌战争和力量‌</b></p><p class="ql-block"><b>‍8.斯芬克斯,源于古埃及神话,一般认为,狮身人面是王权的象征,狮子在埃及文化中有“生命之王”的美称,同时又是权威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b>‍9.哈托尔‌:具有牛头,代表母爱与幸运的女神。是太阳神荷鲁斯之母或荷鲁斯的妻子。</b></p> <p class="ql-block"><b>象牙标签</b></p><p class="ql-block"><b>第1王朝(約公元前3000一前2890年)</b></p><p class="ql-block"><b>索哈杰省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据讲解员说这就是埃及最早的文字,象征埃及辉煌文明的起点。</b></p><p class="ql-block"><b>‍埃及象形文字的使用时间非常长,从公元前3000多年左右开始,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存在时间长达3400多年,可惜后来埃及逐渐伊斯兰化,象形文字被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文代替,没有传承下来。</b></p><p class="ql-block"><b>‍埃及文字比中国甲骨文早了1500多年,但早已失传,中国文字没有中断一直传承下来。</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丧葬船模型</b></p><p class="ql-block"><b>‍木</b></p><p class="ql-block"><b>‍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船的模型是常见的随葬品,因为它们与拉神的太阳船和引导死者前往永恒领域的“亡灵之船” 概念有关,二着都强调了生命超越死亡的连续性,以及尘世与神圣领域之间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刻有王名的石碗</b></p><p class="ql-block"><b>闪长岩</b></p><p class="ql-block"><b>第2王朝(公元前2890一前2686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石碗外侧刻写了国王哈特普赛赫姆威的荷鲁斯名,表现形式为荷鲁斯站在象征宫殿的符号“塞拉赫”(Serekh)上,符号内写有国王的荷鲁斯名,意为“两股力量皆获满足”,表明这位国王在位期间维护了上、下埃及的统一与秩序。</b></p> <p class="ql-block"><b>带有赛门凯特王名的石碑</b></p><p class="ql-block"><b>‍第一王朝( 公元前3000-前2690年)</b></p><p class="ql-block"><b>‍石碑出土于赛门凯特墓东侧,是陵墓入口处的一对石碑之一。碑上刻有赛门凯特的荷鲁斯名,意为“神的同伴“或”体貼的朋友”</b></p><p class="ql-block"><b>‍讲解:这是王权神授的代表文物</b></p> <p class="ql-block"><b>彩绘手鼓</b></p><p class="ql-block"><b>羊皮</b></p><p class="ql-block"><b>后期埃及(公元前664 前332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手鼓常用于宗教仪式的奏乐环节,正如鼓面中央描绘的奏乐悦神场景。古埃及人将音乐舞蹈之乐趣视为诸神赐予的礼物,在宗教仪式和节庆宴饮中吃喝唱跳、焚香祭酒以实现人神共乐。</b></p> <p class="ql-block"><b>带哈托尔头像的叉铃</b></p><p class="ql-block"><b>青銅、金</b></p><p class="ql-block"><b>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叉铃是一种乐器,其清脆的声音被古埃及人认为能驱散邪恶,带来神的祝福。叉铃也是哈托尔和巴斯泰特两位女神的象征,这两位女神司掌宴饮、歌舞、以及爱情的欢愉。在祭祀女神的仪式中,女祭司使用叉铃来为其颂唱伴奏,同时也呼唤女神力量的降临。</b></p> <p class="ql-block"><b>黄金舍布伊项圈</b></p><p class="ql-block"><b>金、青金石、铅质玻璃</b></p><p class="ql-block"><b>第21王朝(公元前1069一前945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b></p><p class="ql-block"><b>‍国王以黄金作为给予有功之臣的赏赐,这种黄金也被称为“荣耀之金”,往往采用舍布伊项圈的形式。舍布伊项圈由黄金珠串组成,象征太阳神的光芒和生命力,国王自己也佩戴这种项圈作为首饰。</b></p><p class="ql-block"><b>古埃及人喜爱以各类贵金属和宝石、半宝石作为装饰,除去黄金,他们也钟爱青金石,常使用它来镶嵌神像</b></p> <p class="ql-block"><b>带有荷鲁斯之眼的手镯</b></p><p class="ql-block"><b>金、铁</b></p><p class="ql-block"><b>第22王朝(公元前945一前715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鹰型护身符与鹰型项饰,表明古埃及人对鹰的崇拜</b></p><p class="ql-block"><b>‍下面这个项圈叫:</b></p><p class="ql-block"><b>‍瓦赛赫项圈</b></p><p class="ql-block"><b>金</b></p><p class="ql-block"><b>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b></p><p class="ql-block"><b>达舒尔出土</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该黄金项圈是一位公主的陪葬品。它被称为瓦赛赫,在古埃及语中是形容词“宽”的意思,即宽项圈。这件黄金瓦赛赫项圈由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彩珠串成,两端用近似半圆的鹰隼头装饰物固定。古埃及人非常擅长制作串珠首饰,这类宽领项圈不仅有许多实物出土,还经常出现在棺材表面和墓室壁画的供品清单上。</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二.</p> <p class="ql-block"><b>绕过入口处的圆形展台,展厅两侧端坐着不同时期的古埃及国王雕像。</b></p> <p class="ql-block"><b>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b></p><p class="ql-block"><b>‍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埃尔;谢桥 阿巴达神庙出士。 花岗闪长岩</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讲解: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制造了许多雕像以彰显权力和威严,并挪用大量中王国和新王国早期的国王与神雕像,以此增强自己与先王和诸神间的联系。这件雕像最初描绘的是一位神,但身份难以确定,因其特征已被覆盖。拉美西斯二世在世时通过许多方式将自己神化,例如在阿布辛贝神庙中,国王的神化形象就与拉-荷拉克提、阿蒙拉和普塔三位神明一起接受崇拜和供奉。</b></p><p class="ql-block"><b>‍拉美西斯二世 (公元前1303—公元前1213年)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第三位法老,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建筑家,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他对庞大土木工程的热情使埃及各地都留下了他的痕迹:他在阿比多斯和拉美西姆新建许多庙宇;为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增添新结构;兴建了以宏伟著称的阿布辛拜勒神庙。90岁过世。</b></p> <p class="ql-block"><b>拉美西斯二世像</b></p><p class="ql-block"><b>花岗岩</b></p><p class="ql-block"><b>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b></p><p class="ql-block"><b>马特鲁省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也是挪用早期的国王雕像刻上自己名字</b></p><p class="ql-block"><b>(‍国王的名字往往刻在肩部)</b></p> <p class="ql-block"><b>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b></p><p class="ql-block"><b>花岗闪长岩</b></p><p class="ql-block"><b>第12王朝(公元前1985一前1773年)</b></p><p class="ql-block"><b>1901至1905年间于卡纳克出土</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搏物馆</b></p><p class="ql-block"><b>‍20世纪初,卡纳克神庙出主了七尊雕刻风格和身体特征相仿的雕像,其中两尊刻有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王名,这批神像因此被认为都属于这位国王。</b></p><p class="ql-block"><b>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统治埃及长达四十五年,期间曾与其父辛努晒尔特三世共治二十年,埃及在他们的统治下进入了中王国的“黄金时代”在经济、政治及文化上都有了显著的发展。阿蒙</b><b style="font-size:18px;">涅</b><b>姆赫特三世在位期同大力开发法雍绿洲,开展大规模的采矿活动,探索远距离的商贸路线,使商业远征队的足迹遍布上下埃及和周边沙漠,这也为这一时期的建筑营造和雕像制作提供了充足的珍费石材。</b></p><p class="ql-block"><b>这尊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雕像为典型的中王国雕像风格:他被刻画为一名表情严肃而略带忧虑的中年人,以凸显在治国上的殚精竭虑。</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哈特谢普苏特跪像</b></p><p class="ql-block"><b>‍埃及第十八王朝女王,在位21年后去世。</b></p><p class="ql-block"><b>‍于公元前1503年至公元前1482年统治埃及。</b></p><p class="ql-block"><b>‍讲解:这位传奇女王被称为“埃及武则天”,哈特谢普苏特在继子图特摩斯三世统治初期摄政,而后以上下埃及之王的身份统治埃及,带来二十余年的和平与繁荣。但古埃及的王位与中国一样由父子相继,掌权过程中哈特谢普苏特的雕像由传统女性形象逐渐变为男性。图特摩斯三世在女王去世后统治埃及,并在执政后期系统性抹除女王的痕迹。</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戴有假胡须的国王像</b></p><p class="ql-block"><b>石英岩</b></p><p class="ql-block"><b>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b></p><p class="ql-block"><b>索哈杰省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新王国时期的雕刻艺术趋于成熟,相较以往端庄、威严、呆板的国王雕像,这时的雕像更突出优雅、柔和、精致的风格,虽然依旧遵循许多古典的准则,但表现较为自由。</b></p> <p class="ql-block"><b>“阿蒙神妻”舍普恩威瑞特二世像</b></p><p class="ql-block"><b>‍25王朝(公元前747年—前655年)</b></p><p class="ql-block"><b>‍讲解:这尊像它的形态和雕刻非常精美,但雕像本人的命运则有点悲催。</b></p><p class="ql-block"><b>古埃及有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文明,比如兄妹通婚,著名的埃及艳后的两任丈夫都是她的弟弟。因为古埃及的法老作为神的代言人,必须保持纯净的血统,因此法老就必须近亲乃至血亲结婚。古埃及的公主只能嫁给未来的国王,也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如果有好几个公主的话,嫁不出去的,就永远不能结婚了。那么,这位公主不能结婚,但能当上女祭司,也算是不错的命运了。</b></p><p class="ql-block"><b>‍“阿蒙神妻”是阿蒙神最高女祭司的头衔。这个头衔最早出现于新王国时期,当时的阿蒙祭司集团愈发强大,国王要往阿蒙神庙渗透,因而设置了阿蒙神妻这一职位,并任命王室女性担任。</b></p> <p class="ql-block"><b>阿蒙荷太普一世碑(有拉美西斯四世铭文)</b></p><p class="ql-block"><b>‍第20王朝(公元前1186一前1069年)</b></p><p class="ql-block"><b>能尔•埃尔-麦迪纳工匠村出士</b></p><p class="ql-block"><b>‍石碑正面的主体部分描绘了身着盛装的国王阿蒙荷太普一世形象,手持长权杖、一手持连枷和安卡权杖,单腿伸出而向前迈步,呈非常经典的古埃及国王造型。阿蒙荷太普一世是新王国时期第18王朝的国王,石碑左上角的两个王名圈内分别是他的上下埃及之王名和拉神之子名。石碑周围一圈的铭文刻的是拉美西斯四世的荷鲁斯名、两女士名、上下埃及之王名和拉神之子名,表明石碑制作于第20王朝的拉美西斯四世统治时期,远远晚于阿蒙荷太普一世的统治时期,二者得以同时出现的根源在于麦迪纳工匠村的特殊性。</b></p><p class="ql-block"><b>‍发现时碑背面留有红色墨水的痕迹,描绘的可能是头戴阿泰夫冠的国王头部的速写草稿。</b></p> <p class="ql-block">三.</p> <p class="ql-block"><b>彩绘太阳船模型</b></p><p class="ql-block"><b>木、颜料</b></p><p class="ql-block"><b>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这艘太阳船模型保存相对完好,中央有桅杆和座位,两根残柱上有隼鹰,船身可见代表“追随”的象形文字。太阳船被古埃及人称之为曼杰特,与拉神密不可分。拉是太阳神,埃及最重要的神祇之一。在神话中,白天,拉与其他神灵驾着太阳船在天空中航行,照亮人间;晚上则进入冥界,击败混沌之蛇阿佩普,照亮冥界。太阳船模型通常作为随葬品放置在包括法老和贵族的墓中,以帮助死者穿过冥界,到达永恒的神之领域。古王国的《金字塔铭文》中就有法老死后升天后加入太阳船穿越天际的描述。</b></p> <p class="ql-block"><b>仆人烤面包与酿酒像</b></p><p class="ql-block"><b>‍第11王朝(公元前2058-前1905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啤酒和面包是古埃及人的主要饮食,在祭祀神灵或亡者的仪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因此面包和啤酒的形象时常出现在墓葬艺术中,但表现其制作过程的模型并不多见,这类随葬模型能代替真实的仆人,在冥世为墓主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和饮品。</b></p><p class="ql-block"><b>‍图片下面是三角型面包</b></p> <p class="ql-block"><b>仆人劳作雕像</b></p><p class="ql-block"><b>第6王朝(公元前2345 前2181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仆人磨谷物像和酿啤酒像</b></p><p class="ql-block"><b>‍第六王朝时期</b></p><p class="ql-block"><b>‍模型展示了啤酒的酿造过程。放置在大桶口上的圆形板被用于过滤酿液,过滤后的啤酒从桶底附近的孔中流出,随后被储存在底座另一侧的罐子里。古埃及是最早掌握用酵母酿造啤酒的国度之一,考古分析表明他们在酿造中更多使用了小麦。(世界上最早酿造啤酒的是美索不达米亚,6千年前,人们偶然发现,将发芽的大麦或小麦浸泡在水中,经过自然发酵会产生一种带有泡沫的液体,这便是啤酒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啤酒的制作工艺逐渐传播至古埃及、古希腊等地)</b></p> <p class="ql-block"><b>军队指挥官像</b></p><p class="ql-block"><b>‍石灰岩</b></p><p class="ql-block"><b>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一前2160年)</b></p><p class="ql-block"><b>‍马特魯省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这座雕像的主人名叫马达(Mada),是古王国时期的军队指挥官。他头戴假发,面部五官刻画较为扁平,肩膀宽厚有力,双手呈握拳状垂于身体两侧,表现出典型的古王国艺术特征。</b></p><p class="ql-block"><b>古王国时期的雕像端庄古朴,人物往往采取站立或端坐的姿势,神态肃穆,服饰与其身份相符。国王的形象往往高大伟岸、身材健硕、目光坚定,这种形象自然而然也被官员和贵族们竞相模仿。健康强壮的形象,也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于永恒来世的向往。</b></p> <p class="ql-block"><b>荷鲁斯圣船像</b></p><p class="ql-block"><b>青铜</b></p><p class="ql-block"><b>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搏物馆</b></p><p class="ql-block"><b>这‍尊铜雕像刻画的是鳄鱼神背上的荷鲁斯圣船。鳄鱼代表索贝克神,同时也象征国王的权柄与力量,它背上的荷鲁斯圣船中载有荷鲁斯的神龛,呈现了荷鲁斯战胜恶神塞特的庆祝场景。塞特象征著风暴、贫瘠和死亡,荷鲁斯神的祭司每年都会在节日中上演荷鲁斯与塞特战斗的宗教戏剧,以歌颂荷鲁斯的胜利。</b></p><p class="ql-block"><b>‍(</b><b style="font-size:18px;">索贝克神</b><b>是古埃及神话中的鳄鱼神,在法尤姆地区受到尊崇,到埃及中王国时期他的信仰被普及,并成为地方主神。以鳄鱼首人身的形象出现)</b></p> <p class="ql-block"><b>青铜盾形挂坠</b></p><p class="ql-block"><b>青铜、金</b></p><p class="ql-block"><b>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某王后的斯芬克斯像</b></p><p class="ql-block"><b>蛇纹石</b></p><p class="ql-block"><b>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 前1069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黄金挂坠</b></p><p class="ql-block"><b>金、银、青金石</b></p><p class="ql-block"><b>第22王朝(公元前945一前715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双狮护身符</b></p><p class="ql-block"><b>费昂斯(是一种人造材料,玻璃的前身‌)</b></p><p class="ql-block"><b>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彩绘夫妻坐像</b></p><p class="ql-block"><b>石灰岩、颜料</b></p><p class="ql-block"><b>第5王朝(公元前2494 前2345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讲解:在古埃及语中,雕像一词的本义是“使他存活着”。雕像作为死者的化身放置墓中,接受祈祷和供品。在神庙中立像也出于同样的目的,雕像主人常在铭文中宣称置身神庙是为了永远不远离神。</b></p> <p class="ql-block"><b>卡埃姆赫塞特及妻儿彩绘雕像</b></p><p class="ql-block"><b>石灰岩,颜料</b></p><p class="ql-block"><b>第6王国(公元前2345一前2181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墓主人及其家人的雕像在古王国时期贵族阶层的墓葬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意味着家庭成员在来世依旧能够温馨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卡埃姆赫塞特与妻儿的彩绘石灰石组雕表现出了古王国时期此类雕像的关键特征:夫妻二人并肩而坐,身居高位的丈夫头戴精致的假发,正襟危坐,妻子则亲昵地用右臂挽住丈失,表示对一家之主的支持和守护。他们的儿子立于父母之间,身高仅到父母的小腿,赤裸全身,吸吮食指,留有短发,体现出古埃及儿童的典型特征。</b></p><p class="ql-block"><b>同时,雕像体现出古埃及人对于不同性别的刻画:丈夫和儿子的肤色为红褐色,因为男性往往在户外劳作,晒得较黑;女性则应久居深宅、肤色白暂。肤色是男女不同社会角色的体现。这也是古埃及艺术的特点之一:用象征性的图像语言来传达深屋次的社会和文化含义。</b></p> <p class="ql-block"><b>祭司拉美斯的跪姿抱碑像</b></p><p class="ql-block"><b>‍石灰岩</b></p><p class="ql-block"><b>‍新王朝时期</b></p><p class="ql-block"><b>‍古埃及贵族墓碑的经典形制形成于中王国时期,为圆顶长方形合牌,通常立于墓前或祠堂内,新王朝开始,在这一经典形制之外又出现了新的碑刻类型,墓主跪姿抱碑像正是其中一种。</b></p><p class="ql-block"><b>祭司拉美斯身穿豹皮长袍,呈现跪姿,手中抱有一块石碑,石碑顶部为日轮和太阳船的图案,下半部分为太阳神颂歌。</b></p> <p class="ql-block"><b>怀抱阿蒙神龛的玛胡赫跪像</b></p><p class="ql-block"><b>‍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b></p><p class="ql-block"><b>‍供奉者双手捧抱着神龛,凸显了神明与供奉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类雕像最早出现于新王国时期,一直流行至希腊罗马时期。</b></p><p class="ql-block"><b>这件跪像方雕描绘了高级贵族玛胡赫怀抱阿蒙神龛而跪地的虔敬形象,他身穿精致宽袖长袍,头戴过肩假发。神龛两侧的铭文如下:献给阿蒙第一祭司玛胡赫的“卡”(古埃及的灵魂概念之一),献给世袭贵族、市长、王室书吏、南方和北方的所有祭司的总管玛胡赫的“卡”,第一先知、伟大的赞美者、供品的书吏、阿蒙神的谷仓总管玛胡赫。</b></p> <p class="ql-block"><b>普塔大祭司夫妻像</b></p><p class="ql-block"><b>‍第22王朝(公元前945年-前715年)</b></p><p class="ql-block"><b>‍马特鲁省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b>‍夫妻二人并肩坐在座位上,丈夫在左,妻子在右,丈夫稍高,妻子伸出胳膊挽着丈夫的左臂。丈夫头戴假发,赤裸上身,下身穿着短裙;妻子戴长假发,穿着长裙。</b></p><p class="ql-block"><b>与其他重要的神祗一样,普塔在他孟菲斯的神庙中拥有自己的祭司团体。早在第4王朝时这一职务就已出现,一直存续到托勒密埃及时期,普塔大祭司的职务也被一些祭司家庭所垄断。雕像的主人谢苏·涅斐尔图姆,是第22王朝初期的普塔大祭司。</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伊蒙荷太普铜坐像(左)</b></p><p class="ql-block"><b>青銅、金、銀</b></p><p class="ql-block"><b>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伊蒙荷太普是第3王朝时国王乔赛尔的宰相,也是萨卡拉梯形金字塔的设计者,由于开创性地发明了金字塔这种纪念性的建筑。伊蒙荷太普逐渐被神化为智慧与学识的化身,这种变化很可能始于后期埃及。他也被尊奉为书写和医药之神,希腊人将其等同于自己的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b></p><p class="ql-block"><b>‍普塔站像(右)</b></p><p class="ql-block"><b>玄武岩</b></p><p class="ql-block"><b>第19王朝(公元前1295一前1186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古埃及人认为孟菲斯的主神普塔在世界的创造和所有生物的诞生中起着核心作用,普塔最初为工匠与艺术之神,进而衍生出了造物神的属性,被称为“大地的雕刻师”。在与孟菲斯地区的冥神索卡尔融合后,他又具备了后者作为来世之神的属性。普塔的形象通常为一站立的木乃伊,手握由瓦斯(象征力量)、安卡(象征生命)和杰德柱(象征稳定)三个符号组成的权杖。新王国时期,他与索卡尔神和奥赛里斯神共同组成三联神,在底比斯受到崇拜,而作为工匠的守护神,普塔在民间也有广泛的信仰基础。</b></p> <p class="ql-block"><b>国王和王后头像双面浮雕板(镜子显出背面)</b></p><p class="ql-block"><b>石灰岩</b></p><p class="ql-block"><b>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b></p><p class="ql-block"><b>1916年于埃德福出士</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描绘雕像制造过程的浮雕</b></p><p class="ql-block"><b>石灰岩</b></p><p class="ql-block"><b>中王国時期(公元前2055一前1650年)</b></p><p class="ql-block"><b>索哈杰省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未完成的雕像呈现坐姿,工匠正单膝跪地雕刻这尊雕像的面部。就比例而言,雕像要明显大于身前的工匠,可能反映了雕像主人和工匠之间身份地位差异。</b></p> <p class="ql-block"><b>彩绘草图石片</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古埃及人习惯使用随处可得的碎陶片或石灰岩片作为“草稿纸”使用,这些“草稿”的内容包括笔记、设计草图、书信、买卖清单乃至行政管理记录等。</b></p> <p class="ql-block"><b>壁画,显示大型石雕像制作过程</b></p> <p class="ql-block"><b>梅米彩绘假门</b></p><p class="ql-block"><b>石灰岩、颜料</b></p><p class="ql-block"><b>第5-6王朝(公元前2494—前2181年)</b></p><p class="ql-block"><b>萨卡拉出土</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本展品是古埃及墓葬中的典型假门,正中央刻画了墓主人梅米坐在供桌前接受供奉的场景,假门的中央有一个象征性的出口供死者的灵魂进出,假门是连接阳间和阴间的纽带,死者的卡可以在此获得祭品的供奉。假门是通往来世的入口的象征,通过这一入口,“卡”这一至关重要的生命力可以从家庭成员所献上的祭品中得到供养。周围铭文的内容大都是对墓主人的品格和善行的肯定,以向神灵祈求保佑和庇护。</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四.</b></p><p class="ql-block"><b>‍埃及象形文字也有圣书体和草书体之分。圣书体通常出现在神庙墙壁、纪念物上。民间书吏们使用的字体一般为僧侣体或世俗体,即草书体的象形文字。</b></p> <p class="ql-block"><b>圣书体象形文字</b></p> <p class="ql-block"><b>草书体象形文字</b></p> <p class="ql-block"><b>向图特摩斯三世献礼石碑</b></p><p class="ql-block"><b>黑花岗岩</b></p><p class="ql-block"><b>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b></p><p class="ql-block"><b>谢赫村省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石碑的顶端是呈左右对称的献礼场景的浮雕,下面部分是象形文字铭文。</b></p><p class="ql-block"><b>‍图特摩斯三世是前面那位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继子,在女王的统治结束后他重新回到了国王的宝座上。他是古埃及最伟大的军事领袖之一。他下令将他的胜利细节刻在卡纳克的阿蒙神庙上,它们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古埃及军事行动记录。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他也因此被誉为埃及的拿破仑。此外,图特摩斯三世委托建造了五十多座神庙、纪念碑,他对卡纳克的阿蒙神庙的贡献比其他任何法老都大。</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书吏坐像</b></p><p class="ql-block"><b>‍第5王朝(公元前2494年-前2345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b>‍讲解:这位书吏以工作时最常见的姿势盘腿而坐,双手紧捏大腿上摊开的一卷纸莎草纸,似乎时刻准备进入工作状态。他的面部表情温和,双眼平视前方。</b></p><p class="ql-block"><b>书吏这一职业,属于古埃及社会中懂得阅读和书写的极少数人。古王国时期的最高识字率可能不高于1%,而书吏群体内部的分化与差异则体现在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上。需要注意的是,成为书吏需要接受长期的文化教育,除了从小要学习识字和书写,还要学习算数学、几何学和宗教知识。古埃及各地设有专门培养未来书吏和官员的书吏学校,优秀的书吏得到赏识和提拔,还有机会成为高级官员来参与政府决策。</b></p> <p class="ql-block"><b>狒狒形图特像</b></p><p class="ql-block"><b>砂岩</b></p><p class="ql-block"><b>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图特是古埃及掌管月亮、医学和智慧的神,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形象,一为朱鹭,一为狒狒。图特被认为是众神的书吏,负责记录账目和各类文书,还被视作神庙里“生命之屋”的主人,管理重要的藏书和档案。图特还掌握强大的魔法和秘传的知识,在古埃及的神话里常常扮演调解者的角色。</b></p> <p class="ql-block"><b>展室的墙上有一段铭文,大概是赞扬这些书吏们的:他们不为自已修造青铜的坟墓,亦不艳羡那天铁铸的墓碑;他们无需子嗣传颂自己的名号,以心血写就的典籍即是他们的后代。</b></p> <p class="ql-block"><b>地理纸草</b></p><p class="ql-block"><b>‍纸莎草纸</b></p><p class="ql-block"><b>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一前30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博</b></p><p class="ql-block"><b>‍“地理纸草”是一个通用术语,用来描述包含地理信息的古埃及文献。虽然没有一卷莎草纸使用这个特定名称,但一些古埃及文本和文献提供了有关古埃及地理、地形和行政区划的宝贵信息。</b></p><p class="ql-block"><b>莎草纸通常以纸卷形式保存,可以整张或切片使用。</b></p><p class="ql-block"><b>古埃及只有极少数人掌握书写文字的技能,纸莎草纸也相对珍贵,文字和图像被擦除后,许多莎草纸会被重复使用。</b></p><p class="ql-block"><b>‍纸草又称纸莎草,属莎草科,是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带的一种沼泽植物。埃及人很早就会用纸草做成纸张,用来书写和绘画。在阿布西尔,出土了现存最早的写有文字的纸草纸,时间约为公元前2450年。在维也纳,就收藏了来自埃及法尤姆的纸草文献约7万件。</b></p> <p class="ql-block"><b>镀金木乃伊装饰布</b></p><p class="ql-block"><b>亚麻布、粘合材料、金、颜料、灰泥</b></p><p class="ql-block"><b>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墓地的守护神阿努比斯手持日轮,向右迈步。阿努比斯黑肤白眼,戴着臂环、手镯和蓝绿色假发,双手举起以示崇拜,肩上、腰间均披有镶着密钉的豹皮。日轮、豹皮及首饰均镀金。</b></p><p class="ql-block"><b>‍装饰布一方面起到保护死者身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期望死者能在冥界通过各种考验从而永生,最终加入太阳每日的循环。</b></p><p class="ql-block"><b>‍上面的铭文已不是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希腊文。</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用于开口仪式的石板</b></p><p class="ql-block"><b>方解石-雪花石膏(石灰华)</b></p><p class="ql-block"><b>第6王朝(公元前2345一前2181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开口仪式是木乃伊制作的过程</b></p> <p class="ql-block"><b>埃及石碑拓片</b></p><p class="ql-block"><b>‍清光绪末年</b></p><p class="ql-block"><b>‍上海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b>‍讲解:这是清末大臣端方收集的一系列古埃及石碑拓片之一,拓片上有端方的印章。1905年前后,端方出洋考察后回北京,路过红海时采购了大量带有古埃及文字的石碑,本身也是金石学家的他做了不少拓片用于研究。当时古埃及文物允许交易,欧美人挑的大多是雕塑,端方选择的却是带文字的石碑,包括不同时期、不同字体。这一选择体现了东西方学者对古埃及不同的研究思路。当时端方赠送给别人的拓片里,还会题写‘五千年文明古国’字样,除了欣赏,也有感伤。</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阿蒙牛群计数书吏塞提的尖顶石碑</b></p><p class="ql-block"><b>石灰岩</b></p><p class="ql-block"><b>第19王朝(公元前1295一前1186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高级书更霍尔-马赫贾的方雕</b></p><p class="ql-block"><b>花岗岩</b></p><p class="ql-block"><b>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b></p><p class="ql-block"><b>马特鲁省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森奈穆特与公主奈芙尔拉像</b></p><p class="ql-block"><b>灰花岗岩</b></p><p class="ql-block"><b>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b></p><p class="ql-block"><b>1904年于卡纳克出土</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雕像表面写满雕像主人的自传与祈祷文。在目前发现的森奈穆特雕像中,有8座表现了他怀抱公主奈芙尔拉的形象,足见其特殊地位和与王室的亲密关系。</b></p><p class="ql-block"><b>‍森奈穆特‌是古埃及第18王朝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的亲密大臣和顾问。他出身平民,但因其过人的才干被提拔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享有80多个头衔。森奈穆特不仅是哈特谢普苏特的女儿的家庭教师,还为她设计了著名的祭祀神庙,并被认为是女王的情人‌。</b></p> <p class="ql-block"><b>展出很多普通人的墓碑,这是其中之一</b></p><p class="ql-block"><b>‍门图霍特普拱顶彩绘碑</b></p><p class="ql-block"><b>第12王朝(公元前1985一前1773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这块拱顶石碑的顶部为供奉套话,中间和下部为墓主及家人的形象。墓主门图霍特普坐在供桌前,一只手伸向供桌上的面包,身后是他的妻子,面前是他的儿子,他的其他家庭成员则位于画面的下半部分。</b></p> <p class="ql-block"><b>五.</b></p><p class="ql-block"><b>‍地中海地区的古代文明经历了多元起源、在冲突和交融中从分散到整合的发展历程。铁器时代世界帝国的出现,使得地中海地区在经济和文化领域都进入了一个世界体系,伴随着货币的出现和广泛使用,青铜时代晚期中断的贸易网络重新恢复。</b></p><p class="ql-block"><b>波斯、亚历山大和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发展,使原来独立发展的文明地区渐趋一体化,加速了文明交融和传统再造的过程。古埃及文明最终由尼罗河汇入地中海边更广阔的世界,在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中得到永存,滋养着后世的文明。</b></p> <p class="ql-block"><b>舍尚克二世与阿蒙神像</b></p><p class="ql-block"><b>第22王朝(公元前945一前715年)</b></p><p class="ql-block"><b>‍马特魯省博物錧</b></p><p class="ql-block"><b>‍在这件雕像中,国王手捧阿蒙神像,以展示其对神的琮敬,这是后期埃及出现的一种雕像形式。在更早的时期神的形象通常位于国王形象两侧,二者大小相近,但到了新王国后期,开始出现国王和官员怀抱神像或神龛的雕像。国王形象大于神,尽管其位置在神的后方,依然表达了对神的虔诚,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感”却增强了。</b></p> <p class="ql-block"><b>斯芬克斯像</b></p><p class="ql-block"><b>后期埃及 (公元前664一前332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三种文字书写的双语石碑</b></p><p class="ql-block"><b>‍罗马埃及时期(公元前30一公元395年)</b></p><p class="ql-block"><b>1913年于丹德拉出土</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石碑的铭文分别为圣书体埃及文、世俗体埃及文和希腊文。文本记录了帕纳斯之子托勒密为伊西斯-德尔莫提斯(伊西斯女神的半人半蛇形态)神庙捐献土地的事迹。据推测时间为奥古斯都统治时期。有趣之处在于双语侧重点的不同:希腊文强调他以埃及人身份跻身罗马政府高等官职,埃及文则突出其在外国政府内对传统宗教可贵的虔诚。</b></p> <p class="ql-block"><b>展出的这块三种文字石碑与大英博物馆的罗塞塔石碑同样重要。</b></p><p class="ql-block"><b>‍罗塞塔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b></p><p class="ql-block"><b>‍展出石碑制作于罗马埃及时期(公元前30一公元395年)</b></p><p class="ql-block"><b>‍罗塞塔石碑在1799年由一位拿破仑的军官在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b></p><p class="ql-block"><b>‍展出石碑1913年于丹德拉出土</b></p><p class="ql-block"><b>‍它比罗塞塔石碑制作和发现都稍晚些,但都是打开古埃及文明大门的钥匙。有了它们才破译了埃及失传千年的象形文字。</b></p> <p class="ql-block"><b>女神伊西斯像</b></p><p class="ql-block"><b>‍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b></p><p class="ql-block"><b>‍当希腊罗马文明遇到埃及文明,他们对后者的本土神祇进行对号入座式地辨认,继而进行选择,并把其中一些神与自己的神融合到一起,打造出了一批新神。在宗教融合的进程中,伊西斯综合了埃及本土和地中海各地众神的职司,被赋予创世神、救世主、家庭保护神等特质,最终成为古希腊罗马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普世女神</b></p> <p class="ql-block"><b>哈珀克雷特斯站像</b></p><p class="ql-block"><b>青铜</b></p><p class="ql-block"><b>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一前30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哈珀克雷特斯,意为“孩童荷鲁斯”。通常被描绘为一位男性孩童神,头戴假发,头顶三重阿泰夫王冠,右手举起放在嘴边,手指含在口中,这种手势被称为“荷鲁斯之锁”或“荷鲁斯手势”,意为沉默和保密的标志‌。</b></p> <p class="ql-block"><b>哈托尔坐像</b></p><p class="ql-block"><b>青铜</b></p><p class="ql-block"><b>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哈托尔坐像</b></p><p class="ql-block"><b>‍代表母爱和幸运的女神</b></p> <p class="ql-block"><b>阿蒙站像</b></p><p class="ql-block"><b>青銅</b></p><p class="ql-block"><b>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六.</b></p><p class="ql-block"><b>‍对永恒来世的追求塑造了古埃及文明的灵魂,其墓葬文化在早期文明中独具特色。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有三种表述形式,一为世界上最早的墓葬文学,自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人就有了来世信仰的经典表述—《金字塔铭文》,到中王国时期发展为《石棺铭文》,至新王国时期则有大众版的《亡灵书》和王室专用的《密室之书》的分流;二为上述内容的建筑、图像表达,即神庙、墓室的浮雕、铭文、绘画;三为围绕这些主题的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阿蒙祭司的墓葬纸草</b></p><p class="ql-block"><b>‍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年-前332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b>‍这卷纸草是死者随葬《亡灵书》中的一章,包含一套咒语来引导她穿越冥界。纸莎草应从右到左阅读,文字和图像都展示了死者与神灵相会的一个个场景,死者戴着长假发、穿着白色衣服出现在画卷中。</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用视频展示亡灵书。</b></p><p class="ql-block"><b>‍《亡灵书》是一部关于死者的书,古埃及人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生活只不过是人间生活的特殊继续。因此,古埃及人把死者的尸体制成木乃伊保存起来,并在纸草上写下许多诗歌,置于陵墓中,用以指导死者应付地下王国的种种磨难。《亡灵书》是一部庞大的宗教性诗文集,它汇入了大量的神话诗、祷文诗、诵诗、咒语等,内容繁杂。许多内容录自古埃及人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世界观及宗教意识。</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各种木乃伊面具</b></p><p class="ql-block"><b>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一公元395年)</b></p><p class="ql-block"><b>托勒密 时期(公元前332 前30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象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赫尔格达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托勒密埃及时期,希腊文化艺术与埃及本士传统相融合,复合风格的木乃伊面具是对此时“双面社会”的具象体现。</b></p> <p class="ql-block"><b>荷鲁斯之眼</b></p> <p class="ql-block"><b>守护国王的鹰神雕像</b></p><p class="ql-block"><b>‍第30王朝(公元前380年—约343年)</b></p><p class="ql-block"><b>‍拉西纳出土</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博</b></p><p class="ql-block"><b>‍荷鲁斯拥有人、鷹隼以及鹰首人身的形态。</b></p><p class="ql-block"><b>通常头戴上埃及的白冠。这尊雕像刻画了鹰隼形态的荷鲁斯神,它的双爪之间是国王的形象,象征着王权之神对国王的庇护。</b></p> <p class="ql-block"><b>狮形浇祭供桌</b></p><p class="ql-block"><b>第3王期(公元前2686一前2613年)</b></p><p class="ql-block"><b>1860年于萨卡拉出士</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供桌发现于萨卡拉的梯形金字塔旁的一处地下墓穴中,其外观与制作木乃伊使用的石床一致。</b></p><p class="ql-block"><b>这种石床表面略倾料,末端带有水槽、方便引流防腐过程中流出的液体和清洗遗体用的水。供桌前端为两头狮子的形象,成对的狮子象征着地平线,而太阳神每日从地平线升起,石床的形状因此具有了复活的含义。但萨卡拉发现的这张石床的实际尺寸远远小于真实的木乃伊防腐床,因而很大可能是浇祭使用的供桌或防腐床的模型。</b></p> <p class="ql-block"><b>赛提尔伯尼的卡诺匹克罐(1组4只)</b></p><p class="ql-block"><b>方解石-雪花石膏(石灰华)</b></p><p class="ql-block"><b>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b></p><p class="ql-block"><b>‍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会将特定的四个内脏取出,经过处理后分别放置在四个卡诺匹克罐里,以护体亡者的身体在来世完整无缺地复活。卡诺匹克罐得名于首次出士之地的希腊名,而非古称。从第19王朝到新王国末期,卡诺匹克罐的顶盖雕刻进一步精细化,并被赋予了明确的象征含义,这时的盖子被雕刻为荷鲁斯四子的形象,他们是肝脏的保护者、人头的艾姆谢特,肺的保护者、狒狒头的哈比,胃的保护者、豺头的多姆泰夫,以及肠的保护者、鹰‍隼头的克贝克塞努弗。</b></p> <p class="ql-block"><b>这里聚焦的是最神秘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古埃及墓葬文化,通过木乃伊彩棺,呈现了埃及人的生死观和宇宙观等。</b></p> <p class="ql-block"><b>人形棺盖</b></p><p class="ql-block"><b>石灰岩</b></p><p class="ql-block"><b>托勒密时期(公元前332一前30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这件人形石棺盖是托勒密时期的,死者头戴厚重的假发,有着一双夸张的大耳,双眉微做上扬,神态安详而平和。胸前的宽项團足有九层之多,由数串饰品组成,点缀着花卉以及几何形状图案,两端为鹰隼形态的拉神头像。胸饰下方是张开双翅的努特女神,再下而以两列《亡灵书》的铭文为中心,左、右各有三层图像。与常见的人形棺不同的是,本件棺将完全没有刻画出死者的双手,而是以巨大的宽项圈作为主要装饰,这使得棺模整体稳重而气派、雕刻疏密有致,体现出死者生前的显赫身份。</b></p> <p class="ql-block"><b>霍伦赫布人形棺盖</b></p><p class="ql-block"><b>玄武若</b></p><p class="ql-block"><b>第30王朝(公元前380一前343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石棺被古埃及人称为“生命的拥有者”。这件石棺表面刻画了头戴假发的死者形象。在古埃及,玄武岩是一种相对奢侈的石料,对于非王室成员来说,制作这样一件石棺需要耗费高昂的成本。</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展厅还做出一个墓室的样子,顶上描画出天空,绘有众神</b></p> <p class="ql-block"><b>还有一组佩德阿蒙的彩绘人形棺。分为外棺、内棺和木乃伊盖板,采用这种层层嵌套式的棺木,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亡者的木乃伊,另一方面是利用棺木上的图像和咒语构成形象化的死后世界,使亡者的灵魂获得永生。</b></p> <p class="ql-block"><b>细部</b></p> <p class="ql-block"><b>好繁杂的图案</b></p> <p class="ql-block"><b>展馆有文字讲解,录下来便于理解这些复杂的图案:</b></p><p class="ql-block"><b>‍新王国晚期,猖獗的盗墓活动改变了墓葬习俗,墓室装饰日益简化,棺木本身成为了来世信仰的载体,出现了以大量《亡灵书》咒语和神灵形象装饰的套棺。本次展出的佩德阿蒙套棺分为外棺、内棺和木乃伊盖板。采用这种层层嵌套式的棺木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亡者的木乃伊,另一方面是利用棺木上的图像和咒语构成形象化的死后世界,使亡者的灵魂获得永生。</b></p><p class="ql-block"><b>内棺的棺箱侧面以纵向铭文带分隔出多组装饰画面,刻画了掌管来世的神祇以及供奉他们的咒语。棺箱的一侧分别有鹰头的索卡尔神、朱鹭头的图特神、奥赛里斯神、拉-荷拉克提、由豺狼拖拽的太阳船、以及亡者跪拜生命之树女神和母牛形态的哈托尔神的形象;另一侧与此相似,但太阳船的形象有所不同,船首为蹲坐在莲花上的玛阿特女神,太阳船后方刻画了一组人首鸟身的“巴”,这些神灵居住在东方地平线,在日出时迎接太阳神的到来。</b></p><p class="ql-block"><b>棺底以象征奥赛里斯的杰德柱和冥界诸神的形象作为装饰,这些神灵以木乃伊的姿态出现,佑护亡者顺利通过冥界的重重关卡,完成重生之旅。</b></p><p class="ql-block"><b>外棺的棺箱两侧同样以铭文带分隔成不同的画面。右侧刻画了复活仪式的画面,躺卧于丧葬床上的奥赛里斯抬起了上半身,表明他已经在诸神的帮助下完成了复活,被称内“生命之主”“西方的至高者”,在棺箱左侧同样的位置,复活后的奥赛里斯端坐于王座上,在伊西斯的保护下接受供奉。棺箱两侧均有荷鲁斯四子的形象:人头的艾姆谢特、狒狒头的哈比、豺狼头的多姆泰夫,以及鹰头的克贝克塞努弗,他们负责守护亡者的内脏,确保复活仪式的顺利进行。</b></p><p class="ql-block"><b>外棺盖、内棺盖和木乃伊盖板均以金黄色为底。中央的主轴上是象征太阳神的展翼圣甲虫,圣甲虫的身体和头顶的日轮采用了凸雕的技法,日轮上依稀可辨镀金的痕迹,这种装饰方式大大增加了棺木的精致程度。死者佩戴着由多层串珠和莲花组成、覆盖了整个前胸的宽项圈。棺盖中部是展开欢翼的天空之神努特,她的双翼和圣甲虫主轴将棺盖的下半部分隔为多个叙事空间,在这些画面旁有纵向书写的供奉祷文,这种图文对照的展现方式也是古埃及墓室壁画的特点。</b></p><p class="ql-block"><b>外棺棺盖主轴两侧的主要装饰有奥赛里斯复活和亡者供奉奥赛里斯的画面。奥赛里斯为冥界的审判官,他身后站立着象征正义和秩序的玛阿特女神,亡者来到他们面前,献上供品并接受冥世审判,最后一组图案则刻画了亡者自己的巴。内棺的棺盖上除了刻画奥赛里斯和亡者的巴之外,也刻画了應头人身的索卡尔神。索卡尔是孟菲斯地区的冥神,在新王国时期,对他的信仰和奥赛里斯崇拜发生了融合,因此他的形象常与奥赛里斯一起出现。</b></p><p class="ql-block"><b>相比之前繁盛的新王国时期,佩德阿蒙所在的第三中间期更为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埃及也失去了在西亚地区的大国地位,然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开始热切地将一切物质资源投入宗教信仰和对来世的向往中,使用了大量原先在礼法上只能由国王使用的宗教文献,因此这一时期的棺木装饰反而比之前要繁复奢华得多,佩德阿象的套棺正是反映出当时古埃及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状况。</b></p> <p class="ql-block"><b>讲解:这一批彩棺都是在尼罗河西岸帝王谷附近一个21王朝的窖藏墓中出土的。在这个窖藏墓里边发现了153个这种类型的木棺,这些棺的主人都是阿蒙神庙的祭司,因此埃及人给这个墓起了个名字叫“祭司之门”。</b></p><p class="ql-block"><b>这种“黄色人形棺”的底色是黄色的,棺上的装饰特别繁复特别密集,内容主要是亡灵书的内容。这批木棺现在分别收藏在全球17个博物馆,集中在埃及和欧美的博物馆,埃及本土保存得最多。而在展厅里重点展出的这件,则是来自埃及国家博物馆的收藏,也是保存特别完好和精美的一件。佩德阿蒙彩绘人形棺分为外棺、内棺和木乃伊盖板。</b></p><p class="ql-block"><b>‍网友戏称为埃及“套娃”</b></p> <p class="ql-block"><b>古埃及人认为,人由以下几个元素组成:肉体、卡(ka)、巴(ba)、名字、影子。“卡”是人的生命力所在,在人死后继续存在,因此需要不间断的供养,墓室里死者的雕像就是卡的化身。“巴”是人的灵魂或人格,是一种动态的力量,显现为人头鸟身的形象。构成人的元素在人死亡时解体,通过丧葬仪式,以坟墓为中心,它们被重新连接。</b></p> <p class="ql-block"><b>“巴”小雕像</b></p><p class="ql-block"><b>木</b></p><p class="ql-block"><b>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在埃及语中的“巴(Ba)”常被翻译为“灵魂”。通常巴被描绘成人面鸟的形态。</b></p><p class="ql-block"><b>古埃及的灵魂观念极复杂,最常被提及的要素除了这里的巴,还有卡(Ka)、阿克(Akh)等。这些概念很难完全用现代的词汇去一一对应。卡(Ka)是物质性的灵魂能量,比较接近中国人所说的气或生命力的概念。埃及人相信卡是通过食物和饮品来维持的,因此人们在献上祭品的时候会说,“为了你的卡”。巴(Ba)则比较接近现代人所说的灵魂的概念,巴有性格以及欲望,在白天巴会飞出坟墓翱翔天地,在晚上则必须回到坟墓中和木乃伊合为一体。阿克(Akh)的概念则更为抽象,是死者通过丧葬仪式之后,转变而成的“变形的灵魂”,升上天空而进入恒星之中。此外,身体、名字乃至影子也在古埃及人的灵魂观念中扮演重要角色。</b></p><p class="ql-block"><b>巴与身体的结合是逝者在来世中生存所必需的,而尸体的防腐保存使巴能够与之永久团聚。《亡灵书》第89章必须放置在死者胸部的人头鸟上诵读,这被认为是死者的声音在说话:“……愿我的巴从任何地方与我同行……愿我的巴看见我的身体,愿它安息在我的木乃伊上,不被毁灭或消亡。”此外,《亡灵书》第61章的内容是,恳求巴在来世不会被从逝者那里带走。人头鸟形式的巴能够在世间、天空和冥府自由移动,古埃及人认为巴代表了一个人独特的个性和特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展厅有视频,讲述古埃及人的观念</b></p> <p class="ql-block"><b>金手指套和金面具</b></p> <p class="ql-block"><b>彩绘萨布提匣</b></p><p class="ql-block"><b>木</b></p><p class="ql-block"><b>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萨布提人偶的主要功能就是替代墓主人在来世劳作,使亡者能够免除耗费体力的苦役。随着墓中随葬萨布提数量曾加,用于放置人偶的专门容器萨布提匣便应运而生。</b></p><p class="ql-block"><b>‍匣子上描绘了身着盛装的墓主人在圣牛和供桌面前供奉祈祷的场景。</b></p> <p class="ql-block"><b>河马雕像</b></p><p class="ql-block"><b>费昂斯</b></p><p class="ql-block"><b>第17王朝(公元前1580—前1550年)</b></p><p class="ql-block"><b>1860年于德拉·阿布·埃尔-那伽出土</b></p><p class="ql-block"><b>埃及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河马的蓝色身体上绘有的尼罗河两岸的动植物,纸莎草、睡莲花、水鸟、游鱼等,其中费昂斯材质所带来的独特蓝色作为底色,意指尼罗河水的粼粼清波,动植物之间的互动则体现了尼罗河充沛的生命力,二者共同构成了古埃及人对于来世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美好想象。古埃及人在墓葬中放置河马小雕像,旨在帮助亡者顺利实现复活,抵达来世的乐土。</b></p><p class="ql-block"><b>‍河马雕像广泛流行于中王国时期。世界各大博物馆皆有不少馆藏,最出名的此类小雕像是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小河马“威廉”。</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展览通过实物展示呈现一部浓缩的古埃及文明史,涵盖从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让我们受益匪浅。</b></p><p class="ql-block"><b>‍还有两部分下集再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