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解放路市河景观

西马桥

<p class="ql-block">浙江省平湖市解放路位于当湖老城区中部,是横贯市区东西的城市主要道路,由原老城区大街、市河(汉塘)、小街拓宽改造,1996年10月开工建设,1999年12月竣工。改造后的解放路东起东湖,西至环城西路,全长1708米,道路规划红线40米,分南北两侧,中间以市河(汉塘)相隔,自东向西建有东湖风帆(小广场)、鲁公古亭、双龙石桥、 宝兴 双塔、汉水芳韵(桥)、自流古井、商场石坊、瓜乡童趣、古桥老宅、梯云廊桥、水城怀古、桃花知春等亲水景观,保持了完整和谐的江南水乡、亲水城市地方特色,注重保留和挖掘历史文化遗存,"街景建筑美、园林绿化美、人文景观美",成为集商业、休闲、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园林商贸文化街。</p>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平湖县志》县治城内全图 <b>清光绪年间《平湖县志》古城图</b><div>自东向西汉塘上的桥梁有孟家桥、汉水桥、凝瑞桥、三登桥、方桥、梯云桥和迎恩桥(当湖第一桥)。</div>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城市扩建,解放路市河上的桥梁基本拆除,道路拓宽便于汽车通行,而后建成的桥也成了市河上的景观桥,没有了往日石桥上人来人往和河道上航行船只的繁华景象,但解放路市河依然留下了岁月的沧桑和记忆。</p> 跟着我们的脚步,从环城东路解放路东端路口步入,放眼望去市河(汉塘)两侧石栏相扶,绿树映掩,桥亭廊榭接连不断。 <b>“解放路市河景观带”</b>为平湖市人民政府于2014年9月建造的一个占地3.83万平方米、体现亲水特色的带状公园。 <b>鲁公亭</b>:位于解放东路市河南岸原桑园弄口,1999年为纪念平湖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清官鲁宗道新建的宋式风格四角方亭,南檐正中悬挂著名书法家俞建华先生题写“鲁公亭”匾额,朝南亭柱对联:“政崇清廉为湖山增色,泽被乡里当今古同歌。”<div>鲁宗道,曾任海盐县令三年(平湖时属海盐),后官至参知政事,政绩卓著,晚年慕当湖风景秀丽,定居当湖镇,死后葬于当湖西侧,墓道两旁植树,后子孙繁衍,聚居于此,又有他姓迁来,逐渐形成桑园弄。解放后,桑园弄口建平湖木器厂,鲁公古墓被围在厂区内。文革期间,所有古墓遗迹荡然无存。<div><br></div><div><br></div></div> <b>《鲁公亭记》</b>碑文由西泠印社社员、平湖籍书法家潘德熙(1926-2013)撰并书:鲁公讳宗道(966年-1029年)字贯之,宋亳州谯(今安徽豪州市)人,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咸平六年至景德三年(1003年-1006年)任海盐县令,政绩卓著,天禧元年(1017年)擢为右正言。因敢于直谏,真宗誉之为“鲁直”,并亲书于殿壁以彰之。后累官至参知政事,时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公屡于帝前折之。以是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以其姓氏为“鱼”头,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公晚年定居当湖筑四皋园其东西两园之址后为东林寺与西林寺。天圣七年二月公卒,赠兵部尚书,谥肃简。初,太常议谥为“刚简”后改“刚”为“肃”议者以为“肃”不若“刚”之为得实,以公刚正疾恶一身正气,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也。其墓葬于当湖之滨,前人以“鲁公古墓”为“当湖十景”之一。今其墓不可见,因于1999年9按宋式建兹鲁公亭,以彰古贤,并志景仰。2001年9月 <b>双龙桥</b> <b>城隍庙:</b>位于解放东路北侧,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即平湖建县之初,先后经过5次大修,历经数百年岁月和战火洗礼,文革后仅存正殿,坐北朝南,面阔3间,是平湖地域内现存年代最早、价值最高的一座砖木结构传统古建筑。2014年对正殿进行维修,又在原址复建厢房、山门等,1985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光绪版《平湖县志》记载:“城隍庙,在县治东一百五十步,宣德五年(1430),知县王简建。成化十六年(1480),知县李智以所起藏钱买地,广三丈许,直南为神路,重建堂庑,门额。嘉靖间,知县顾廷对建轩棚三楹,以便谒拜。万历二十一年(1593),知县黄焰重修。岁春秋仲吉日合祭于山川坛,清明中元十月朔日,主祭于邑厉坛,知县初任,考绩及水旱祈祷皆特设祭。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知县王恒重修。光绪二年(1876),里人重修。”<div><br></div> <b>宝兴双塔:</b>宝兴双塔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标志物,更是平湖历史的见证。据记载,唐会昌二年(842年)德藏寺(又称宝兴寺,俗称北寺)落成,后唐清泰年间(934一936年)寺前建双塔,故又称北寺双塔,此时德藏寺达到鼎盛时期,规模宏大,殿堂禅房库房达数千间,周围的集镇亦开始具备雏形,形成后来的平湖县城。文革期间北寺双塔被拆毁。1998年旧城改造时按原型比例缩小雕刻成石塔模型,移址于市河汉塘之滨,以存史迹。 <b>建国路桥</b> <p class="ql-block"><b>建国路</b></p> <b>汉水桥:</b>元至正年间建,明、清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为钢筋水泥桥,旧城改造时又重建。 <b>七口井亭</b> <b>“七星泉”碑记</b>:建于民国十七年至十八年,俗称七眼井,为平湖城区最早深逾百米之地下自流井。据《浙江省地质研究报告》:“此井为省内县级开发利用地下第三层孔隙承压水之最。”七眼,取北斗七星之意,据《春秋·运斗枢》记载:“七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古人谓七星能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有左右乾坤、镇魔辟邪之用。此井由六个单位井圈汇成七眼六孔,匠心独运,机杼巧妙,中间一大眼,周环六小孔,含“众星拱月”之意。 <p class="ql-block"><b>三登桥</b>:位于当湖街道解放中路,南北横跨市河,南通大弄,北连香弄,原为单孔石拱桥,原香弄南口斜对面,始建于南宋,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修,改为石梁桥。1998年解放路改造时,重建三登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桥。</p><p class="ql-block">明天启年间《平湖县志》卷二记载:“三登桥,在县西一百步,鲁詧、鲁詹、鲁訔先后登进士,故名。”鲁宗道的孙子鲁寿宁(1053-1139),字景修,生六子一女,其中长子鲁詹(1082-1133),字巨山,北宋崇宁五年(1106)进士;五子鲁詧 (1096-1171),字如晦,南宋绍兴五年(1135)进士;六子鲁訔(1099-1175),字季钦,号冷斋,与哥鲁詧同年举进士。鲁氏一门出了三位进士,为了纪念家族的荣耀,传扬美名,便在家乡平湖建造了“三登桥”,寓“三子登科”之意。据明弘治五年《嘉兴府志平湖卷》载:“三登桥在县西一百步,南北跨河,宋鲁氏三兄弟詹、詧、訔先后登进士故名。”</p> <b>关帝庙商城</b>:位于解放中路,在关帝庙原址上建设的关帝庙商城是解放路的重要建筑群,占地面积44亩,商场店面3.6万平方米,以"灰瓦、白墙、红柱"为主色调,采用飞檐、歇山、坡屋面、马头墙、吊脚楼、花格窗等多种传统建筑形式,构成一组休闲购物、园林商业建筑群。<br><br> <b>取义亭</b> <b>义苑桥</b> <b>招贤亭</b> <b>“瓜乡童趣</b>”<b>雕塑:</b>位于解放路和新华路交叉口东侧 <b>新华路解放路口</b> <b>梯云桥:</b>原单孔石拱桥,元建,清乾隆年间重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筑平,解放路改造时新建为廊桥。 <b>万安桥</b> <b>怡乐亭</b> <b>当湖第一桥</b>,位于解放路西端,原名迎恩桥,俗称三环洞桥,南北跨于市河(汉塘)上,县城内唯一的三孔石拱桥。明天启《 平湖县志》(1627年)载有“迎恩桥”,光绪版《平湖县志》记载:“迎恩桥,启麟桥东,俗称三环洞桥,咸丰己未(1859)重建,改名当湖第一桥。”1999年解放路改造又重新修葺。全长26.3米,面宽2.35米,中孔矢跨8.6米、拱矢高5.2米,边孔矢跨4.7米、拱矢高2.75米,券面石上端刻“当湖第一桥”、“里人重建”铭文,桥身两侧各伸出一对含珠龙首和雕花楹联遮雨石。南北阶石各为19级,栏板齐全,均为素面,高50厘米,厚20厘米,无望柱间隔,拱券为分节并列砌置。桥柱有四楹联,东联“影接梯云万里程开腾骥足,湖来柘水一声胪唱冠鳌举”,西联“雄踞西关一水荣洄锺淑美,恩迎北阙群英次第践清华”。1984年1月被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div><br></div> <b>当湖老宅:</b>位于解放西路108号当湖第一桥西侧,为原老鼎丰酱园总经理张庆和故居,属民国建筑,平湖市文物保护点,座南朝北,砖木结构,前后一进,北有天井,占地约150平米,天井东侧是厢房,四周以风火墙相围,南有临河埠头,正厅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北侧带外廊,西次间后有转角楼梯与二层相连。房屋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的布局特征。老宅二楼开辟为钱南扬纪念馆,展示钱先生有关生平资料,一楼为“汉上”周末戏苑 <b>毓秀亭:</b>以混凝土为主体构造的仿古亭,单檐四角,歇山顶,亭子外侧辟观景通廊,朝东楣檐悬西泠印社社员、著名书法家骆恒光题写“毓秀亭”匾额,门柱上挂有四副由多名平湖当代书法家书写的板联,联曰:“狼烟落水千旌血,鸟语回城满园春”;“古城雨过飞彩影,碧宇云溜洗空明”;“东西左右四面架桥通民意,上下纵横三军联手保国防”;“放眼平原江渚上,置身雉堞柳烟中”。 <b>毓秀门故址碑记</b>:明代为御倭患,乃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一五五三年)兴筑平湖县城。三十五年复筑东、北二瓮城。四十五年增筑城垛,高五尺,置窝铺一百十二座,城周九里,高8.33米,宽6.67米。沿城设有陆门五:东启元、西毓秀、南豫泰、北丰亨、西南为小南门。周环城河,设水门五:西南北各一,东临巨浸,于市河出口处、汤家浜各一。民国后又新辟陆门近圣门(新东门)、救国门(新北门),水门又增设桃李门(水洞埭)。诸门戍守保安,障蔽内外,疏流泄洪,功不可没。解放后,因城区扩展遂被逐段拆除。1998年在毓秀门旧址重建水城门,以供邑人抒发思古之情愫,勒石为志。辛巳三月陈宰撰文。 <b>德聚桥</b> <b>孟家桥</b> <b>映水亭</b> <b>西门大桥</b> <p class="ql-block">环城西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