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眼中的哈尔滨

青阁·船长

季羡林眼中的哈尔滨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前人说过的话。我对此的理解是,游历与读书一样的重要。</p><p class="ql-block">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中,曾有十年的留德经历。他在回顾自己的人生时写了一本叫《留德十年》的书。在《留德十年》的书衣折叶上有季先生的生平,他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先生成就了诸多的“家”,想必与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无关系。</p><p class="ql-block">季先生去德国留学,是1935年8月离开济南的家。据先生自述,当年想从中国到欧洲去,飞机没有,海路太遥远又麻烦,最简便的路程就是苏联西伯利亚大铁路。其中一段通过中国东三省。当然,哈尔滨作为必经之路的枢纽站,季羡林先生去欧洲时在哈尔滨有几日的驻留。季先生在书中写道,这是我第一次到哈尔滨来。第一个印象是,这座城市很有趣。楼房高耸,街道宽敞,到处都能看到俄国人。</p><p class="ql-block">季先生是9月初到达哈尔滨。他的感受大概有三点,一是人们大多说山东话或俄语。他写道,在哈尔滨山东人很多,大到百货公司的老板,小到街上的小贩,几乎无一不是山东人。他们大都能讲一点洋泾浜俄语,他们跟白俄能明白。这里因为白俄极多,俄语相当流行,因而产生了一些俄语译音字,比如把面包叫做“裂巴”等等。二是随处都可吃到俄餐。他写道,除了食品店以外,大街两旁高楼大厦的地下室里,有许许多多的俄餐馆,主人都是白俄。我们吃过罗宋汤、牛尾、牛舌、猪排、牛排,这些菜不一定很“大”,然而主人是俄国人,厨师也是俄国人,有足够的保证,这是俄式大菜。好像我们在哈尔滨,天天就吃这些东西,不记得在那个小旅店里吃过什么饭。三是很多白俄生活在社会底层。他刚到哈尔滨便遇到赶马车的白俄小男孩,只有十几岁。他写道,车极高大,马也极高大,小男孩短小的身躯,高踞马车之上,仿佛坐在楼上一般,大小极不协调。他还遇见在松花江上讨生活的盲童。他写道,回头看划船的两个小白俄男孩子,手持双桨主划的竟是一个瞎子,另一个明眼孩子掌舵,决定小船的航向。</p><p class="ql-block">在哈尔滨,季先生不止是置办了出国旅途上所需的食品,这些所见所闻也是他出国前的一次思想准备。在季先生眼中,彼时那个国际大都市的哈尔滨,可能是少数富人的天堂。然而哈尔滨的另一面,是山东人“闯关东”求生存的地方,也是白俄等各国人“闯关东”求生存的地方。彼时哈尔滨的人,贫贱富贵,五行八作,华洋杂集。季先生眼中的人们该已作古,笔下的事物也成过往,留给今时哈尔滨的历史建筑,高低错落,栉比琳琅,中西合璧。</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人们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作一种追求,因为这两者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提升能力。无论是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亦或是读万卷书胜行万里路,学与思、知与行,都是人生成长的过程。董其昌有如此认识,司马迁亦有如此认识。行万里路,可以飞骑荡云、走马观花,也可以踏泥逐雪,而其关键在于把步子迈出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