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谋无断话袁绍

苦丁茶香

<p class="ql-block"><b> 好谋无断话袁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原鼎沸,群雄割据。当时有五个“最会玩”的大佬,混的风生水起:河北的袁绍,荆州的刘表,徐州的吕布,西川的刘璋,淮南的袁术。和他们相比,那会儿刘备、曹操、孙权的地方势力都很小,羽翼未丰,大佬中尤以袁绍的名号最大。他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世家,是个妥妥的官二代、富二代。殊难得的是,袁绍恪守孝道,曾在家中为父母守孝六年,期间粗茶淡饭,身着麻衣,十分清苦,有个“麻衣结庐”的典故就是说他。早在弱冠之年,袁绍就威震河朔,名重天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他是一个被低估的英雄,也有人说他是一个被高估的草包。撇开成败不论,一个年仅二十几岁就名重天下的青年才俊,没两把刷子,光靠虚名能成为一方诸侯?先看他早年意气风发的一个壮举,或可窥知一二。</p> <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第三回写道,并州牧、前将军董卓进京后,以帝室瘖弱为借口,欲行废立之事,确立自己对朝庭的主导地位,没有得到袁绍等官员势力的支持。袁绍当时是负责监察工作的司隶校尉,同时领中军校尉,也是威权甚重。失去耐心的董卓因此大怒,出言恐吓袁绍“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袁绍却正气凛然回复道“天下健者,岂唯董公?”拔出佩刀,横在胸前,退出议事厅。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引刀横揖”。一个志存高远、豪气干云的名士形象跃然纸上,是不是很帅、很酷?一时吸粉无数,声名鹊起。</p> <p class="ql-block">经过这番争斗,袁绍京城是呆不下去了,董卓也没有赶尽杀绝,举荐他为北海太守,让袁绍离京城远点。为了避祸,袁绍干脆走为上策,把司隶校尉的印绶挂在东城门上,直奔冀州而去。作为北方的战略要地,冀州是各路诸侯眼中的香饽饽,袁绍把落脚点放在这个地方,有着不一样的战略眼光。一是冀州牧韩馥是袁家的门生,值得信赖;二是这里资源丰富,兵员充足,是扩张势力的首选之地。果然,韩馥才不堪位,为下所谋,时间不长,袁绍凭借他朝堂上的名声,废立事件中的忠义,再到出逃董卓时的震慑,交手没几个回合,就从韩馥手中夺取了冀州的控制权,后又连夺青、并二州和幽州,家大业大,号称“带甲百万,谷支数年”。其组织的冀州联军及筹备的反董联盟,也都是声势浩大。一时“横大河之北,奄四州之土,南向而争天下”,达到了人生的巅峰。难怪袁术说他“今君拥有四州,民户百万,以强则无与比大,论德则无与比高。”</p> <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的袁绍雅量高致,折节下士,麾下巳聚集了众多的文臣武将。文的有荀谌、田丰、沮授和许攸四大谋臣,个个都有旷世之才;武的嘛,颜良、文丑、高览和张郃,也都是一等一的猛将。擅长谋略的沮授,也为袁绍规划好了发展方向:“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末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这样的战略规划,堪称沮授版的“隆中对”。要是按照这样的剧本演下去,估计后来就没曹操什么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是入主冀州后,袁绍性格上矜愎自高,短于从善的短版就逐渐显露出来。秉笔直书的陈寿评价他是“咸有威容、当世名士。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r非不幸也。昔项羽背范曾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于羽远矣!”就差明说,袁绍是个绣花枕头。老朋友、老对手曹操对他的评价也很到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这些评价大致是中肯、可信的。接下来袁绍的一番骚操作,也印证了別人对他的看法,本是坐庄的人,愣是将一手好牌打成烂局,最终成为曹操成名的垫脚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安元年,沮授献上了最高级的阳谋,建议袁绍把汉献帝接到冀州,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袁绍不听,担心受到天子的掣肘,认为自己的实力足够强大,不需要借助汉献帝的名义来统一天下;建安三年,田丰建议袁绍攻打许都,奉迎天子,然后就可利用皇帝的诏书号令全国,袁绍又不从;建安五年,田丰听说曹操亲自率部征讨刘备,建议袁绍赶快出兵攻打曹操的后方:“曹操与刘备连兵,未可卒解。公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然而袁绍竟因为儿子患病而不出兵,气得田丰举杖击地曰:“嗟乎!遭难遇之时,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事去矣!”为什么田丰这样气极败坏呢?因为曾经附庸袁绍的曹操巳经完成了“迎献帝,据中原”,开启了魏武霸业,关东之地、河南江北,几乎全为曹操所据。曹操要北上冀幽,袁绍要南下中原,双方都在磨刀霍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官渡之战前,田丰建议袁绍暂且按兵不动,与曹操打持久战和游击战:“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巳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结果刚愎自用的袁绍嫌烦,耳朵听得生茧了,索性以扰乱军心为由将田丰拘押,后来干脆将他杀了,可见袁绍的为人十分乖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官渡之战的惨败,袁绍只是损兵折将,并没有伤及根本,那么后面的废长立幼所引起的蜗角纷争,则是祸起萧墙,自掘坟墓。作为北方霸主,袁绍仍然拥有雄厚的家底,完全有机会东山再起。袁绍膝下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负担青州;次子袁熙,负责幽州;而最宠爱的幼子袁尚,则留在冀州。袁绍偏爱三子袁尚,把他视为自己的继承人,招致长子袁谭的不满。建安七年,袁绍忧愤而死后,袁谭和袁尚手足相残,导致内部分裂,树倒猢狲散,留下来的郭图选择支持袁谭,逢纪、审配支持袁尚,同室操戈,这给了曹操各个击破的可趁之机,表绍集团很快瓦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著名学者易中天认为,袁绍因狂妄而固执,因固执而愚蠢,又因愚蠢而狂妄,总认为自己决策英明,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时耶命耶?看来袁公的一切,都是性格使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