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咸阳博物院,这座承载着悠悠岁月的博物馆,宛如一位静默的老者,静静地伫立于时光的交汇处,其馆址乃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所筑之咸阳文庙,历经风霜雨雪,依旧古韵悠长。步入其间,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 博物院内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魅力。其布局严谨,对称之美跃然眼前,恰似一幅精妙绝伦的中国画,让人不禁沉醉其中。这建筑本身,便是一座历史文化的殿堂,每一根梁柱,每一片瓦片,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静静地诉说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博物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掩映在古树绿荫下的古建筑群,它们静静地伫立,仿佛在低语,让人心生敬畏。随着脚步的深入,一件件珍贵文物逐一呈现,它们或精美绝伦,或古朴典雅,无一不是国之瑰宝。玉仙人骑奔马,栩栩如生,龙钮錞于,威严庄重,彩绘指挥俑、兵马俑,生动传神,汉鎏金鲁王虎符,更是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有那战国时期错金银鼎、安邑下官锺,以及龙钮錞于等,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中,仿佛在诉说着那段遥远而辉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咸阳,这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筑城以来,便开启了秦定都咸阳之后长达140余年的辉煌历程。在这里,秦人励精图治,东取河西,南夺巴蜀,最终跻身战国七雄之列。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剪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帝国。而咸阳,也因此成为了秦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地位之显赫,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走向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秦人是华夏民族的一支,传说黄帝的后代伯翳帮助大禹治水,为舜驯化鸟兽有功,被舜赐姓“赢”。商时赢氏是商人的部族,称“商奄”。周灭商后“奄”人叛周,被迁往甘肃陇西、天水一带。周孝王时“奄”人后裔赢非子为周王室养马于汧渭之间,受封于秦亭,为周附庸。到秦仲时,获封西垂大夫。公元前771年,犬戎灭西周,秦襄公因拥护周平王并护送其迁都洛阳,获封诸侯,立国为“秦”。秦人于西陲立国,一路东进,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二次变法,迁都咸阳。其后历经六世,坚守新法,强农固基,厉兵强国,东出争雄。至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六国、合华夏自称“始皇帝”,开中国两千多年帝制之先河自此,秦国从一个周王室的诸侯国发展为称雄东方的大帝国,秦都咸阳也从诸侯国的都城上升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国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都八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周孝王时期(前9世纪末)非子被封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境内)为附庸,至秦孝公定都咸阳,在五个半世纪的时间里,秦人用兵伐戎,渐向关中挺进,秦都邑自西犬丘、秦亭、汧、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直至定都咸阳,史称"九都八迁”。这九个都城见证了秦从西陲逐渐向东发展,空制关中,最终统一六国的历程。秦国多次迁都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适应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秦国通过不断迁徙都城,寻找更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环境,逐渐从一个边陲小国发展成为强大的诸侯国,并最终统一全国,建立秦朝。</p> <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为了取得战争的优势,各国相继变法图强。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国邹忌改革,燕国乐毅改革,各国皆因改革使国力壮大。秦献公为了破除在关中地区与魏国对峙的不利局面,于栎阳效仿魏国改革,其后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了一系列深刻而彻底的变法举措,使秦国迅速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龙钮錞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钮錞于是战国时期的青铜錞于,高71厘米,重28.64千克,是古代军中使用的打击乐器,常与鼓配合指挥战争进退,也用于祭祀及宴享。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玉辟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玉辟邪是渭陵寝殿出土的圆雕玉辟邪,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玉辟邪之一。其造型独特,雕刻精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玉仙人骑奔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玉仙人骑奔马是咸阳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它由羊脂白玉雕刻而成,造型优美,设计巧妙,展现了古代玉雕艺术的最高水平。该文物的图像还被选入了2012年发行的《丝绸之路》特种邮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玉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玉熊是咸阳博物院收藏的另一件重要文物,以其精致的雕刻和细腻的工艺而著称。它展示了古代玉雕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创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汉鎏金鲁王虎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鎏金鲁王虎符是汉朝时期文物,由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南贺村出土,长5.65CM 宽12CM 高2.25CM,虎符为全符的左半部。虎作伏卧状,体显壮硕.抬头,瞠目,圆耳,短吻,宽鼻,球形短尾;内壁有2个方形铆槽;脊与肋部皆有阴刻铭文。藏于咸阳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赵佗,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人,公元前214年受命率军平定岭南,成边龙川。秦汉之际,中原地区纷争不断,他乘机扩占了粤西、海南岛等地,自立为王。汉高祖平定天下后,他先后两次表示臣服,接受汉朝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他主政岭南期间,屯垦开荒,辟新道,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贸易,引进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岭南这块蛮荒之地变成富饶之邦,被毛泽东同志评价为“南下干部第一人”。赵佗推行以民为本,和辑百越的施政理念,积极推广中原汉文化,构建起汉越民族一家亲的和谐社会,被尊为岭南人文的始祖。</p><p class="ql-block"> 自赵佗受命兵出咸阳统一岭南,开辟桂林、象、南海三郡距今2200年。咸阳博物院与南越王博物院合作举办此展,希望利用两院的文物文献资料,展现在秦末汉初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大一统思想的逐渐确立和发展。同时也给大家讲述为实现中国的统一,秦将赵佗及其后人在岭南所作出的不懈努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秦定岭南华夏一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于公元前 219 年派五十万大军进攻南越。公元前 214年平定南越,统一岭南,设桂林、象、南海三郡,将岭南纳入秦版图,最终完成统一大业。</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发兵五十万分五路向岭南进军。其中两路由湖南与广西交界的越城岭、九疑山向南进攻;另两路分别从湖南的骑田岭和江西的大庾岭沿北江南下直指番禺;还有一路集结在江西的余干,拟由水路向粤东挺进。</p><p class="ql-block">开荒辟田 开发岭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开荒辟田 开发岭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秦时期岭南地区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阶段,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秦平岭南后,赵佗就地戍边,屯垦开荒,建立南越国后,他又积极推广中原地区先进的铁工具和农具,大片土地得到开发和利用,沃野万里,物产丰饶,储廪充盈,百姓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部分大融合时代先行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岭南客家的先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秦平岭南后,赵佗被任命为龙川县令,秦军就地屯田垦荒。期间赵它上书秦始皇,请求从中原迁徙一些无夫女子“为士卒衣补”,这些女子与驻防当地的秦军婚配定居。此外,秦朝还将一些原六国的贵族、官吏、商人等迁往岭南。汉晋以来,每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中原移民进入岭南,龙川成为中原移民的聚居之地,逐步成为岭南客家千年古邑。赵佗也被南客家的先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内辑百越 外和天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佗治理岭南期间,对内实行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有效化解民族之间的矛盾,使汉、越人民和谐相处,共存共荣。与周边地区采取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对外政策,为岭南的开发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p><p class="ql-block"> 赵佗大力发展海上交通和贸易交流,使岭南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 唐人许浑《登尉佗楼》诗云:“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熏弦万古风”,可见赵佗在土著越人还不服王教之时,把中原文化传播到岭南,使中原文明在此扎根成长,造福万代。经过赵氏南越国近百年的积极经营与大力开发,岭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岭南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秦定都咸阳之后,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政治上逐步建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地方分立郡县乡亭等行政组织。军事上实行郡县普遍征兵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统一,打造出中华文明的基本框架,使中国历史进入到大一统时代。由此,奠定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管理范式,此后历代王朝皆对秦制继承并发展,使其更趋完善,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下同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帝国境内修筑以威阳为中心的道路网络;统一文字,小篆和秦隶成为帝国通行的文字;统一度量,定制标准器推行至帝国全境,并定期校对;统一货币,克服商品交换的困难。这些措施,对此后两千余年中国的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字的统一,更是此后中华文明在政治、文化思想不断统一且延续不断的最具聚合力的因素。</p> <p class="ql-block"> 秦的大一统,实现了版图疆域、管理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真正统一,通过完成文字、度量衡、货币、历法、礼制、法律、爵位、官名、道路和行政的统一,开创了历史新纪元,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一统的国家体制基础,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历史进程。</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秦咸阳城“四方辐辏、并至而会”,是当时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使咸阳成为人口达百万的超级大都城。秦末农民起义后,“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从此沉积于地下。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考古工作者相继发现并发掘了大面积的秦宫殿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府库遗址和秦人墓地。这里展出的遗迹、遗物,依然向我们昭示着秦都咸阳昔日的辉煌,再现了大秦帝国的恢宏大气与雄厚实力。</p> <p class="ql-block"> 秦咸阳城建都之初,秦人利用渭水与银河的对应,营建北宫建筑群以对映天帝所居的北极星,其后又修建复道连接南北两岸,按照天象变化来规划威阳城的建设发展。《三辅黄图》载:“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1959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文管会及咸阳博物馆(今咸阳博物院)对咸阳城遗址进行了长期调查和发掘,秦咸阳城遗址的整体布局面貌逐渐明晰。秦咸阳城遗址按照遗存分布情况,分为三大功能区:宫殿与官署区、城郭区、陵与幕葬区,整体布局利用人工壕沟结合河流湖泊、台塬等自然环境,区分各功能区界域并形成防卫设施。</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至2018年,考古工作者对秦咸阳宫城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在秦咸阳城遗址发现的27处大小不等的夯土建筑遗址中,已发掘出的6处建筑遗址均位于宫墙内部,在秦咸阳宫范围之内。其中一号宫殿遗址在未发掘前形似大塚。后经探测,这是一座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建筑原分为三层,以夯土台为中心顶层为主体宫殿,下方营建大小宫室,在最底下一层背依高台建有一周回廊。二号、三号宫殿遗址位于一号遗址西方,也是高台建筑。其中三号宫殿遗址与一号之间有夯土互相连接。通过发掘的遗迹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当时的建筑结构和营建方式。</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大规模兵马俑群,这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震惊海内外的考古重大发现。</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前,正是这样的西汉军团,随同周亚夫平定了“七国之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飞将军李广带领他们横据河套,使外族不敢窥视中原。卫青、霍去病更是带领他们深入塞北,直捣龙城,封狼居胥,使匈奴再无力敢与汉庭抗衡。</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西汉军团,是汉王朝凿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军事保障,是大汉经济繁荣、人民安乐、国家统一的强大后盾,是敢喊出“犯我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的国家最强音。他们是大汉王朝的仪仗队,展现着大汉的国家威严,</p><p class="ql-block">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在肃穆无声的军列中,我们依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支步伍严整、威风凛凛的军团雄姿,似在无声地诉说着他们昔日的金戈铁马征战黄沙……</p><p class="ql-block"> 杨家湾西汉兵马俑军团恢宏的气势,深邃的文化内涵,终将被历史所铭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军团揭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家湾西汉兵马俑主要以练泥一模塑一窑烧一彩绘四道工序制作而成。兵俑呈三种面部形态,反映不同的兵源族群;形姿不同的俑,象征不同的职能。骑马集群,说明骑兵在汉初已占有了主力的位置。兵俑服饰沿袭上衣、下裳的制度,服制及色彩体现明显的等级差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渊源与制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俑是古代陪葬用的偶人。春秋时期,出现了代替活人殉葬的陶制(粘土烧成)或木制的俑以及同样质地的动物俑。秦汉时期,陪葬的俑大量出现;有些俑做成人形后,再穿上丝织的衣裙。</p><p class="ql-block">杨家湾西汉兵马俑经过了取土、练泥、模塑、窑烧、彩绘、组装等制作工序。塑型由陶模具合范压坯而成,泥坯风干后装窑,烧制温度约在900度左右。出窑后,先用白色打底(胎衣),然后彩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马征与骑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代政权在与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对峙中,不断借鉴和学习,逐渐从车步兵结合的军队配置转为骑兵为主、步兵为辅的作战配置。汉高祖时,健全了马政机构,专命太仆掌管养马事业。汉文帝时,颁布了“复马令”,以免除兵役的政策鼓励私人养马。经文景两代休养生息,仓储充实,牲畜大增。汉武帝登基时官马即达40万匹,并出现“庶众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的繁荣景象,这才有了建立强大骑兵军团与匈奴对等较量的实力。杨家湾兵马俑军阵中大量骑马俑的出现,反映出西汉初年骑兵已具相当规模。</p> <p class="ql-block"> 自仰韶文化发现百年来,基本没有规模性的玉礼器发现。21世纪初,先后在河南灵宝西坡和陕西高陵杨官寨仰韶文化庙底沟期遗址发现深色蛇纹玉石玉钺的批量生产和使用,揭开了中原玉文化研究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咸阳尹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渭河岸边,在1957年被发现,出土的一批深色蛇纹石玉斧钺长期以来未能被有效辨识。2021年2月,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专家团队联合咸阳博物院辨识出这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墨色、墨绿和绿色蛇纹石玉斧钺多达15件,超过灵宝西坡和杨官寨两地出土玉钺的总和。根据考古学对尹家村遗址时代的初步判断,这批玉石斧钺的制作年代可能接近仰韶文化半坡时期,是迄今所知玉礼器登场中原文明的第一线曙光。</p> <p class="ql-block"> 尹家村遗址出土玉礼器组群的再发现,对仰韶文化和咸阳地区史前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展览以尹家村出土蛇纹石玉斧钺为主,辅之以该遗址的其他文物,尽可能地还原尹家村遗址所代表的仰韶文化的历史风貌,推动尹家村遗址乃至整个仰韶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p> <p class="ql-block"> 展出的尹家村陶器,细泥尖底瓶、敞口圜底红陶钵等,属于仰韶文化典型的标准器物。其中,小口尖底瓶的功能,从最新的考古资料证明,应为早期的酿酒器。</p> <p class="ql-block"> 透过秦咸阳城出土的遗物,我们可以想象帝国都城曾经的辉煌。咸阳区域内发现的秦人遗址、墓葬和各类文化遗物,可以窥视秦人自商鞅变法以后建立的完备的管理制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在吸纳六国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的超越自身地域性文化的高度发达的文明</p><p class="ql-block"> 咸阳,这座古老的城市,作为秦帝国都城的辉煌历史虽然已经成为过往,但在这片土地上孕育成型的大一统思想和制度却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基因之中,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融合发展的强大思想力量。它所蕴合的改革创新、胸怀天下、奋发图强的不懈进取精神,将激励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