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p><p class="ql-block">阿德勒主张:在判定自己的言行以及他人言行时,思考其背后所隐藏的“目的”。</p><p class="ql-block">人生就是一场寻找的游戏,你寻找什么就一定会找到什么,你相信什么也一定会遇到什么。</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因为我的父母关系非常糟糕,所以形成了我忧郁的性格。有时候事实是:不想与人有更深刻的链接害怕受到伤害这个目的在先,因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才选择了不与人交往的“忧郁性格”。</p><p class="ql-block">说白了就是为自己选择这种性格找借口,就搬出来“家庭父母的关系不好”这个事件。有些孩子说我不想去学校,因为我听不懂课。但是往往是他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因为这个关系影响到了他的学习状态导致效率降低。</p><p class="ql-block">但是他们不敢承认自己的人际交往有问题,是自己心胸不够宽阔,是自己的心理过不了这关。因为比起自己的个性不好,从而选择我无法学好课程这个借口让他们更加心安理得,也更能让人理解。</p><p class="ql-block">决定我们生活方式和当下的反应状态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看待了经历。</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直面当下,可以选择新的自我。但是我们有时候还是很难改变自我,虽然也知道要改变,但却难以实现。</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改变意味着否定过去的自己,意味着过往的都是错误的不值得的。</p><p class="ql-block">改变自己就意味着“抛弃过去的自己”,打压过去的自己。也就是重新创造一个新的自我出来,这需要忍受疼痛。无论当下多么糟糕,能做到一键删除吗?</p><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人不想改变,无论当下多么痛苦,也爻维持现状。同时还要为维持现状找一些合情合理的借口。</p><p class="ql-block">一个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磨磨蹭蹭,但是她依然每天都催促孩子。什么事情都提醒孩子,迟到了帮孩子跟老师说原因,忘记带东西了,一边抱怨一边送去。</p><p class="ql-block">如果她能改变方式,让孩子学会自我负责,开始的时候会困难一些,但是当这个能力培养起来了就会好。</p><p class="ql-block">但是这个妈妈会说,现在我催促他还能做一点,要是我不管他,估计都不知道成什么样子了。然后说孩子没有她提醒迟到的例子。</p><p class="ql-block">因为“我催促孩子,他才能做到”这个观念在大脑中根深蒂固了,并且这是能让她感到自己有价值的。想要改变是很困难的,因为太难改变了,我需要一些借口来缓冲一下。不是我不想改,是这个观念它还有存在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