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和谐的山村/淳朴的家乡……</b></p> <p class="ql-block"> 什犋窑这个由山区半山区的几个自然村组成的村民委员会,随着时间的流转,如今已融合成为一个较为集中的村落。昔日各小自然村的居民迁居至此,渐渐很少提起自己原本的村名。当有人询问来自何方时,村民们大多会回答:“我是什犋窑村的。”因为<b>什犋窑</b>曾是行政村,现在则是村民委员会,用庄户人的话来说,就是“<b>大名</b>”。而今,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区域,年轻一代更是生于斯长于斯,自然而然地称自己为<b>什犋窑村</b>的人。这并无不妥,用现代的话说,这就是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并不是说原各自然村的人们把故乡忘掉,抛弃乡愁,这里所指得是大家要共同建没一个新的美丽的山村即<b>社会主义新农村!</b></p> <p class="ql-block"> 毋庸置疑,历史上这几个小自然村之间也曾有过一些小的摩擦,尤其是三犋窑和什犋窑两个自然村,因某些缘由甚至发生过一些不可避免的“争斗”。然而,那是在私有制的旧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与文明,这些过去的矛盾逐渐消弭。随之而来的是全村呈现出一片团结互助、邻里和谐、家庭和睦的美好景象。淳朴的乡风民俗、友好的人际交往,以及崇尚礼仪的传统美德,一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籍在外的工作人员回到村里,总喜欢围坐在一起,小烧酒一杯,精莜面一碗,油炸糕一盘……热情地谈论故乡的变化,回忆往昔的点点滴滴。场面温馨感人。那些离村在外工作的人,退休后大多愿意回到村里,修缮旧宅,栽花种草,甚至承包乡亲们的几亩土地,亲手种植无公害的粮食和蔬菜,体验着儿时的劳动场景,享受着退休后生活在乡下农村的宁静与美好。如果故乡是一个荒凉冷清、缺乏人情味儿,少见烟火气儿的地方,那他们绝不会选择“重返故里”、“颐养天年”。</p><p class="ql-block">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尽管许多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教导孩子们要学好文化、增长知识、懂得礼貌。因此,这个山村走出了一批批学业有成的青年人,他们中间有不少的人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前文说过,什犋窑村在外当老师的就有二三十人。据村籍退休老师<b>杨永在</b>“文友”(爱好文学和写作)介绍,仅他们杨氏家族几代人中就有11位当老师的人。在这样一个充满良好文化教育氛围的村庄,必然会涌现出一批仁人志士。虽然不能说这里人才济济,但走出的社会有用之才也为数不少,有在政府部门担任厅、局、科级的行政干部,有普通的行政干部和事业工作人员(如人民教师),还有企业家。值得一提的是,三犋窑自然村的孙姓大户人家、孙氏三兄弟注册创办了“呼和浩特市<b>千家和</b>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他们三兄弟艰苦创业,勤奋努力,从小到大,终于获得成功!以致在呼和浩特地区颇有名气,成为当地颇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这不能不说是什犋窑这个山村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笔者以为,用以上两个成语来描述应该说也不为过吧!</p><p class="ql-block"><b>(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