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山野菊蜂飞舞

老人鱼

立冬之日游茅石 <p class="ql-block">追寻渐远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长,宛如一条曲折蜿蜒的河流,携带着往追昔的沉淀与辉煌,悠然流向那未知的遥远天际。回望过去,青春年少时的豪情壮志与辛勤汗水,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镶嵌在记忆的苍穹之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一次去桐梓茅坝,那还是我读初一的时候。1966年暑假,年仅14岁的我,踏上了这片荒凉的土地。那时,同学们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去供销社挑盐巴,送往偏远的茅坝,然后再将当地的土特产运回城里。受同学之邀,我也踏上了这段旅程,试着去了一次。由于身体瘦弱,我只装了30斤的盐巴上路。起初,尚觉轻松,但行至马老崖时,体力便渐渐不支。马老崖之上,就是以产煤著称的地名叫作顶山城的地方。那时,鸡公车(一种木制独轮车,因其形似鸡且行进时发出叽咕声而得名)是主要的运输工具,它轻便灵活,无论是崎岖小路还是康庄大道,皆能畅通无阻,是人力担挑与畜力驮载的绝佳替代品,既经济又实用。然而,随着村村通公路的实现,这一乡村运输的功臣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农村运输的陈列品,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乡村的巨大进步。</p> <p class="ql-block">  从马老崖山脚至山顶,鸡公车的车轮在山路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那独特的声响在山间回荡。我肩挑盐巴,奋力攀登,无数次停歇,才终于抵达山顶。至于如何穿越山间小径,如何在重压之下挥汗如雨,如何攀越那背弓石的山谷,最终抵达茅坝,这些细节已模糊不清,但那次经历却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的同学们继续在这条崎岖的小道上奔波往返,而我却没有再去了。</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我仍感慨万分。那次艰辛的劳作,无疑是一次勇气与梦想的征途——翻越马老崖,抵达顶山城,远望丰岩村,越背弓石抵达茅坝。每一步都是意志的拼搏,都是一种艰苦的磨练。那时的我们,年少气盛,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憧憬,尝试着用双脚去丈量那辽阔的山川。在去茅坝的山间小路上往返,既是挑战自我的极限,也是磨砺意志的熔炉。</p> <p class="ql-block">  担挑盐巴,汗水挥洒,这不仅仅是少年时期的一次记忆,更是我们追求坚韧的见证。茅坝的盐,虽然沉重,但它在那个年代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它不仅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更承载着无数人的辛勤与汗水。</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们,虽然年少,但已经深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肩上的重担让我们学会了坚持,脚下的路途让我们懂得了毅力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如今,当我再次回想起那段担盐的岁月,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那次经历虽然艰苦,但却铸就了我们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加懂得感恩和回报。</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踏上前往茅坝的路,已是参加工作之后。1985年,我调工农小学任校长,负责片区的教学管理工作。在工农小学的两年里,我经常走访下属学校,这既是工作职责所在,也是城关教办视导员罗景文校长的委托。罗校长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对我关怀备至,在她手下工作倍感愉悦。她年事已高,事务繁忙,我代她走访各校,起到了视导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也曾去过丰岩小学。去丰岩的路可直通茅坝。沿途经过师范学校的小路,到达先锋小学,那里流水潺潺,稻谷飘香。翻越马老崖,抵达沙坝小学,那里山乡风光旖旎,春意盎然。再翻越马老崖,抵达顶山城。从山顶一路直下至山脚,不远处就是丰岩小学,那里宛如世外桃源,美不胜收。我还去了丰岩学校一个偏远的教学点,那里深谷幽静,亟待开发。奔走于各校之间,我尽心尽力。每到一处,都受到老师们的热烈欢迎。他们感慨地说,这么多年来,从未有片区校长走访过村级学校,哪怕只是偶尔来看一下,也是对他们的莫大关心。山高路远,许多人难以做到这一点的。我却认为,不辞辛劳地工作是我们这代人的本分,也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却已不再是当年那个青涩的少年。公交车穿梭在城市的脉络中,盘旋道引领着我们向更高的山峰进发。攀山岭,轻风送爽,仿佛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温柔抚慰。当我们再次踏上这片乡村土地,却发现一切都已悄然改变。茅石镇如今已发展成为旅游资源丰富的避暑胜地,高原自然风光与生态植被保存完好的喀斯特地貌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小桥流水、古树木屋,静谧安宁,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这次去茅石(现称茅石),是一次心灵的回归之旅,应老同学文德贵的热情邀请,去他的养蜂地看看。同行的还有另外两位同学。文德贵的人生轨迹丰富多彩,从军营的铁血男儿到商海的弄潮儿,最终归于田园,成为一名养蜂人。我曾在诗中描写过他:“你是辛勤劳作的养蜂人,你的风景总是花红正艳。阳光点燃最初一朵花瓣,你就如约准时跋涉攀登。染一襟花香拥一片花鲜,你奔波劳作在蜂舞花间。”</p> <p class="ql-block">  在他自己的散文《乐在蜂舞花丛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那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宁静与满足。林间画眉的清脆歌声,不仅为宁静的生活增添了欢歌,也让人联想到宋代诗人的绝美意境。他庆幸自己选择了这份与蜂共舞、与自然为伴的晚年生活,每日里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空气,品味着生活的甘甜,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满足。</p> <p class="ql-block">  养蜂之地,确是一处人间仙境,环境优雅得令人心旷神怡。野菊花在小溪边竞相绽放,金黄色的花朵如同繁星点点,铺满了整个溪岸,为这静谧的自然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山上秋色正浓,层林尽染,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绚烂的色彩描绘出的一幅壮丽画卷。枫叶如火,梧桐叶金黄,各种树木的叶子在秋风中翻飞,交织成一片斑斓的海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让整个养蜂地显得更加神秘而迷人。</p> <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环境中养蜂,无疑是一种享受。蜜蜂在花间穿梭,忙碌地采集着花蜜,为养蜂人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而养蜂人则在这片自然的怀抱中,享受着宁静与和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着生命的律动和岁月的静好。</p><p class="ql-block"> 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奇妙。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让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养蜂地的秋色,不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一首动人的诗篇,诉说着生命的美好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浮躁。层林尽染、野菊花香、蜜蜂采蕊,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好的画面。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学会了感恩每一个平凡而又不凡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回望过去,都能从往昔中汲取力量;每一次前行,都能让今朝更加精彩。茅石之行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人生的感悟。让我们珍惜这段美好的时光,继续前行,在人生的画卷上留下更多精彩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冬日游茅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往昔时光似箭飞,爬马老崖壮志随,</p><p class="ql-block">顶山城头望天涯,远望丰岩梦如归。</p><p class="ql-block">背弓石路洒汗水,茅坝担盐炼少年,</p><p class="ql-block">青春如火照心田,壮志凌云不曾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日风轻车儿疾,盘旋道上思绪迷,</p><p class="ql-block">攀山越岭景如诗,茅石老来游意痴。</p><p class="ql-block">层林尽染金秋色,野菊飘香满径时,</p><p class="ql-block">蜜蜂采蕊忙不停,岁月静好乐无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