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塬村:我插队那个小村的变迁

沟畔畔74018614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陕北南端的一个小村庄,是我曾经插队的地方,坐落在黄土高原;解放前,我们村是红区最南端的村子,与白区黄陵村子仅两里地,那时我们村是红区的前哨,我就是在这样一个有着革命传统的村子里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村名叫“丁家塬”。因村里丁姓占百分之八十,是大户;塬是地理特征,意思是周围沟壑纵横,中间平坦,又被称为山地平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别多年,现今丁家塬已通了公路,车一直开到村里。当年大队部和村支书办公地是村中的几孔砖窑,现在村干部办公地已和城市接轨,叫“党群服务中心”,是座漂亮的二层小楼,外墙贴瓷砖,变化巨大,这令人又惊又喜。现在的村支书由有知识又有军旅经历的退役军人丁海军担任,他还是我们村所属镇的领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岁月如梭,眼前的黄土高坡变得让我都不敢相认,先是生活上,过去村民吃水不是下沟去担,就是从几十米深的水井里搅,这种吃水方式给我们知青留下了痛苦难忘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在村民吃水和城市一样,村里有水塔,自来水管连接进家入户,水泵加压,哗哗的,清澈又卫生,二十四小时不断。插队时我就想过,啥时村里也能像北京一样用上自来水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张照片是2019年拍的。当年看着我们成长的老支书已过上颐养天年的幸福生活。可我脑子里的老书记却还停留在他风华正茂,风风火火的岁月里,那时他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带领大家没日没夜劳作;他还教我们如何融入贫下中农的生活中,很多知识是书本上没有的。那时我们村是公社的重点,是公社最富裕的村;夏粮全村人均可分四百多斤麦子,秋粮也有二百多斤;在那个只能靠养鸡、生蛋和粜粮换点钱的农村这已经是很好的收获了。想想我们落户村里,不仅抢了村民的“蛋糕”,还被给予优惠待遇:我们每人麦收能分六百斤麦子,秋粮也是一个半人的。而我们付出的远不及成年人;这样的呵护让我们歉疚,过年时我就从粮库领点口粮给队里还穿着破棉衣的娃家,让粜了给孩子换件新衣;当兵离开村时也把口粮全部留给了队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村里的日子里,我们就与喝开水拜拜了,春夏秋冬都喝生水,烧开水要用木柴,到沟里打柴太艰难,舍不得烧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在多好,村里家家烧上煤炭,还有用电的。陕北不缺煤,县城附近有几个乡镇有煤矿,三四十里外的店头煤矿距离更近,黄陵还有露天煤矿。即便这样,也还有用柴火做饭的,那是取柴方便,且做的饭菜味道更原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然气和煤制气陕北也很丰富,前者全省的主要资源分布在延安和榆林,后者在不远的铜川。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村里会用上更环保的气资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村民住房与过去比也有天壤之别,现在全村都是漂亮的砖瓦房,个别住砖窑的也是现代化的窑洞,里面雪白的墙壁,水泥地面,再不用担心满地的跳蚤。你看这个院子收拾的多好!还用上了太阳能温水。大门上写的“鸿福家园”在告示着,如今丁家塬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人们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也越来越高,一般的幸福远远不够了,人们向往的是鸿福,是更大更美好的幸福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去村民统称农民,一年四季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从八十年代中期,村里弃农开始改种苹果树,规模逐渐扩大,成了苹果村、苹果乡镇,身份也从农民改为果农;改种苹果,应该是正确的选择,陕北早晚温差大,这样的气候长出的苹果味道更好,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村民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成为果农后,人们开始学习种植果树的新技术,困难挫折没少受,也失败过,但人们没有气馁,最终闯过来了。有人说,我们现在人人是技术员,个个是种苹果专家。看到一张张脸上的笑容,听到那些自信的话语,我真为他们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全村都富裕起来了,再看不到孩子们穿不整洁的衣衫,家家住进了新房,户户买了货车、小轿车,呼吸着令城里人羡慕妒忌的新鲜空气。但村里人并没有停止脚步,因为他们还有更好的梦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丁家塬村的苹果虽然小有名气了,但道路等配套设施和环境还不够理想,亟待提升。为此村支部书记丁海军等一班人,通过与寺仙镇人民政府、住建局、包村单位富县科技局的协调争取,以及村民自筹资金,完成了村主干道路改造,村内连家通户的土路也升级为水泥路面,水渠加盖,环境美化;还在镇政府领导下对周边村六条主干道路、生活环境进行了提升改造,使寺仙镇,使我们村在向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这块村林长制公示牌也可以看出,现在农村的乡镇,乃至村庄,规范化的各项制度越来越健全完善。守规矩,按章办事灌注到各级职能和服务部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坐落在丁家塬的这个巨大的苹果冷储库,是2019年由陕西黄土高坡农林畜发展有限公司建立的,可储存5000多吨苹果,并引进了先进的智能化苹果分选线;储存库以“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定位,本着“诚信服务、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为方圆3000亩有机苹果种植基地提供了安全惠民的后勤保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果农们在科技人员的指导和个人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已经掌握了种植苹果的较丰富的经验,但伴随的苹果种植技术的创新发展,新技术层出,矮化苹果丰产栽培技术就是近年来的一种新技术,对苹果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让村里果农尽快掌握新技术,县乡镇各级领导请来科研人员亲临现场指导果农,在丁家塬实施苹果矮化密植试验。果农们说,矮化苹果丰产栽培,省劳力,干活效率高,还节省土地、优化品种、提高苹果产量,真是一项得民心的好技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到兵虎家的隔代宝宝,在果园里开心的玩耍,我不禁想起当年村里的孩子们,穿着姐姐哥哥们穿剩下的衣裤,灰头土脸的,在院子里玩着泥巴,尤其是男娃,鼻涕流出来也不知擦擦。当年村里有所小学,是复式教育,好几个年级就一个老师,而且语文、算数、体育等都他教,老师像羊官,孩子们真像羊一样。现在镇上建了现代化的中心小学,当年不敢想的幼儿园镇里也有了。看着兵虎家的女娃,就能知道如今的陕北变化有多大,孩子们真幸福!这要归功于共产党领导的好,归功于陕北革命老区人民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