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贵游散记(二) 丨国画/文/图

国画

<h3> (1) <br>10月18日早8时,我们离开凤凰古城,前往200公里外的贵州铜仁梵净山。 <br><br>一路天气阴沉,我们不免感到担忧,唯恐难以见到梵净山真容。谁想天气渐渐明朗,到景区大门时,已是晴空万里,阳光高照。 <br><br>停车场早已车满为患,到游客中心购票,得知登山还需提前预约,分时段才能进入景区。 </h3> <h3>预约已排至中午十二点,让人很焦急。售票人员很热情,耐心地给我们操作抢票,使预约时间提前到十一时。 <br><br> 位于贵州铜仁市境内的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又名三山谷、大佛山。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0米,是武陵山脉主峰。 <br><br>  梵净山集“黄山之奇,峨眉之秀,华山之险,泰山之雄”,峰岭纵横,地貌奇特,犹如一部浑然天成的地质史书,素有“名岳之宗,武陵之源”之美称。 <br><br>绿色和包容是梵净山最亮丽的名片,它保存与凸显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拥有全球独有的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等珍稀动植物,森林履盖率达97%,被誉为“地貌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 </h3> <h3>梵净山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景区,闻名遐迩,游客长年经久不衰。 <br><br>交通车加上下索道每人160元,价格不菲,但游客依然蜂拥而至,可以想象,黄金假日的景区人海如潮的场景。<br><br>交通车在山道上行驶几公里,尔后排队坐索道上山。包厢缓缓上升,顷刻间山峦沟壑浮在脚下。遥望窗外,山林闪过,远山奇景偶露峥嵘。出了索道,周围林木高耸,绿植茂密,遮挡住山峰的一切视线。而要登到景点蘑菇石,还要攀登近千米的山间步道。<br><br>上山步道曲折迂回,徒峭险峻。为了憧憬和梦想,游人们兴致勃勃,不为所惧,奋力前行。这是对体力的检验,更是对毅力意志的考验。 <br><br>我脚步稳健,不疾不徐。随着海拔的升高,体力逐渐不支。望着不知何时走完的台阶路,我几次想半途而返。而当路遇二位八旬老人和许多中老年登山者,他们不急不躁,稳扎稳打,视若等闲,使我惊讶,令我赞叹,也给了我继续攀登的信心和力量。 </h3> <h3>人生旅途,如同登山,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为了心中的目标和梦想,不轻言放弃,坚信自我,才能战胜各种挑战,达到理想的彼岸。 <br><br>经过两个多小时努力,山上隐约传来熙攘的说话声,我们终于登上了梵净山蘑菇石。<br><br>不大的山顶上,站满了游人。虽然脸上写满疲惫,但兴奋和满足溢于言表,疲劳顷刻一扫而光。 <br><br>我们倚栏而望,白云漂浮,群山帷幄,山峰峙立,云波浩荡,连绵翠绿,寺岳金碧,奇峰争雄,正可谓“一览众山小,风光在险峰”。 <br><br>梵净山的形象大使蘑菇石,它高十余米,由石英砂岩和板岩经长期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成。犹如灵气十足的苍穹灵芝,巍然屹立于悬崖边,看似重心不稳,一触即倾,却岿然不动。虽饱经风霜岁月摧残,依然顶天立地,傲视苍穹,已成为梵净山的象征。 </h3> <h3>近旁的山峰上矗立着一块巨石,因造型与蘑菇石相似,故又称“小蘑菇石”。由于年长日久冰雪刨蚀和风化而形成的残存石柱,变成了上大下小、头重脚轻的形状,俗称“翻天印”。别看它“站立”的面积很小,但它依然十分坚固,至今没有人能撼动它。而它侧后方的山峰,由于风化作用,崖壁岩石层层叠叠,犹如叠起的一摞“天书”。 <br><br>老金顶,古称月镜山,海拔2494米。据说月朗风清之夜,露水把老金顶的石板打湿后,借助月光的余辉,石板可以照出自己的影像。老金顶上有一座燃灯殿,墙壁斑驳,供奉着燃灯古佛。燃灯佛属于过去佛,他显圣之地老金顶也代表着过去,禅意之深远不言而喻。 <br><br>此刻,我们忙碌的穿梭于怪石之间,相机和手机成了手中最好的“武器”。人与山峰定格在瞬间,是登临梵净山的有力印证。 </h3> <h3>来到普渡广场,游人如织。不远处的红云金顶拔地而起,垂直高达百米,它状若飞天游龙,又似佛手二指禅。日出日落之时,红云缭绕,瑞气蒸腾,颇为壮观。故又名“红云金顶”,谐音“鸿运金顶”。 <br><br>红云金顶一分为二,由天桥连接,两边各建一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由此印证现代佛(释迦牟尼)向未来佛(弥勒佛)的交替。 <br><br>前往红云金顶的人流在狭窄的山路上涌动。听说,要到达金顶庙宇,徒峭和险峻处更需借助于崖壁钢索,并且还要提前预约。 <br><br>因天色已晚和没有预约,我们只能遗憾下山。我们渴望登上红云金顶,更钦偑那些勇于攀顶的人们。 <br><br>朝新老金顶方向眺望,整个山体宛如一尊仰卧的大肚弥勒佛像,其眼、耳、鼻、口、肚,惟妙惟肖,清晰可辨,形态十分形象和逼真,构成了一幅“山即是佛,佛即是山”的天然画卷。千百年来,周边百姓将梵净山称为大佛山,皆源于此。 </h3> <h3>普渡广场近旁古老的承恩寺,肃穆而立。承恩寺是梵净山四大皇庵之一。始建于明初,也叫通明殿,因里面供奉有通体光明的弥勒菩萨而得名。原寺建筑奇特,全用梵净山页岩砌成。今日看到的是在原遗址复原后重建的。 <br><br>骄阳西下,一股乌云袭来,瞬时天地白茫茫一片。乘坐索道下山,包厢犹如苍茫天际中的一叶小舟,在云海波涛中穿云破雾,似梦如幻。 <br><br>晚上,我们住宿在山下梵净山村,淅淅沥沥的雨下了半夜,早晨阴云密布。而想起昨日梵净山晴空如灿,感到十分幸运。 <br><br> (2) <br><br>清晨, 迎着小雨急驰而行,约一个小时到达镇远古城。 <br><br>镇远古城也叫镇远古镇,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镇远县。自秦昭王三十年(前227年)设县开始,已有2280多年的历史,其元代清代为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 </h3> <h3>古代的镇远,地处历史上“五溪蛮”和“百越人”聚居的结合部。宋绍定元年(1226年),赐名镇远州,“镇远”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br><br>镇远古镇傍山依水,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自古以来就是黔东南经济文化商阜之地。有“小三峡”之称的㵲阳河水呈“S”型穿城而过,似一个天然的“八卦图”。古老的民居依水而建,构成了民族风情与㵲河水交相辉映的美妙布局。 <br><br>古镇寂静而温润。这份难得的安静和悠闲,使我们有机会去慢慢地体味和品悟。 <br><br>㵲河清澈白练的河水,充满生机和动感。“镇江阁”矗立在㵲阳河畔,六棱翘角,浮光倒影,亭台楼阁,古香水色;而分布在河畔和街道上的工匠艺人生活雕塑,使古城浸满了悠远怀古的生活情趣。 </h3> <h3>古城的街头,竖立着一尊高大的四柱牌坊,横眉上铭刻着“石屛巨镇”四个大字,给古老的街道增添了庄重和威严。街道两侧商埔林立,古韵古色,长方型青石铺成的路面,布满岁月的质感。老式的公交车行驶之上,波动颠簸,颇有韵味。 <br><br>古街上相隔不远,就有一条巷道,巷道口都立有一个牌坊,石门雕花,独具特色。古巷道狭长幽深,其结构错综复杂,这些古巷相互衔接,互相达通,有石牌坊巷、四方井巷等。古井遍布全城有圆有方,著名的有四方井、猪槽井等。古井春夏秋冬盛泽不涸。 <br><br>古民居既有江南的风貌,又有山地建筑的布局。这种山与水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民居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其中“歪门邪道”是古民居的特色之处。</h3> <h3>镇远古城古迹遍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多达200多处。<br><br>位于顺城街北侧的邹泗钟祠,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占地面积102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80平方米。该祠是晚清朝廷为战死的邹泗钟所建的纪念祠堂。 <br><br>邹泗钟,镇远邛水人。清咸丰五年(1855年)发生战乱,泗钟号召乡勇,创义练团,保复桑梓。为清朝多次率兵英勇善战平息战乱。同治八年(1870年)正月,由青溪县督队进攻,攻克镇远府卫二城。是年3月22日,在黄平州阵亡。1998年,将邹泗钟祠作为镇远历史文化展陈馆。 <br><br>天后宫,原名天妃庙,建于明代。相传为弘治年间,镇远知府林表由中河山麓玄妙观内迁来。是福建会馆商人作为祭祀海神妈祖的专用场所。清康熙年间升格为天后,因此得名。系清代闽籍商捐资重建。由石阶、山门、正殿、膳堂、客堂、厢房、戏台等建筑组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在古街临河一处观景台晀望,对岸山崖上的青龙洞古建筑群古老亮眼。 <br><br>青龙洞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青龙洞集佛教经殿、道教庙堂、儒家书院、会馆为一体的佛、道、儒、俗古建筑群,全国独有的中原建筑与苗侗吊脚楼干栏式巧妙结合,号称“南方悬空寺”。 <br><br>镇远古城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地方,如和平村旧址、府城垣、周达文故居、石屏山、报京侗寨等,因计划下午赶到千户苗寨,遗憾没有走到。 <br><br> 2024.11.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