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说书画家润格</p><p class="ql-block"> 蓝银坤</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到清代已基本成熟,表现为字画的一级市场十分活跃。许多书画家把艺术与谋生紧密联系起来,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画家群甚至把自己的生计完全寄托在出卖字画上。所以书画家出润格由来已久,润格,往往是颇具文采之名手打造,是书画家一生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p><p class="ql-block"> 最有名的润格应该是郑板桥的润格,全文如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也。板桥郑燮。”</p><p class="ql-block"> 可以想象,当年郑板桥润格的公布,在扬州引起了多大的轰动。鄙夷者有之,赞许者有之,诋毁者有之,但更多的人却在微微一笑中接受了书画市场的这一悄悄革命。郑板桥雅极而俗,出此笔榜,将长期笼罩在艺术市场上的酸溜溜的腐臭气息扫荡一空。其实,追根溯源,真正张榜公布润格的第一人并非郑燮,而应是明朝遗老戴易。此公为了筹款葬友,“榜于门,书一幅止受银一钱,人乐购之。”用此办法,戴易最终筹集了银子,相地葬友。只是戴易卖字不在闹市,所以才让郑板桥独领风骚于其后。</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书画家大致都有润格,其中不乏有有趣之作。我就喜欢黄永玉先生的润格:“……老子之画作、书法,原就不佳,无根基,无师承,无章法,三无之下毫无看头,而诸渊雅君子要买、要收藏,老子大为得意。大翘尾巴之余,不免想到诸君子甚为不值之处,为防诸君子日后后悔,醒觉上当受骗,后果当不由老子负责也。为了搞活经济,使全国人民都笑起来,兹将本年润格规矩开例如下:一、画作每尺三万,议价者加倍。二、书法每尺一万,小楷另议。三、送食物、画材纸张、古董、旅游纪念品,冀图混账求画者,拒收礼物,白眼相对,反复纠缠者,以舍下三级恶狗欢送出门。四、命题作画,请预付画款半数作为订金。五、若系生人冒充老朋友者,酌收谈话费,本宅一级恶狗欢送出门。”永玉先生诙谐霸悍之气由此可见,相信一般人物是不敢贸然充脸熟而与先生套近乎的。</p><p class="ql-block"> 当然,书画家各有所长,所出润格大多会根据自身情况,列出不应之项目。马一浮先生常以书法来维持生活,但润格中写明:“祠墓碑志、寿序寿联、市招、征寿启、讣告、题签、'时贤'作品,一概不应。”</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先生一生卖画养家,定居北京后,在他画室里,长期挂着1920年写的一张告白:“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同年还有一张告白:“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齐白石卖画卖印,从不讲情面,除极个别亲友外,不论是谁,都要照价付酬,不能赊,不能减。他托人办事,或受人以惠,大多以送画为报,他把这视为人情与物值的交换,如果他感觉不合算,下次就不进行这类交换了。坊间有传说一次某订画者少付润金,白石先生俏皮的将一只虾的半个身子留在纸外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一片混乱,粮煤奇缺,物价飞涨,齐白石在北平甚至无法维持生活,李宗仁主动指定专人定期送去大米、面粉、煤炭等,齐白石对这位素昧平生的长官“礼贤下士”非常感激,特检出一幅寿桃题上款赠给李宗仁伉俪为报。北京保利2013秋拍近现代书画夜场中,白石先生的这幅送给“德邻先生”李宗仁的《花实各三千年》成交价达到了3450万元,创造了齐白石寿桃题材单件作品最高记录。在20世纪画家中,齐白石是成功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两条最重要,一是他没有膨胀的物质欲望,生活节俭,自足于温饱小康,有充分的精力与闲暇进行艺术探索;二是他始终保持着人格与创作的自由,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市场,而不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p><p class="ql-block"> 我在兰石斋创办之初,也仿先贤张出一纸润格:“书画者,雅事也,可索可赠,原本无可厚非。然以此为业谋生,为国纳税又付房租,酌收润金,谅诸君子亦会颌首许之………”二十多年走过来,窃以白石先生为榜样,保持本色,内心平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