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十一讲:学前教育学——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幼小衔接概述</div>考点一:幼小衔接的含义<br>★幼小衔接工作是指学前教育机构和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规律及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做好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工作,使幼儿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避免和减少因两个学习阶段间存在的差异给幼儿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其入小学后的发展及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考点二: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br>★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br>❆主导活动方面:<br>▲学前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游戏,以幼儿动手操作的多种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幼儿在玩中学,教师指导方法比较直观、灵活、多样,没有家庭作业及考试制度;<br>▲小学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上课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相对固定、单一,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及必要的考试制度,学习成为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br>❆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br>▲学前阶段的生活节奏是宽松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没有出勤要求,教师对幼儿在生活上的照顾比较周到和细致;<br>▲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教师对儿童在生活上的照料明显减少。生活主要靠儿童自理。<br>❆师生关系:学前阶段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关系密切、具体;小学阶段师生接触主要是在课堂上,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窄。<br>❆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学前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生动活泼,有许多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进行同伴交往;小学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教室内没有玩具,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余地较少。<br>❆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社会及成人对幼儿的要求相对宽松,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已成为全社会基本的共识。幼儿的学习压力小,自由多,没有非完成不可的社会任务;社会及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家长对小学生具有很高的期望;小学儿童的学习压力大,自由少,要负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考点三: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br>★社会要求的提高:幼儿园里最基本的活动是游戏,孩子的任务是“玩”,保教结合,最终实现身心和谐发展即可。而小学生担负了一定的社会责任,社会和成人对其要求较具体,而严格的评价指标需要学生掌握某种知识,考取多少分值,社会的要求逐渐在提高。<br>★生活制度的变化:幼儿园的生活相对轻松自由,幼儿需要上厕所随时可以去,也可选择是否来幼儿园,而小学需要学生具有严格的考勤意识,准时上下学,上课认真听课,遵守课堂纪律,不允许随时上厕所,此问题需要在下课解决。<br>★师生关系的不同:我们常说幼儿园教师是“第二任母亲”、“知心朋友”、“游戏的伙伴”等,幼儿不会交往,教师会帮助幼儿学习交往策略,为幼儿提供交往机会,而在小学,师生关系更多是严肃的、疏远的,更强调老师和学生的师生观念。<br>★生活环境的完全改观:环境创设是幼儿园的特点,小班强调温馨,大班强调简洁,但无论是小班中班大班都需要教师和幼儿进行环境创设,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在小学除了黑板报进行点缀之外,整个教室都强调整齐、干净、简单、庄严。<br>★教育内容加深,形象化的方法减少: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来自于生活,具有生活化、游戏化和启蒙性的特点,划分为五大领域,更多是浅显易懂的知识经验,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所采取的方式多为手偶、视频、图片等直观实物,符合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特点。而在小学所学知识包括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和科学等内容,更多是抽象类知识,内容的深度在加深,形象化的方法也在减少。<br>★儿童的主导活动和学习方式不同:幼儿园里丰富多彩的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获得各种感官性经验和社会生活知识。小学阶段的教育形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儿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身心各方面的健康发展。<br> 考点四: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br>★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br>★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连续性的。在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这一时期在教育学上被称为过渡期。<br>★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育者必须把握好两个教育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幼儿入学的适应性。 考点五:学前儿童入学不适应具体表现<br>★身体方面: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br>★心理方面: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等现象。<br>★社会性方面:人际交往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有的学生甚至还出现怕学、厌学的情绪。<br>★学习行为方面:<br>❆不适应课堂教学:表现之一是注意力易分散,保持时间短;表现之二是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br>❆不知道如何用好课间休息时间:对课间有何用处、要干些什么不了解。生理上的不适应,生活节律跟不上,上课期间要上厕所。社交能力缺乏,不懂得与新同伴主动认识与交往。<br>❆对完成作业的不适应:有的记不住或记不下来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逃避做作业;有的对作业感到厌烦。 考点六: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要性<br>★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对幼儿和小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小不衔接易造成幼儿入学后各方面的问题,影响身心发展。<br>★幼儿园与小学应共同配合搞好幼小衔接工作,这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小学生在中高年级以及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顺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厌学、辍学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因此,幼儿园与小学都要认真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考点七:幼小衔接的意义<br>★幼儿从幼儿园踏入小学阶段开始接受小学教育,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对幼儿今后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开始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需要适应小学生活,如果处理的不好,会对幼儿日后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做好幼小衔接的意义包括以下儿点:<br>❆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br>❆有利于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br>❆有利于增强儿童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力。 <br>❆有利于增进学前儿童入学后的学业。 考点八:国外幼小衔接的应对措施<br>★美国: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美国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里,接纳4-6岁儿童,作为“小学阶梯”。对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的5岁儿童限定进行为期一年的预备教育,主要是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为其入小学作好准备。在教育内容上,强调教育内容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这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样就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基础。<br>★英国、瑞士: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合并教育——瑞士日内瓦实行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在独立的学前教育中心。英国初等教育分为2~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儿童从5岁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部入幼儿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入初级学校。<br>★日本:幼小衔接列为终身教育体系——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在小学教育方面,重要的是如何将幼儿园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延伸、发展和深化。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程中增设一门新课——生活课。为幼小衔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幼儿园教育能成为儿童在小学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br>★法国:三大法案加强幼小衔接——陆续颁发的三大法案中有关条文均提出加强幼小衔接,其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增加男性教师。二是科学划分母育学校和小学的学习阶段。把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2、3、4岁的儿童;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5岁儿童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儿童;第三阶段为“巩固期”,包括小学最后三个年级的儿童。三是合并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四是母育学校教师与初等教育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也是法国幼小衔接的一个有效措施。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幼小衔接的实施</div>考点九: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br>★长期性而非突击性: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br>❆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干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内容上,要洗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准备。<br>❆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而不仅仅是大班老师。<br>★整体性而非单项性: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不应仪偏重某一方面。大量事实证明,越是身心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幼儿,越能较快地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br>❆避免那种重智育,忽视和轻视体育、德育、美育等工作的倾向;<br>❆避免把入学准工作等同于教幼儿认字、学拼音、学算术的做法。<br>❆在衔接中偏重某一方面是错误的,而在某一方面中又偏重某些因素则更片面。有的教师把智育理解为仅是让幼儿记忆知识、掌握技能,对智育的其他因素,如智育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够;对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兴趣、习惯等与智力发展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更是忽视。<br>★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一大误区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有些幼儿园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用小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来组织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造成儿童厌 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囚。幼小衔接重在培养幼儿进入小学生活的各种适应能力。 考点十:幼小衔接的原则<br>★双向性原则: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园领导和老师要设法与小学沟通,既要保持幼儿园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努力使其与小学保持连续性。根据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发展特点,结合幼儿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积极引导和促进,可带幼儿进入小学参观,提前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以便幼儿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br>★全面性原则:衔接应当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地进行,而不是偏重某方面。幼儿衔接中偏重“智”的倾向是比较严重的,一说到衔接很容易就与教认字、教拼音、教数学等连起来,而忽视了衔接应包括体、智、德、美各方面。事实表明,健康的身体、热爱学习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安定的情绪、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独立自理能力、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能力等等,对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幼儿入学后的考察发现,其学习上的困难不仅仅是由于“智”的方面准备不足,更多的是在健康状况、学习态度,包括学习兴趣、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准备不足而造成的。因此幼小衔接必须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去完成。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儿童的学习,最苦恼的是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而儿童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对学习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应是全面的衔接。<br>★渐进性原则: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任务。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幼儿上小学,让幼儿顺利的过渡到小学只是其近期目标而已,它是实现幼儿园教育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一工作应当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中,仅将之视为大班后期的突击性任务是错误的。幼儿园阶段是全面的素质准备阶段。帮助幼儿为入学作准备的最终目的,乃是为其适应终身学习做准备。因此,入学准备不应当是急功近利的,而应当是对幼儿长远发展有利的素质教育。 考点十一:幼小衔接的内容<br>★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五个方面:<br>❆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br>❆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和热爱。<br>❆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br>❆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br>❆加强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相互配合。 考点十二:幼小衔接的主要工作<br>★加强儿童入小学适应所应具备的素质培养<br>❆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由于小学和幼儿园生活上的差异,我们需要做好主动性的培养,以便幼儿更好的适应小学的生活,比如主动学习、主动交往等能力。<br>❆培养独立性:师生关系的变化,教学方式的改变,需要幼儿提前培养独立性,比如自理能力、自护能力等。<br>❆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幼儿进入小学之后更多问题出现在人际交往上,缺乏主动性、人际交往策略等,所以需要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br>❆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幼儿在幼儿园规则意识较弱,而小学需要学生具有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比如完成作业、打扫卫生等。<br>❆发展动作,增强体质:由于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会导致幼儿在身体、心理等方面的不适应,健康的身体是应对一切压力的前提,所以需要增强体质。<br>★做好儿童入学前的准备工作<br>❆缩小与小学差异程度的工作:小班教学活动15分钟,中班20分钟,大班30分钟,这就是在缩小和小学的差异,另外从环境创设上也可以体现,大班的环境创设开始变得简洁。<br>❆开展适应小学的教育活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开展幼儿园与小学的联谊活动,帮助幼儿提前了解小学,适应小学。<br>❆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仪式感很重要,需要幼儿在大班毕业典礼上树立意识,马上进入小学,成为小学生,需要更主动、更独立、具有人际交往能力等。<br>❆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如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话的习惯,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br>❆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非智力品质主要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个性品质,主要是认识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自信心等。教师应重视幼儿非智力品质的培养,重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培养他们做事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让幼儿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这样才能形成自信、主动的学习态度,才能产生学习愉快这一积极的情感体验。<br>❆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不少家长想让孩子上学后学习好,在入学前教孩子拼音、认字、做算术,甚至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来“系统”地教,这犯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错误,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反对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从根本上发展幼儿的智力,特别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br>★幼儿园专门的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大班应当更集中、更直接地对幼儿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在入学情感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做好专门的衔接工作。<br>❆入学情感的激发:大班幼儿往往急切地盼望自已快点长大,当一名光荣的小学生和少先队员,教师和家长应当保护这种积极性,不可吓唬和威胁,以免使幼儿对小学产生抵触情绪。入学情感的激发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组织幼儿参观附近小学;②调整幼儿园的作息制度;③逐步养成小学生应有的行为习惯;④进行毕业离园教育。<br>❆学习能力的提高:包括① 倾听能力。培养倾听能力,即培养幼儿专心听讲的能力,要求每个幼儿能保持安静和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教师的话,要听清楚、听准确。② 书写能力。由于幼儿手腕、手指的骨化过程未完成,小肌肉发育较迟,平时用手指操作活动的机会又 不够充分,写字成了一年级学生最困难的活动之一。大班后期,教师要创造条件,开展灵活运用手指操作的多样化活动,以提高幼儿手指活动的灵活性和耐力。③语言表达能力。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和倾听同伴的所见所闻,在各项活动中注意丰富幼儿词汇。④阅读能力。学龄初期是阅读能力发展的基础阶段,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幼儿阅读,教会他们看书的方法、拿书的姿势,逐渐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br>❆安全意识的培养: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仔细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利用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安全意识,如游戏安全、接送安全、饮食安全等;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看法,说说这样做是对的,还是不对的,如果不对,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使幼儿对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事情有更加清楚的了解,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应该怎样做等。<br>❆引导家长走出衔接误区:幼儿园通过幼儿园园报、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宣传途径使家长与幼儿园统一认识、统一方法,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 考点十三:幼小衔接的家长与社会作用<br>★家长的作用:<br>❆与幼儿园合作,激发孩子对小学的向往之情。<br>❆配合幼儿园适当改变孩子的作息制度。<br>❆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br>❆配合幼儿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智力品质、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br>★社会作用:<br>❆教育部门要积极为幼小衔接创设便利条件。<br>❆加强学前教育立法,提高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 考点十四:幼小衔接的注意事项<br>★深入研究分析幼小衔接所面临的问题,明确幼儿园做好衔接的任务,遵循儿童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提高,杜绝提前使用小学的教材和照搬小学上课模式的“小学化”的、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衔接”。<br>★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br>★以提升儿童可持续发展素质为核心,做到幼小衔接既贯穿于学前教育全过程,又有大班后期具体衔接工作的重点抓,反对形式上的衔接和突击衔接,确保衔接工作的成效。<br>★充分发挥学前教育自身的优势,全面整合资源做好衔接工作。积极地开展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主动向小学靠拢,在儿童发展与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深入研究,不断改进衔接工作。<br>★加强与小学的配合,彼此沟通,共同商讨衔接工作,做到双向相互衔接,使双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必须同时保持连续性。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双方都把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作为衔接工作的着眼点,共同创造合理的过渡期的外部教育环境与条件,搞好衔接工作。<br>★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整合家长资源,合作共育,使家长配合教师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障幼儿园、家长、小学“三位一体”共同为缩短儿童入小学的适应期,促进儿童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创造最大的可能性。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