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去淮河,满眼是一幅丰收的画卷。大豆、玉米、高粱或在田野或在谷场,金灿灿总是喜人。白菜、萝卜、大蒜葱绿着迎着日头泛起光亮,绿意浓浓的总是惹人。</p><p class="ql-block"> 秋色是养眼的。我沿着淮河的堤岸驱车漫行。高耸的白杨,飘舞的落叶,银灰色的地面铺陈,足以让你惊讶于十里淮堤的素雅与壮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是漫行,便是没有目的性。</p><p class="ql-block"> 我顺道河边,千里淮河的雄宏在这一段取直的河道格外有气势。每一股随风而起的浪头都是脊梁般雄浑有力。顺风而行的百米拖船浩浩荡荡,呈现出一幅壮行淮河通江达海的英雄气概。汽笛鸣响处,空旷了淮水的上空,蔚蓝色的天际笼盖了淮河两岸的丰沃平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在村边的一户农家的房前停留,屋前的水泥地坪上晒满了豆类作物:黄豆、红豆、绿豆、豇豆……我想就地买一些豆子带回去。一位戴着头巾的农妇望着站在她面前的我们,木讷且友善地说:自己装一点吧,不要钱。我们对视一下,向着七旬农妇赔着笑友善地离开了。农家的朴实是不以地头为买卖的。她卖不得,我们便也买不得。但,之于我,恰是这出不了田间地头的木讷却着实感动了我:总有一份朴实是源自内心的且不染尘世凡俗。</p> <p class="ql-block"> 日近中午,我们到了淮上古道。这是一处网红打卡地。1956年,为治理水患,淮河儿女齐上阵,人拉肩扛,取直筑坝,硬是将水患转危为安。为了这份纪念,老百姓便在河的南岸栽种了103棵公孙树。意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p><p class="ql-block"> 可不是吗。公孙树又名白果树,银杏树。其果肉可食也可入药;其叶可茶饮更可观赏。所谓打卡地,正是冲着这份观赏,冲着这份金黄,冲着这份沿淮风光,当然也是冲着这个义集和大柳巷。</p><p class="ql-block"> 我每年都会安排两次到义集到大柳巷。一是春天,看义集银杏发芽时鸭爪叶的萌发,看大柳巷广袤平原一望无垠的麦苗青绿与油菜金黄;二是深秋,看义集银杏叶的金黄,看大柳巷鱼米之乡的颗粒归仓。这期间,一定要花时间品尝品尝淮上渔家的风味小餐。</p> <p class="ql-block"> 淮上渔家,在古道的东头。这条古道占尽了风头,一头挑着美食一头挑着美色。渔家,是一个四合小院,正处于古道与马路的转角。向马路与古道各开了一个门。古道的门关闭着,马路的门洞开着。“淮上渔家”四个字题写的风骨遒劲。我想,面向淮水的日日吹拂,任何多余的笔墨都无法在这样的门头站立,只有遒劲风骨才能独立寒秋。 </p><p class="ql-block"> 店老板看上去应是一对夫妻。我们进店点菜,他们都是在用眼神彼此对话,麻利且周到。我们坐在一个单间,女主人给我们沏茶递水,只是一刻钟的光景,四菜一汤全上了桌:清炒河虾、鱼头豆腐、红烧戈鱼、青椒千张、蛋饺青菜汤。菜品很普通,不普通的是菜的味道和大厨简单的话语。</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200元是需要的。大厨说:给150吧。我说:150就行了吗。大厨说:行了。我们的对话极为节俭经济仿佛这顿菜价。大厨高高大大胖胖乎乎,一幅油水十足却又憨实的表情,完全是一个挣钱让人放心的主儿。我相信,淮水淘大的儿女一定都兼蓄了朴实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我们品赞着河鲜,夸讲着渔家,走向了午饭后的古道美色。其实,景色之美全在心境。好人好味才出好景啊。况且,古道之古已古于我,我岂能不膜拜有佳呢。</p><p class="ql-block"> 在那艰难困苦的年代,“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是何等的盖世气魄和远见。在风餐露宿中铸就的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精神闪耀着何等的时代光辉。种下一片林、栽下百棵树、留待后来人,这又是治淮人何等的爱我家园的桑梓情怀。如果我们今天需要讲述家乡的建设史发展史,如果我们今天需要传承淮河文化,如果我们今天需要开辟研学基地……那么,在淮河、在柳巷、在义集,在这103棵银杏树下,在这淮上渔家朴素接人待物的言辞间……已经汇聚成了一道道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p><p class="ql-block"> 更让我心满意足的风景是,在一棵我喜爱的长满铜钱叶的古银杏树上,我看到了系满枝丫的红丝带。带子上写满了祝福语:求子的、求学的、求财的;祝福平安的、祝福友谊的、祝福和睦的;感恩的、谢师的、请求原谅的;还有格局更大的祈求和平、祝愿祖国的……原来,前人栽的已不只是树了,后人乘的也不只是凉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如在淮上渔家酒足饭饱一样,听着《秋来秋去》的小提琴曲乘兴归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