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寻古之潜口民宅(明园)

明荣

<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中的明园,位于清园的北面,中间隔有一个名为水香园的小湖。</p> <p class="ql-block">明园虽然也在公路边上,但由于它的大门朝向清园,初此前往游览还真的有点不大好找!</p> <p class="ql-block">明园中展示有小桥、凉亭、牌坊、祠堂及民宅等12个游览点。</p> <p class="ql-block">这座不起眼的小桥,名为“荫秀桥”,是明嘉靖年间,由当地尼姑出资建造的一座单孔拱桥,单侧五个踏步,中间桥面不过三两步,桥身由紫红砾岩石砌筑,桥下是一条纤细的小溪,潺潺溪水绕山而去。传说,桥的一端是尼姑庵,另一端则连接着村庄,‌荫秀桥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桥名“荫秀”二字一半为阳刻,一半为阴刻,这种设计仿佛使得桥成为了佛界与人间的分界线,<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此也被称为“阴阳桥”。</span></p><p class="ql-block">该桥两旁低低的圆弧形的桥栏是称为罗汉板,看来尼姑也有思凡之心。不过,“岁月悠悠,杨柳依依,师太不知何处去,罗汉依旧笑春风”。</p><p class="ql-block">单侧五个踏步,中间桥面不过三两步。桥身由紫红砾岩石砌筑,单孔,拱桥。</p> <p class="ql-block">这座牌坊名为“方氏宗祠坊”,顾名思义,它是徽州方姓氏族宗祠前的门坊,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500来年。</p> <p class="ql-block">牌坊全部用麻石建成,石雕工艺极其讲究,以镂空雕为主,上有各种瑞兽,</p> <p class="ql-block">以及36个灵芝如意。</p> <p class="ql-block">顺着石阶来到凉亭,它的名字叫“善化亭”,善化亭原来建在歙县许村杨充岭石道旁‌,亭名意在行善,做好事。</p> <p class="ql-block">‌亭上原有对联,上联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下联为“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上</span>联鼓励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适时停下来,享受生活的美好;下联则提醒人们面对急迫的事情,要学会放下,保持心态的平和。</p> <p class="ql-block">亭顶梁二横木上写有对联,这还是第一次看到对联在头顶上,但是上联已难辨识,经查阅是“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p> <p class="ql-block">但下联“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仍能辨出,这副对联意在劝人诚心行善方可积德,反映了古代徽州文化中对道德和修养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过了善化亭,来到“乐善堂”。</p><p class="ql-block">明朝洪熙年间,崔氏族人崔聚奉命平乱,英勇不屈,壮烈牺牲。后宣德皇帝赐建忠义祠,赐号“乐善”。崔氏族人于清朝咸丰十一年在固镇县北新集建立宗祠,后人就以“乐善堂”为堂号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原乐善堂为崔氏族人祭祀祖先的祠堂,以及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时使用,后来除了上述活动时使用外,慢慢地演变为村中老人的活动和议事场所。</p> <p class="ql-block">乐善堂是二进三间的建筑,大门两边有厢房各一间,厢房有两扇门,一扇朝大门,一扇朝天井,作为平时进出的通道,后进为统间,有24根梭形柱子,前后进之间有庑廊相连,堂内方砖铺地,前后进之间有左右各一个下沉凹形天井,二井相通,这也是我在潜口民宅所看到的,第一个下沉式的天“井”。</p> <p class="ql-block">曹门厅是一座祠堂,原为汪氏敦本堂的分祠,堂屋在文革中被毁,现存门厅九间(包括廊屋)及左右廊屋各三间,平面呈凹形,中间为天井水池,结构较为简单。</p> <p class="ql-block">由于曹门厅在建筑风格上,保留着宋、元营造古法的韵味,是目前国内稀有的明代民间建筑物,但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只觉得祠堂门面阔有二十余米,且入祠的步阶有三座倒是第一次看到。</p> <p class="ql-block">“司谏第”原坐落于潜口村,是明永乐初进士汪善的五位孙子为祭祖所建的家祠,它是明代遗构最早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用专业人士的话来说,“司谏第不仅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建筑风格,还严格遵守明代的营造定制”。</p><p class="ql-block">而我只感叹它的木构架用材很大,木作件雕刻精美,而祠堂里的天井成了水池,这也是少见。</p> <p class="ql-block">“司谏第”后进柱子上有对联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p><p class="ql-block">这是家训式的对联,它教育汪氏后人,祖宗即使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仍要虔诚;子孙即使愚笨,教育也是不容怠慢的。</p> <p class="ql-block">吳建华宅原坐落于潜口村,这是宅内门槛的照片,它在明清徽派建筑中较有代表性,宅内门槛分为二部份,下部为石材,上部为木质,它告诉我们徽州地区的气候较为潮湿。</p> <p class="ql-block">天井内靠墙角的地方,有一圆形构件伸向下方井内,似是落水管,它里面是什么样子呢?是什么材料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幢房子原是徽州坤乡(沙)村,</span>徽州富商方文泰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该宅是一座三间二进的楼房,进入大门后不是常见的天井,而是门厅,两旁厢房,后进中间为客厅,两侧为卧室,前后进之间是一个较为宽阔的天井,左右有庑廊,以此围成了一个口字形的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天井中间有一石板过道,联通前、后进房间。</p> <p class="ql-block">该宅面积虽然不大,但木作件上的木雕极为精致,每一个木作件都堪称文物。</p> <p class="ql-block">每一扇窗户下的窗栏板上,都有线条较为简约,但雕工极为圆润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大门用铁质门钉、铁条、方砖、木板联结而成,不仅美观,据说还能防止匪盗火攻。</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房主叫罗小明,</p> <p class="ql-block">这幢房子的特别之处有二,一是房屋的正中没有大门,大门开在东面,一进门面前就是一条狭长的天井,而本应开大门的南面,则在西侧庑廊处开有一扇小门,这种独一无二的布置也是第一次见到。</p> <p class="ql-block">二是楼上楼下不相对,底楼通面有五开间,而二楼、三楼则是三开间,楼上与底楼的柱子不对齐,底层五间,中间厅堂宽,两侧厢房窄,利用粗大的木樑采取“抬梁式”结构作为厅堂,目的是增大了底楼“会客”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苏雪痕宅,原坐落在歙县郑村,是一座一脊二堂,三间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p> <p class="ql-block">该宅有三个特点,一是二楼的净高度高于一楼,这一点可明显地从照片中看出来;</p> <p class="ql-block">二是一脊二堂,所谓二堂,即在一个屋脊下包含了前、后二个厅堂,三是后堂二边的厢房较之屋檐要退进去不少,而房子的前后又各有一个天井,这种布局在明宅中也仅见一例。</p> <p class="ql-block">这座房屋的主人叫胡永基,它是原浙江桐庐县知县。</p><p class="ql-block">这座房屋的屋面也与众不同,它除了在房子的正中开门外,还在右边开了一个小门,</p> <p class="ql-block">右边的小门,通过右边的庑廊直通后天井,方便住在后进屋里的人进出,另外,前天井左厢房有边门通往户外。</p> <p class="ql-block">这座房屋外观看上去不算大,而且也简朴,这可以从他的门楼上看出来,</p> <p class="ql-block">而入门后,只见前天井的三面楼行上都被工艺精湛、雕琢细腻的木雕构件所包围,也不知主人用的是什么木料,看上去不但乌黑,而且还泛着油光,明代中期到现在已有600年左右,可这些木雕竟没有一点损坏。</p> <p class="ql-block">窗栏板上部的木作件虽有位移,但精美的木雕仍然完好!</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一座以屋脊为界,脊前、脊后分成两进的房子,脊前有五开间,三开间为堂屋,使其变得较为宽畅,两厢房为卧室,其宽度也就刚可放下一张床<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脊后四间二门,形成两套房。</p> <p class="ql-block">此前心中存疑的圆形落水管,究竟用什么材料、形状如何?总算在这里看了个明白,</p> <p class="ql-block">原来是用大小头的方形砖一节一节地拼接起来的,之前看到过的圆形落水管,应是为了保险,在方砖外面又裹了一层泥灰,所以才成了半圆形。</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原坐落于歙县仑潭村,建于明代中期,一进三间的农民住宅,屋主人的名字叫方观田。</p> <p class="ql-block">这座房屋有三个与众不同之处,一是临天井有斗拱作托檐枋,使楼板伸出柱子约一尺,以扩大楼上的使用面积,</p> <p class="ql-block">二是屋柱与柱础石之间,加一木块,使之具有防潮、防腐(据说还能防震)功能,三是隔间为芦苇墙,反映了普通农户俭朴求实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该宅楼厅天井栏板,<span style="font-size:18px;">板与板之间</span>采用了宋、元护缝制装修方法,整个住宅<span style="font-size:18px;">结构紧凑,装饰简朴无华,是</span>明代普通农民住宅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的“明园”参观到这里也就结束了,比较明、清两园的古徽派建筑后,总体上感觉有以下几点不同,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明代的建筑比较俭约,比如屋脊比较简单、山墙有采用人字形的,门楣上方也少见飞檐翘角的门楼和门框上精致的砖雕,还有一脊二进(堂)的,这些都有助于节约造价;</span>二是明代住宅外墙高大方正,基本上没有后门,封闭性极好,利于防匪盗,这反映了明时社会治安较差;三是天井中的“井”,明、清二代明显不同,前者有井,后者无井。四是从潜口民宅中,可见徽州地区古时普通百姓的生活,也要好于其它地区。</p><p class="ql-block">参观完潜口民宅后,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问号,那就是大部份住宅都没有厨房,它们的厨房在那里?是不是在主屋之外另有小屋。</p><p class="ql-block">总之,明代和清代的徽州建筑各具特色,它们都是我们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参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