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金秋赣州千年古城之行(三)

于海

<p class="ql-block">福寿沟视频</p><p class="ql-block">福寿沟是北宋时期刘彝主持修建的赣州古城地下排水系统,其中福沟主要是排城市东南部之水。寿沟主要是排城市西北部之水。福寿沟利用地势高差,将城内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设计十分巧妙。</p> <p class="ql-block">海会禅寺</p> <p class="ql-block">灶儿巷,南宋古街。府志记载:明代名姜家巷。清初,巷内大多居住的是官府里的杂役,当时称为皂隶,所以取名皂儿巷,后讹为灶儿巷。灶儿巷蜿蜒曲折,东端与众多古巷相交,形成包含灶儿巷、六合铺、小坛前、东门井、梁屋巷、烧饼巷、油滴巷、老古巷等八条巷道在内的赣州"灶儿巷历史文化保护区"。在清末至民国初期,赣州城内很多外来的商人致富后,便在灶儿巷购房改建,所以巷内的房屋大多为当时的建筑。比较有名的建筑有7号赵公庙、9号义兴号、10号同记庄、15号筠阳宾馆、17号瑞昌生。筠阳宾馆建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是高安籍商人兴建的会馆,三进两天井砖木建筑,现在里面居住的仍然是高安人的后裔;义兴号是福建一位曹姓商人开的,主要经营烟叶、烟丝,商铺名贯各县,生意兴旺;瑞昌生是九江瑞昌人所开的钱庄,取祥瑞、神佑、生意昌盛之寓意;同记庄是一家经营环球洋货、零担批发的商铺。赵公庙,则是古代的财神庙。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赣州工商界的代表机构﹣-赣州府商事会在此成立。同年,在此成立赣州商事会保安教火队,1911年改名保安教火会,添购了柴油机抽水机。1926年,易名为赣州保安水龙总。清代。这里曾设永清堂,是一个专门对木村交易纠纷进行仲裁的组织。灶儿巷内被利用较为完好的建筑是21号的"董府"。这座宅子原来是钱庄,始建于清代,砖木建筑,前后三进,天井式建筑,现为客家餐馆。如今,灶儿巷已成为赣州宋城旅游的重要景点,巷道铺上了小卵石,两巷口筑有仿古牌坊门,有如一抹浓浓的古色韵味飘逸在城市中心,让人一走进便仿如跌入千年宋城的旧景中。~章贡景区讲解文</p> <p class="ql-block">筠阳宾馆</p><p class="ql-block">筠阳宾馆,建于清光绪十九年,是旧时高安籍商人设在赣州的会馆,也叫"高安会馆",是高安人在赣州的聚集和居留地。筠阳宾馆是赣州现存的最早以"宾馆"命名的现代酒店性质建筑,2000年6月,筠阳宾馆被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标准钟</p> <p class="ql-block">湧金门</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书文天祥《正气歌》</p><p class="ql-block">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p><p class="ql-block">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p><p class="ql-block">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p><p class="ql-block">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p><p class="ql-block">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p><p class="ql-block">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p><p class="ql-block">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p> <p class="ql-block">四贤坊,是明代时为纪念宋代四位任职赣州的名宦而建的牌坊。在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军门楼前所看到的"四贤坊",是2013年赣州市人民政府根据有关记载和现场勘察在原址上重建的。四贤坊的"四贤"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号清献,浙江衢州人,因做官清廉而闻名,史称"铁面御史"。北宋嘉柘六年,他担任虔州知州,达到"岁丰无盗、狱冷无冤"的境地。曾凿十八滩,建章贡台,创清溪书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湖南道县人,是宋代思想家、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嘉佑六年,他担任虔州通判。曾创办书院、开设讲堂,并在赣州写下《爱莲说》流芳后世。</p><p class="ql-block"> 刘彝(1017-1086),字执中,福建长乐县人,北宋水利专家。在熙宁年间,他担任虔州知州,根据城区地形地貌和水涝灾情,疏理街巷和福寿沟,并建"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启闭之,水患顿息"。</p><p class="ql-block">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江西吉安县人,南宋状元、文学家,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咸淳十年(1274),他任赣州知州。第二年响应皇帝勤王文告,聚兵积粮,率领赣州义士起兵抗元。~章贡景区讲解文</p> <p class="ql-block">赣州赵拤等“四贤”文化丰碑:</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层面</p><p class="ql-block">- 赵抃:他在赣州时疏浚赣江航道,展现出非凡的治理能力。这种行为背后体现的是为百姓谋福祉、不畏艰难改善民生的精神,是城市治理智慧的一部分。同时,支持创办濂溪书院,为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助力,开启了赣州文化繁荣的先声,其思想和作为成为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源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湖南道县人,是宋代思想家、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嘉佑六年,他担任虔州通判。曾创办书院、开设讲堂,并在赣州写下《爱莲说》流芳后世。</p><p class="ql-block">- 刘彝:其在水利等方面有着突出成就,例如在赣州规划并修建了福寿沟这一先进的城市排水系统。这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为民着想的情怀,是城市建设中实用智慧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典范,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生活质量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成为城市坚韧品质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文天祥: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为赣州这座城市增添了极为浓重的一笔。在赣州组织义军抗击元军等事迹,展现出的忠诚、勇敢和对国家民族的担当,成为赣州城市精神中捍卫正义、不屈不挠的鲜明旗帜。</p><p class="ql-block"> 对城市形象和灵魂的塑造</p><p class="ql-block">- “四贤”的事迹和精神相互交织,构成了赣州独特的文化底蕴。他们代表着赣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维度,从治理术思想到民族大义,这些元素共同塑造了赣州作为一座有风骨的城市形象。无论是面对生活的艰辛(如改善交通和水利设施),还是民族存亡的抉择(如文天祥抗元),赣州都有相应的精神指引和文化传承,这种传承体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风俗传统以及市民的精神气质中,成为赣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灵魂所在,也是宋城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导游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军门楼,是在原宋代"皇城城墙"旧址上于2013年修复的城楼,由"古城墙"和"军门楼"两部分组成,通高16米,城高7米。"古城墙"始建于五代,宋代改为砖城,属赣州古城的内城。原残存长50米,高约4米,墙砖上印有南宋"嘉定十年军门楼砖官"等铭文,民国年间因拓宽马路,皇城大部分已被拆毁。"军门楼"始建于南宋,明代时先后改为"宣明楼"和"宣化楼"。左侧城台上建有"一览亭"。原为古代赣州府衙的城门楼,是旧府衙的标志性建筑,后毁于民国初年。军门楼及其城墙,是一处保存基本完整的唐末以来的州府内城城楼,是研究地方城防史、特别是内城史和建筑形式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它见证了赣州古城历史演变和古代府衙的历史,是研究赣州宋城文化和赣州府衙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2000年6月15日,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章贡景区讲解文</p> <p class="ql-block">白马庙</p><p class="ql-block">白马庙以戏台为中心,融合文化、传统、创意、怀旧等诸元素,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传统街巷及清代民居格局的一大批建筑。巷内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客家瓷画传习所等各式内容的商铺、客栈、会馆、文化馆所分布其中,成为颇具赣州地方特色的一片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李政道博士</p><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少年李政道避难赣州,并就学于郁孤台下的赣州联中。并居住于东溪寺与百家岭内。博士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物理学家。1941年12月,15岁的少年李政道随浙江嘉兴秀州中学躲避战乱迁至赣州。</p><p class="ql-block">据李政道自己回忆,他对物理学的兴趣,以及对自己在物理学上具有的能力之认识,就开始于赣州。</p> <p class="ql-block">孔宗翰</p><p class="ql-block">字周翰,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四十六代孙,登进士,累官至刑部侍郎、宝文阁侍制。北宋嘉裕年间(1056--1063年)任虔州知州时,始用砖石包砌赣州城墙,并筑观景楼台于章贡两江合流处,即今日之八境台。孔离任后,将其所绘虔州"八境图"请苏轼即图题诗,即《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p> <p class="ql-block">八境台简介</p><p class="ql-block">位于赣州老城区东北隅的宋代古城墙上,始建于北宋嘉年间,1987年重建。发源于南岭山脉的章江与发源于武夷山脉的贡江,在台下汇合为赣江。登临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遗,犹如身临其境,故名八境台。</p> <p class="ql-block">八境台视频</p> <p class="ql-block">八境台~赵朴初书</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应孔宗翰所请而作的《苏轼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p><p class="ql-block">《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是宋代苏轼的作品。以下是原文:</p><p class="ql-block">序:</p><p class="ql-block">《南康八境图》者,太守孔君之所作也,君既作石城,即其城上楼观台榭之所见而作是图也。东望七闽,南望五岭,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云烟出没,草木蕃丽,邑屋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观此图也,可以茫然而思,粲然而笑,愀然而叹矣。苏子曰:此南康之一境也,何从而八乎?所自观之者异也。且子不见夫日乎,其旦如盘,其中如珠,其夕如破璧,此岂三日也哉。苟知夫境之为八也,则凡寒暑、朝夕、雨旸、晦冥之异,坐作、行立、哀乐、喜怒之变,接于吾目而感于吾心者,有不可胜数者矣,岂特八乎。如知夫八之出乎一也,则夫四海之外,诙诡谲怪,《禹贡》之所书,邹衍之所谈,相如之所赋,虽至千万未有不一者也。后之君子,必将有感于斯焉。乃作诗八章,题之图上。</p><p class="ql-block">八首诗:</p><p class="ql-block">1. 《石城》</p><p class="ql-block">坐看奔湍绕石楼,使君高会百无忧。</p><p class="ql-block">三犀窃鄙秦太守,八咏聊同沈隐侯。</p><p class="ql-block">2. 《章贡台》</p><p class="ql-block">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p><p class="ql-block">倦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p><p class="ql-block">3. 《白鹊楼》</p><p class="ql-block">白鹊楼前翠作堆,萦云岭路若为开。</p><p class="ql-block">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p><p class="ql-block">4. 《皂盖楼》</p><p class="ql-block">朱楼深处日微明,皂盖归时酒半醒。</p><p class="ql-block">薄雾渔樵人去尽,碧溪青嶂绕螺亭。</p><p class="ql-block">5. 《马祖岩》</p><p class="ql-block">使君那暇日参禅,一望丛林一怅然。</p><p class="ql-block">成佛莫教灵运后,著鞭从使祖生先。</p><p class="ql-block">6. 《尘外亭》</p><p class="ql-block">却从尘外望尘中,无限楼台烟雨蒙。</p><p class="ql-block">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孤塔认西东。</p><p class="ql-block">7. 《郁孤台》</p><p class="ql-block">云烟缥缈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p><p class="ql-block">想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p><p class="ql-block">8. 《峰山》</p><p class="ql-block">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得知。</p><p class="ql-block">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p> <p class="ql-block">董必武在八境台的题诗:</p><p class="ql-block">直下桐木岭,驱车入赣州。</p><p class="ql-block">双流章贡合,八境石花收。</p><p class="ql-block">矿有钨砂著,材多樟树虬。</p><p class="ql-block">今年又丰收,欢乐遍山陬。</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董必武1960年11月由井冈山赴赣州所作。</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在赣州八境台题的诗为:</p><p class="ql-block">《登赣州城内八境台》</p><p class="ql-block">三江日夜流,八境岁华遒。</p><p class="ql-block">广厦云间列,长桥水上浮。</p><p class="ql-block">钨林冠赣省,钨产甲神州。</p><p class="ql-block">一步竿头进,力争最上游。</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描绘了赣州的自然景观、城市建设以及丰富的钨矿资源等,展现了赣州的独特风貌和蓬勃发展的态势,也表达了对赣州不断进步、勇争上游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章江</p> <p class="ql-block">贡江</p> <p class="ql-block">西边的章江与东边的贡江在赣州八境台处汇成赣江。</p> <p class="ql-block">咸丰年间建的古炮台</p> <p class="ql-block">  民国以前赣州镇南门三重城门:镇南门有头城门、二城门、三城门,这三重门不在一条直线上,分别为正南、偏西、靠东方向,连缀起来形如月牙。这种特殊的布局在当时的城门建筑中较为罕见,既体现了建筑设计的独特性,也增加了城门的防御功能。过二城门时前后要经过两道瓮城。瓮城的作用是在敌人攻破第一道城门后,可将其引入瓮城,然后利用瓮城四周的城墙进行攻击,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大大增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p><p class="ql-block">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镇南门在1958年左右进入拆除高峰期。后来,该区域经过不断的城市改造和建设,镇南门彻底消失。如今的赣州南门口位于老城区中心,是赣州主干道红旗大道与商业街文清路的交叉口转盘处。</p> <p class="ql-block">民国前的镇南门照片,反映出人们的瓮城出入情景,可见城门外摊贩和城外民居。</p> <p class="ql-block">民国前的南门外护城河旧照。</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镇守镇南门瓮城上的中国守军和防御工事,城墙內墙上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之准备杀敌"标语。</p> <p class="ql-block">镇南门遗址</p><p class="ql-block">赣州镇南门遗址位于现在的赣州市老城区中心,大致在红旗大道与商业街文清路的交叉口转盘处。</p> <p class="ql-block">百胜门</p> <p class="ql-block">西津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