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辅导(四十三)

星语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十三讲:学前心理学——心理学与学前心理学</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div>考点一:心理学相关概念<br>★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br>❆心理学研究对象:既研究动物的心理,又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br>★心理学产生的标志: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也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冯特所著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br>★心理学的研究领域<br>❆基础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心理活动范畴、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方法论和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等一系列为建立心理学应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基础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br>❆应用心理学主要研究如何把基础心理学揭示的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实践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应用心理学包括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br>★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它不仅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考点二: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现象<br>★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两个方面。<br>❆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部分。<br>▲认知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反映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br>▲情绪情感过程: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基于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而在人的主体所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如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br>▲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br>▲注意:在心理过程中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过程——注意。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因素的共有特性;是心理活动的方向性和集中性;也是心理现象的重要内容之一。<br>▲区别与联系。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意志过程对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br>❆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br>▲个性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个性倾向性中包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因素。它们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br>▲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它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形成人的风格差异、品格差异的内在心理因素。在个性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心理特征较早地形成,并不同程度地受生理因素的影响。<br>❆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心理学研究的两大方面,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br>▲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没有对主观 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情绪情感的体验,没有积极地与困难做斗争的意志活动,心理的个性差异就无从形成和表现。<br>▲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 <br>★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转化的中间过渡环节。例如,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出现的灵感状态;在情绪过程中出现的心境、激情状态等。<br>★行为:机体在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如说话、攻击、散步等。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化,以下果通过行为来表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探知始于对人的外显行为的观察。 考点三:脑是心理的器官<br>★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都要通过它的活动来实现。<br>❆神经元: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位。<br>❆神经元的组成: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或称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通常一个神经元,树突多,短而密且有不少分支;轴突只有一个,形状像车轴,比较长,分支少。轴突也称为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合起来则构成神经。神经元通过树突接受外来的刺激(信息),经胞体整合后再通过轴突将信息传出去。 <br>❆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br>❆神经元种类:<br>▲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是专门感受体内外的刺激,并引起一定的神经冲动传人中枢神经。<br>▲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它能把冲动传至与它的神经末梢相联系的肌肉或腺体,引起运动。<br>▲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位于神经中枢,是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的联络者。<br>★神经系统:人的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个部分。<br>❆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br>▲高级中枢:是指大脑两半球。左右两半球的机能并不对称,左半球负责身体的右边,右半球负责身体的左边,两侧半球由胼胝体联合起来。<br>▲低级中枢:是指大脑皮层以下的部分,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它们都受高级中枢的支配。具体的讲,低级神经中枢包括脊髓、延髓、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及皮质下神经节等。延髓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被称为“生命中枢”。延髓、桥脑和中脑共同构成了脑干。<br>❆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其功能是把各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信息)传给中枢,再把中枢活动和神经冲动(信息)传给有关的组织器官。如果说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司令部”,那么周围神经系统就是人体的“通讯网络”。<br>★脑——心理活动的器官:人类的脑共由大脑、小脑、间脑、脑干组成。<br>❆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大的结构,是中枢系统最高级的部位。<br>❆构成: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相连。左右两个半球的功能是趋于单侧化的,即某些功能偏于左半球或右半球。左右半脑所接受的信息通过胼胝体进行沟通。<br>▲大脑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称为“理性的脑”。<br>▲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所学音乐和艺术等,称为“感性的脑”。<br>❆大脑具有可塑性,一部分脑组织损伤后,其功能可以用另一部分脑组织代偿。<br>❆大脑皮层:是大脑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器官。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br>▲额叶:躯体运动中枢,受损后活动失去方向性。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br>▲顶叶:躯体感觉中枢,受损后活动失去均匀性。有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br>▲颞叶:听觉中枢,受损后发生听觉障碍甚至失聪。<br>▲枕叶:视觉中枢,受损后发生视觉障碍甚至失明。<br>❆小脑:被称为脑的“自动导航员”,其功能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小脑按损后会出现痉挛、运动失调、丧失简单的运动能力等现象。<br>❆脑干:由延脑(延髓)、桥脑、中脑组成。其中延脑和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被称为“生命中枢”。桥脑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必经之地;它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与桥脑之间,形体较小,结构简单。<br>❆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神经通路的“中转站”,由身体传入到脑的信息和由脑传出到身体的信息都要经过这里。下丘脑是快乐、愤怒、害怕、沮丧和渴望的情感所在处;还控制摄食、饮水、体温、内分泌等活动,是内脏活动的调节中心。<br>❆边缘系统:包括海马、杏仁核、扣带回等结构。海马对记忆的保存极为重要。杏仁核协调与不同情绪相关的器官反应和内分泌反应。扣带回则与注意有密切关系。 考点四:脑机能学说<br>★定位说:<br>❆最早开始于18世纪加尔的颅相学。加尔认为人的特点会反映到其颅骨外形上。但是由于人的头骨外形和心理机能并非能够完全对应,所以这种观点是非科学的。那真正意义上的定位说开始于对失语症病人的临床研究,波伊劳德发现语言定位于大脑的额叶。所以定位说认为人的心理功能是和脑的某一特定部位有关。<br>❆代表人物:加尔、布洛卡<br>★整体说:<br>❆弗洛伦斯反对定位说的观点,他利用局部损毁法发现动物的脑功能的丧失与切除皮层的部位无关但是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所以整体说更加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br>❆代表人物:弗洛伦斯<br>★机能系统说:<br>❆鲁利亚被称为神经心理学创始人,他认为大脑是由三个机能系统构成。第一机能系统可以激活人的大脑,使人处于一种觉醒的状态。第二机能系统可以接受外界信息并且将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和储存。第三机能系统可以调节人的行为。所以这三个机能系统各司其职,互不干扰。<br>❆代表人物:鲁利亚 <br>★机能模块说:<br>❆模块说认为人脑是由多个模块组成,这些组成模块既可以相互独立又可以相互联系。<br>❆代表人物:查尼加<br>★神经网络说:<br>❆格奇温德认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是由不同脑区组成的神经网络来进行的。不同的脑区负责不同的认知活动并且发挥着各自的作用。<br>❆代表人物:格奇温德 考点五: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br>★第一信号系统活动与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br>❆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br>❆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br>★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br>★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br>❆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如婴儿生下来就会吃奶,就有唾液分泌,这是食物反射。<br>❆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例如,婴儿见到常用的奶瓶就欢喜,并有唾液分泌。<br>★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br>❆神经活动主要是指大脑皮层活动。它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br>▲兴奋:是指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br>▲抑制:是指神经细胞处于暂时性的减弱或停止的状态。<br>★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br>❆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扩散是兴奋或抑制从原发点向四周扩散开来,集中是兴奋或抑制从四周向原发点集中(集合)过来。例如,一个令人高兴的信息,由于在大脑皮层上兴奋点的扩散,会导致人们手舞足蹈。而后,逐渐冷静下来,这说明兴奋的集中,抑制的扩散。<br>❆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指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即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以及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br>▲相互诱导在效果上存在不同,有正诱导与负诱导。<br>✿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如从睡眠到觉醒的过程<br>✿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如学生专心学习时对其它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br>▲相互诱导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两种不同:同时性诱导与相继性诱导。<br>✿同时性诱导:神经过程在皮层不同区域之间同时发生的诱导。如专心学习时大脑皮层的某些神经元的兴奋加强了相邻脑区的抑制,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br>✿相继性诱导:神经过程在皮层同一区域先后发生相互诱导。如由睡眠到醒来,就是大脑皮层上先抑制而后诱导为兴奋。<br>▲诱导在不同维度上是交叉作用的。正诱导或负诱导可能是同时的,也可能是相继的。 考点六:心理的实质<br>★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条件反射的出现是心理发生的标志。心理的发展从动作开始。<br>❆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心理活动与大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没有大脑便没有心理,大脑出现障碍必然会影响心理活动;<br>❆幼儿正处于大脑的发育阶段,要保护幼儿的大脑,为幼儿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使幼儿具备心理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br>★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与源泉。客观现实就是指我们心理以外的一切,包括大自然、各种社会生活条件和人的各种活动。<br>❆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就其内容来说,是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br>❆人的心理是带有社会性的。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社会生活条件才是人的心理源泉,是心理内容的决定性组成部分。印度狼孩卡玛拉的事例表明,社会存在是人的心理内容的决定部分。幼儿生活的客观环境中,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幼儿周围的成人、同伴等对幼儿的心理活动、个性心理特征都有极大的影响;<br>❆人的心理也体现出一定的阶级性特点。<br>❆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的作用。幼儿园的活动天地愈广阔,接触的事物愈多,幼儿的心理活动内容就愈丰富。由于幼儿正处于心理发展中,他们的选择和辨别能力还不强,需要成人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这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br>★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br>❆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带有主观色彩的,大脑在加工时,人的经验、个人与事物的关系和态度等等个人特点,都会影响到心理的反映。由于人的知识经验、需要、愿望以及个性特征的不同,因而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不同。也说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情景下对于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尽相同。例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爱财如命,有的人乐于济人,这就是钱在他们主观上的不同反映。<br>❆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人的心理不是消极被动的、录像式的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而是能动地去反映客观世界。心理并不反映周围的一切事物,而是主动地加以选择。人的心理活动是有目的性的,对同样一个事物,每个人的心理反映各不相同;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为不仅反映客观事物具体的表面现象,而且还会通过脑的分析综合,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能认识自己,能够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从而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br>❆人的心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是把人脑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的桥梁。人的心理服务于实践、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人的心理的唯一标准。<br>❆了解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是教育幼儿、引导幼儿活动的前提。幼儿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创造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心理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是教师的职责。 考点七:学前心理学<br>★学前儿童: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br>❆广义的学前儿童: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br>❆狭义的学前儿童: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br>❆一般情况下,我们把正式进入小学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br>★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是研究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 成熟时期心理的发展,主要研究对象是儿童心理的发展。<br>★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br>★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6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br>★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也因此被称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考点八: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br>★个体心理的发生:人的各种心理活动都是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的。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与生理活动难以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和注意、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的这个早期阶段产生的。因此,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br>★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同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表现是不同的,存在或早或晚的差别。但每个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向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休系的方向发展的。其总体的发展趋势和顺序是大致相同的,存在一定的年龄阶段特征。同时,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受到遗传、环境等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研究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特点和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的规律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br>★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都有一般的规律,也存在各自的特点。因此,对这些规律和特点的研究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考点九:幼儿心理研究的对象<br>★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幼儿心理发展有其特点,如幼儿活泼、爱动,思考问题具体形象等。具体研究的对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br>❆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br>❆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br>❆幼儿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br>❆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考点十:.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br>★现实意义<br>❆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学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其前提是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的心理特点有趣而且独特,只有在一些现象中发现情况和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幼儿。<br>❆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幼儿的内心世界与成人存在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之间也存在差异。人们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看待幼儿,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大人,而应尊重儿童,正确对待儿童。<br>❆有助于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幼儿教育工作建立在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基础上的,针对这些特点,才能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br>❆有助于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环境:幼儿心理处于发展过程中,处于与环境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因此,理解和正确认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环境,可以帮助教育者为幼儿创造合适的环境。<br>★理论意义<br>❆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幼儿阶段是认识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分析幼儿心理特点有助于了解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加深教育者对“意识是在外界环境重要作用下,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认识”这一点的理解。<br>❆有助于教育者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教育者自我反思,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认识水平,学习调整自己的心态,帮助自己处理面对的现实问题。<br>❆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幼儿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它的研究成果为人们了解和认识个体心理特征提供了参考价值。这些研究结果也为普通心理学提供了资料。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学前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方法及原则</div>考点十一:学前心理学的研究类型<br>★以研究时间为标准,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br>❆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问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迫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变化的一种研究类型。<br>❆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问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的一种研究类型。<br>★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br>❆整休研究也叫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结构来研究。 整体研究便于找出心理发展的整体规律,但研究一般比较复杂。<br>❆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地研究。这种研究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能够比较深入地研究某一心理机能,但容易忽略局部与整体的联系。<br>★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br>❆差异研究:一般是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活动的区别。<br>❆相关研究: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或心理现象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br>❆因果研究: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br>★以研究对象为标准,分为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br>❆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或少数个体进行个别的系统调查。其优点是便于对被研究儿童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但其从个别儿童身上所得出的结论不能推广为所有相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br>❆群体研究:是将同性质的被试作为一个群体样组进行分析。其优点是可作定量化研究,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但组织困难,不便于进行深入研究。 考点十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br>★观察法:观察法是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的方法。<br>❆地位: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也是在托儿所、幼儿园里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方法。<br>❆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br>▲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br>▲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不仪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br>▲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因此,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进行。对学前儿童行为的评定容易带有主观性,因此常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br>❆优点:观察资料真实、生动;观察及时,捕捉正在发生的现象;搜集到幼儿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资料。<br>❆缺点:受时间、对象、观察者本身的限制;只能观察表面现象;不适用大面积调查<br>★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和控制幼儿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动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br>❆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三种,即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br>▲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具有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室实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br>✿优点: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一起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br>✿缺点:幼儿在实验室环境内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由此导致所得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br>▲自然实验法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改变控制某些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幼儿心理变化的方法。<br>✿特点:实验的整体情境是目然的,但某种或某些条件是有目的、有计划加以控制的。<br>✿优点:使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既与观察法接近,又是实验方法,兼有二者的优点。<br>✿缺点:由于强调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br>▲教育心理实验法: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把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其重点在于比较不同的教育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潜能,从而为教育改革服务<br>★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日和量表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应注意的是,出于学前儿童的独立活动能力差,模仿性强,对学前儿童测验都是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学前儿童的心理不成熟,其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差。切不可仅凭任何一次测验的结果就判定某个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因此,判定某个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状况,还应采用多种方法从多方面进行考察。<br>★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的方法。使这种方法时,当面调查访问的缺点是比较费时间。书面调查则往往因被调查者不十分了解调查意图而不能提供所需资料。同时被调查者的报告往往不够精确,可能出于记忆不确切,也可能是受个人偏见及态度的影响。<br>★问卷法: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请被调查者按拟定的问卷表作书面回答。运用问卷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所调查对象主要是与学前儿童有关的成人,请被调查者按拟定的问卷表作书面回答。<br>★谈话法: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br>★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学前儿童的作品来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如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分析儿童的想象力,往往能起到语言和动作达不到的效果。 考点十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原则 <br>★客观性原则: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客观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br>①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②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br>★发展性原则: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学前儿童,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以及心理发展的趋势。<br>★教育性原则:只要研究的对象是学前儿童,这种研究工作本身必然会对儿童产生或多或少、或好或坏的作用。因此,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举止言谈,都必须考虑到对学前儿童可能产生的影响,尽量避免影响的消极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