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世人皆知古代富贵人家丫鬟众多,却不知在主人房中还有一种特殊的丫鬟,名为"守夜丫环"。1873年,一位英国传教士在游历中国时,曾在日记中写道:"在这个东方古国,我见到一种令人费解的习俗:富贵人家的卧房里,总有一两个丫环通宵伫立。这些年轻女子如木桩般站在床边,即便主人就寝也不离去。"这种在现代人看来颇为尴尬的场景,在古代却是再平常不过。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丫环必须如此守候?为何主仆双方都能处之泰然?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人性故事?</p> <p class="ql-block">"守夜"一事在唐代宫廷已有记载。唐玄宗时期,宫中设有"守茶婢",专门负责夜间伺候皇帝饮茶。这一制度后来逐渐被朝中贵族效仿,到宋代时,富贵人家普遍设有守夜丫环。南宋《东京梦华录》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富户的生活习俗。每到夜晚,主人房中必有两名丫环值守,一站在床头,一守在门边。她们不仅要准备温水、茶具,还要随时应对主人的各种差遣。这种规矩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甚至愈发严格。</p> <p class="ql-block">在明代嘉靖年间的《内则衍义》中,对守夜丫环的职责有明确规定。丫环必须在主人就寝前一个时辰到达房中,整理床褥、点燃香炉、准备夜用之物。夜间不得随意走动发出声响,更不可私自离开房间。若违反规矩,轻则受责罚,重则会被发卖出府。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叫张氏的大家闺秀出嫁时,其母亲特意留下一份《闺训》,其中专门提到了如何选用和管理守夜丫环。守夜丫环年龄不可太小,以十四岁以上为宜;性格要稳重,举止要端庄;最重要的是要"心细如发,眼明如炬"。这些规矩的背后,是一整套森严的等级制度。</p> <p class="ql-block">以北京铁帽子王府为例,府中丫环分为九等,守夜丫环属于二等人役,仅次于通房。她们的月钱比普通丫环要高出三成,每月还可得到额外的"夜工银"。但这些待遇的背后,是更为严格的要求和更重的责任。不同地域对守夜丫环也有不同的称呼和规矩。江南一带称之为"守更婢",每夜分三更轮换;而北方称为"值夜人",通常由同一人整夜值守。苏州织造府留下的账册显示,守夜丫环每月可得月钱二两,是普通丫环的两倍有余。</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变迁,这种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到了乾隆年间,一些大户人家开始实行"双值制",即每夜由两名丫环轮换值守,以防有人疏忽职守。而这些制度的背后,往往暗含着更深层的考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守夜丫环的存在不仅是一种规矩,更是一种必要。</p> <p class="ql-block">方面,她们要确保主人的安全;另一方面,她们也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这种双重属性,使得守夜制度在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守夜丫环的选用往往也暗含玄机。通常由夫人亲自挑选,甚至要查验家世。因为守夜丫环不仅要伺候主人起居,还要替夫人掌握主人的一举一动。这种微妙的关系,在后宅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古代大户人家的安全防范向来严密,守夜丫环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明朝《金瓶梅》中曾记载一桩案件:山东济南府一户富商,因夜间守夜丫环察觉异常及时示警,避免了一场血案。原来是仇家买通了府中一名下人,趁夜潜入主人房中行刺,却被守在床边的丫环发现端倪。清代《刑案汇览》中也记载了多起守夜丫环救主的案例。乾隆十三年,江西巡抚刘墉府上发生一起盗窃案。当晚值夜的丫环发现可疑人影,立即敲响了铜锣,惊动府中护院,最终抓获了三名歹徒。从此,刘府规定每夜必须有两名丫环轮换值守,以加强安全防范。</p> <p class="ql-block">守夜丫环除了要警惕外患,更要防范内忧。康熙年间,苏州织造曾静府中就发生过一起意外。一名新来的丫环趁夜色图谋不轨,试图在主人的茶水中下毒,被守夜丫环及时发现。这一事件之后,各大府邸对守夜丫环的选拔更加严格,必须由老人推荐,查验家世三代。在紧急事务处理上,守夜丫环往往是第一响应者。道光年间的《都门纪略》记载,北京某权贵之家的主人突发急症,正是守夜丫环立即叫来大夫,才使主人转危为安。这类事件并非个例,不少府邸专门培训守夜丫环识别常见病症,以备不时之需。</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守夜丫环还肩负着传递消息的重任。当时府邸的主子们经常深夜议事,有时甚至接待重要客人。守夜丫环需要在保密的前提下,及时通知相关人员,确保事务顺利进行。嘉庆年间的一份府规中明确规定:"值夜之人,需熟知各院路径,遇事可快速往来,不得声张。"守夜丫环的位置安排也有讲究。根据清代《燕京岁时记》的记载,她们通常一人守在床头、一人立于门边,形成一道防护网。床头的丫环负责照看主人安危,门边的丫环则要留意外部动静。遇有风吹草动,两人之间还需用眼色默契配合。特殊时期,守夜丫环的职责会更加繁重。比如主人生病期间,她们要记录服药时间,观察病情变化;又如府中有喜事时,她们要确保各项准备工作按时完成。这些职责都要求守夜丫环具备相当的机敏和判断力。</p> <p class="ql-block">在某些情况下,守夜丫环还承担着见证人的角色。咸丰年间,天津一家盐商因家产纷争对簿公堂,最终靠一名守夜丫环的证词才得以判决。她因常年守夜,熟知主人起居作息,证词极具说服力。这一案例被收录进《天津府志》,成为司法实践的参考。对于这些无声的卫士来说,每一个夜晚都是一场持久战。她们要在疲惫中保持警觉,在寂静中捕捉异常。一些府邸会在守夜丫环的茶水中加入提神的药材,以帮助她们熬过漫漫长夜。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晚清时期。</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大户人家的等级制度中,守夜丫环的选拔堪称严苛。根据清代《内务府档案》记载,宫中选拔守夜宫女需经过三轮考核:首轮查验出身,要求祖上三代清白;次轮考察仪态,需行走无声、立姿端正;末轮测试应变,要能在突发状况中保持镇定。这种选拔制度被权贵人家争相效仿。</p> <p class="ql-block">道光年间,江南某布政使府留下的《家仆册》详细记载了守夜丫环的选拔标准。年龄以十四至十八岁为宜,身高需在五尺二寸以上,容貌端正但不可过分出挑。最特别的是对声音的要求,需"音质清亮不尖细,语速适中不疾不徐"。这些标准背后,是为了确保她们能在夜间及时、准确地传达信息。与普通丫环相比,守夜丫环享有诸多特权。</p> <p class="ql-block">康熙年间的《宁波府志》记载了一则趣事:当地一位盐商因守夜丫环在夜间及时发现火情,避免了一场大火,便将其月钱提高至五两白银,相当于普通丫环的三倍。不仅如此,这名丫环还获得了单独居住的资格,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待遇。"通房丫头"这一特殊称谓,最早见于明代《金瓶梅》。但实际上,早在唐代就有类似的制度。据《新唐书》记载,宫中设有"更衣使",专门负责皇帝的夜间起居。这些人既要伺候汤水、更衣,又要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这种制度后来被朝廷重臣效仿,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的守夜丫环制度。</p> <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年间,北京一户勋贵之家的账册中记载了守夜丫环的晋升路径。初入府时为"试用丫环",三个月后若无过失则转为"常用丫环",再经过一年考察可升为"守夜丫环"。若能在守夜position上表现出色,便有机会成为"通房",这意味着她们将获得更高的待遇和地位。守夜丫环的衣着也有严格规定。据《清稗类钞》记载,她们的服饰需要庄重得体,但又不可过分华丽。冬季着棉衣时,须在鞋底缝制毛毡,以确保行走无声;夏季则要准备两套替换的衣物,保持整洁干爽。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她们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在一些大户人家,守夜丫环还享有"代主人行事"的权力。例如,主人就寝后若有急事,守夜丫环可以代为处置,其决定与主人的命令具有同等效力。这种权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示出守夜丫环超然的地位。嘉庆年间的《燕都杂记》提到,一些守夜丫环因表现出众,不仅得到主人赏识,还受到其他家丁仆役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她们往往能成为沟通主仆之间的桥梁,在府中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有些甚至被主人委以管家重任,成为府中实际的管理者。值得注意的是,守夜丫环的地位虽高,但也充满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被降职发落。咸丰年间,天津一家商户的守夜丫环因一次疏忽,导致主人饮茶时被烫伤,立即被贬为洗衣丫环。这种事例说明,守夜丫环的特殊地位是建立在严格的职责要求之上的。</p> <p class="ql-block">守夜丫环的一天通常始于日落时分。根据清代《养济院则例》记载,丫环们需在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就开始准备夜间所需物品。这些物品包括铜盆、热水、干净手巾、夜壶等生活必需品,以及铜锣、梆子等警示工具。宫廷中的守夜制度最为完备。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乾隆年间宫中守夜宫女分三班轮值,每班四个时辰。第一班从戌时(晚上七点)开始,称为"头更";第二班从子时(午夜)开始,称为"中更";第三班从寅时(凌晨三点)开始,称为"末更"。</p> <p class="ql-block">这种制度被许多达官显贵效仿。各府邸对守夜丫环的饮食也有特殊安排。道光年间某江南盐商府上的《管事簿》记载,守夜丫环每晚可获得一碗"夜点",通常是糯米粥配咸菜,有时会加上一些提神的枣干或者姜片。若遇到节日,还会特别赏赐点心。这些额外的饮食既是为了帮助她们提神,也是一种福利待遇。天气变化也会影响守夜丫环的工作安排。</p> <p class="ql-block">《天津卫志》记载了一则事例:某年寒冬,一户富商家的守夜丫环发现铜锣因严寒而开裂,便机智地改用木梆传递信号。从此,这家规定每到寒冬,守夜用具要相应调整。守夜丫环还需要处理突发事件。嘉庆年间,扬州一家盐商府邸曾发生火灾,值夜的丫环立即组织家人疏散,并指挥下人抢救重要物品。</p> <p class="ql-block">事后,这名丫环获赏白银十两,可见当时对守夜丫环处置紧急情况能力的重视。服饰要求也随季节变化。夏季,守夜丫环需准备两套替换的夏衫,以保持整洁;冬季则要穿棉衣棉裤,但必须保证行动灵活。《清稗类钞》中提到,北京城内一些大户人家专门为守夜丫环订制棉鞋,鞋底加厚但走路无声,这种鞋后来被称为"夜行鞋"。</p> <p class="ql-block">节庆期间,守夜丫环的职责会有所变化。《帝京岁时记》记载,每逢除夕,守夜丫环除了要值守,还要负责为主人家准备守岁用品,如茶水点心、暖炉等。元宵节时,她们则要配合管家布置灯笼,确保夜间照明安全。值得注意的是,守夜丫环的职责还包括记录。据《南昌府志》记载,江西巡抚衙门的守夜丫环需要在特制的竹简上记录每夜发生的事情,第二天呈交管事查看。这种制度确保了府中夜间事务的有序进行。守夜丫环的工作强度常常导致她们较早衰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咸丰年间的《江宁织造册》显示,一般守夜丫环服役十年后就会被调离岗位,改做些轻松的活计。有些体弱的甚至不到五年就要更换,这也是各府邸经常需要补充新的守夜丫环的原因之一。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守夜丫环还要承担额外的职责。比如主人家有丧事时,要负责看管灵堂;或者府中有喜事时,要协助准备婚礼用品。这些临时性的工作都要求她们具备相当的应变能力和体力。《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有些守夜丫环因操劳过度而早逝,这种现象在当时并不罕见。</p> <p class="ql-block">咸丰年间的《江宁织造册》显示,一般守夜丫环服役十年后就会被调离岗位,改做些轻松的活计。有些体弱的甚至不到五年就要更换,这也是各府邸经常需要补充新的守夜丫环的原因之一。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守夜丫环还要承担额外的职责。比如主人家有丧事时,要负责看管灵堂;或者府中有喜事时,要协助准备婚礼用品。这些临时性的工作都要求她们具备相当的应变能力和体力。《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有些守夜丫环因操劳过度而早逝,这种现象在当时并不罕见。</p> <p class="ql-block">守夜丫环制度的变迁可追溯至唐代。《唐会要》记载,宫中设立"更直人"一职,专司夜间值守。这一制度经宋元逐步完善,到明清时期发展为较为成熟的体系。据《明实录》记载,永乐年间宫中守夜人员已形成严密的等级序列,从最低级的"试用"到最高级的"总领",共分五个品级。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汴京富户守夜制度的雏形。当时称为"更夫",不分男女,主要负责防火防盗。</p> <p class="ql-block">到了南宋,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富贵人家开始专门选用女子守夜,这便是后来守夜丫环制度的开端。明朝中期,守夜丫环的职责逐渐细化。据《金陵琐记》记载,南京织造局的守夜丫环除了传统的值守任务外,还要负责记录夜间天气变化,以便第二天调整织造工序。这种职责的扩展显示出守夜丫环角色的多元化发展。清康熙年间,各地守夜丫环的选拔标准趋于统一。</p> <p class="ql-block">《天津卫志》记载了一份详细的选拔细则:除了基本的年龄、相貌要求外,还增加了识字、算术等考核项目。这表明守夜丫环的职责已从单纯的值守发展为综合性服务。乾隆时期,守夜丫环制度达到鼎盛。据《内务府档案》记载,京城大户人家的守夜丫环普遍配备三到五人,分班轮值。一些特别富裕的家庭甚至设立专门的"夜直房",配备暖炉、躺椅等设施,这种规格在此前是少见的。</p> <p class="ql-block">道光年间,守夜丫环的待遇出现明显分化。沿海商埠的守夜丫环往往享有较高待遇,如宁波、广州等地的商人会给予守夜丫环额外的"洋货赏赐"。相比之下,内地守夜丫环的待遇则相对朴素,维持着传统的月钱制度。咸丰年间的战乱对守夜丫环制度造成冲击。</p> <p class="ql-block">《江南纪事》记载,太平军起义期间,许多大户人家的守夜制度被迫改变。有的减少了守夜人数,有的干脆取消了这一制度。但随着局势稳定,一些家庭又重新恢复了守夜丫环制度,只是规模有所缩减。同治年间,守夜丫环的职责范围进一步扩大。《天津卫采访录》记载,当地一些商号开始让守夜丫环参与账目整理工作。这种情况在此前是极为罕见的,显示出守夜丫环角色的新变化。</p> <p class="ql-block">光绪年间,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富商大户开始采用新式更钟和报时器,守夜丫环的传统报时职责逐渐弱化。但她们转而承担起了更多的内务管理工作,如协助管家处理家务、记录账目等。到了清末民初,守夜丫环制度逐渐式微。《清末民初社会变迁纪实》记载,北京、天津等地的大户人家开始采用现代保安制度,守夜丫环的数量急剧减少。但在一些保守的旧式家庭中,这一制度仍然保留到了民国初期。其中,江南地区的一些商家直到民国十年前后,仍然保持着守夜丫环制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