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常识之(二)

松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太极拳常识之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极拳的基本要领</p> <h3>太极</h3></br><h3>太极拳属于内家拳,其特点是:动中求静,与道相合;纯以意行,不尚拙力;呼吸根蒂,气沉丹田;循环无端,绵绵不断;不离不距,随机应变;专气致柔,以弱胜强。太极拳讲究纯任自然,毫不勉强。</h3></br><h3><strong>——辑自晚清陈微明著《太极拳术》</strong></h3></br><h3>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与少林拳和一般体育活动的练习方法截然不同,自成体系。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是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为了达到这一基本要领的要求,历代太极拳家提出了许多入门的心法,说得最为简洁明了的当属杨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的《太极拳术十要》。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给出了太极拳的十大要领,并对每个要领给出了言简意赅的说明,被太极拳练习者视为座右铭。这十个要领是:</h3></br> <h3>这是练习太极拳必须注意的十个基本要领,练习太极拳时,从预备、起式,一直到收式,都必须自始至终的严格遵守。粗略的说,十要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沉肩坠肘这四要,是对身体在太极拳练功状态下应该做到的基本要领,其余的六要是太极拳运动过程中的基本要领,即:分虚实、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br></br></h3></br><h3>为了方便掌握,结合《太极拳术十要》和其他太极拳家的经验,作者把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归纳为练习太极拳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h3></br> <h3>希望同道们在练习时,遵从太极拳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的动作要领,认真践行,细心体悟,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h3></br><h3>细心的读者肯定会问:有了《太极拳术十要》,为什么还要提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呢?可以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对《太极拳术十要》的一种诠释,更是作者学拳经验的总结和《太极拳术十要》的操作指南。</h3></br><h3>《太极拳术十要》自1925年问世以来,读过的人何止千万?但是真正能将十要练上身的人又有几何?前辈已经把要诀公开,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无法将功夫练习上身?这里面存在一个练习的顺序和火候的问题,需要心法的指导,需要师父口传身授,这就是武术这类传统艺术无师不立的根本原因。</h3></br> <h3>图注:旅欧著名武术家吕宝春先生演示太极拳弯弓射虎用法</h3></br><h3>自古至今,军队的管理效率最高。拿破仑认为,一个人直接管理五个人效率最高。英国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Lyndall F Urwick,1891-1983)在总结前人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一个人直接管理5-6人效率最高。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八年抗战总结出的三三建制,以三人为一个战斗小组,三个战斗小组为一个班,三个班组成一个排,三个排组成一个连,三个连组成一个营,三个营组成一个团,以此类推,形成效率最高、伤亡最小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在中国军队中一个人直接管理3个人效率最高。</h3></br><h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太极拳术十要》告诉我们十大要领,我们也不可能同时将十大要领练到身上。我们需要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才能功夫上身。“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把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划分成三四四,分成三组要领,才能高效的把功夫练习上身。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少则得,多则惑”,就是这个道理。<br></br></h3></br><h3>本期福利,分享《太极拳术十要》,以飨读者。</h3></br><h3><strong>附:《太极拳术十要》 </strong></h3></br><h3>(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录)</h3></br> <h3>一、  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通流。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br></br></h3></br><h3>二、  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h3></br><h3>三、  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h3></br><h3>四、  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h3></br><h3>五、  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h3></br><h3>六、  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动,故不尚也。</h3></br><h3>七、  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h3></br><h3>八、  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 则浑然无间矣。</h3></br><h3>九、  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 “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h3></br><h3>十、  动中求静。外家拳术,以跳踯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h3></br><h3><strong>--摘自《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94年</strong></h3></br><h3><strong>(两极武道公众号平台,在欧洲和北京等地设有太极拳教学辅导站,欢迎在本公众号留言垂询)</strong></h3></br> <h3>武术技击|健体养生|武医同修<br></br></h3></br><h3>主编 探马</h3></br><h3>图片/文字 刘健民</h3></br><h3><strong>入门引路须口授<br></br>功夫无息法自修</strong></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Ddmsx_oy2yDyL0thXT7T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