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与心学的“入门下手”之我见,作者:沈建昌

美友28318623

<h3>理学与心学的“入门下手”之我见<br><br>作者:沈建昌<br><br>理学和心学都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它们在思想内涵、修养方法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探究理学与心学的“入门下手”之处,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两种学说的本质及其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影响方面的意义。<br><br>一、理学的“入门下手”<br><br>格物致知<br><br>理学强调通过对事物的探究来获取知识,这是其入门下手的重要方法。“格物”,即对世间万物进行研究、分析。朱熹认为,天下万物都有其理,我们要通过接触事物,去探究其中的道理。例如,对于一朵花,我们要观察它的生长过程、花瓣的结构、颜色的成因等。这就像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分析,逐渐积累对事物之理的认识。<br><br>这种格物的过程需要严谨的态度。就像科学家做实验一样,不能马虎大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格物。比如研究水为什么在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状态,通过这种格物的方式,我们可以从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扩展到对社会现象、伦理道德等更高层次之理的理解。当我们格物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能“致知”,也就是获得知识。这种知识不仅仅是关于自然科学的,更重要的是关于道德伦理、社会规范等方面的知识。<br><br>穷理尽性<br><br>理学认为人要穷尽事物的道理以尽显人的本性。穷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它要求人们深入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到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从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到对人性的反思。例如,在学习历史时,我们不仅要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过程,更要探究背后的历史规律,如朝代兴衰的原因、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及现代社会的更新叠代等。<br><br>在尽性方面,理学强调要将对理的认识回归到自身的修养上。通过穷理,我们明白了道德规范的合理性,然后在自己的行为中去践行这些道德规范,以达到人性的完善。这就像是一棵大树,穷理是让树枝不断生长,尽性则是让树根扎得更深,使整棵树更加稳固、茁壮成长。<br><br>涵养用敬<br><br>涵养是理学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身品德的培养。比如要养成谦逊、宽容、诚实等品德。这种涵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就像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一样,每天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br><br>用敬则是在涵养过程中的一种态度。敬就是恭敬、敬畏。对天地万物要有敬畏之心,对道德规范要有恭敬之情。在读书学习时,要怀着敬畏的态度对待经典著作,认真研读,不亵渎其中的思想。在与人交往中,要恭敬对待他人,遵守社会礼仪。这种用敬的态度能够保证涵养的质量,使人们在追求理的道路上更加端正自己的行为。<br><br>二、心学的“入门下手”<br><br>致良知<br><br>心学的核心是“致良知”,这是其入门下手的根本点。良知是心学认为每个人内心本来就具有的一种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准则。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即将掉进井里时,内心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想要去救助的冲动,这就是良知的体现。<br><br>致良知就是要将内心的这种良知发挥出来,让它在我们的行为中得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很多选择,有时候利益会诱惑我们做出违背良知的事情。而致良知就是要克服这些诱惑,听从内心良知的召唤。比如在商业活动中,不欺诈顾客,坚守诚信原则,这就是致良知在实际行为中的体现。<br><br>发明本心<br><br>心学强调要发明本心,也就是要发现自己内心原本具有的善性和智慧。每个人的本心就像一颗明珠,被尘世的污垢所掩盖。我们需要通过自我反省等方式来擦去这些污垢,让本心的光芒显现出来。<br><br>这种自我反省就像是照镜子,每天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当我们做错事时,要反思自己的过错,从内心深处寻找原因。通过这种不断的自我反省,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本心,从而更好地遵循本心的指引。例如,当我们与人发生矛盾时,不要总是指责对方,而是要反省自己在这件事情中是否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是否违背了自己的本心。<br><br>事上磨练<br><br>心学认为,仅仅有内心的觉悟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际事务中进行磨练。这就像宝剑需要在磨刀石上磨砺才能更加锋利一样。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顺利的,有困难的。<br><br>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以良知为指导,通过处理这些事情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品德。比如在工作中遇到压力和挑战时,不要退缩,而是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通过事上磨练,我们能够将致良知和发明本心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能力,使自己在道德修养和社会生活中都能达到更高的境界。<br><br>理学和心学的“入门下手”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旨在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理学从格物致知、穷理尽性、涵养用敬等方面入手,注重对外在事物的探究和对内在品德的培养;心学则以致良知、发明本心、事上磨练为途径,更强调内心的觉醒和在实践中的磨练。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它们的这些入门下手之处都为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格,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