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宪第位于南安市石井镇延平东路,系清代雍正年间南安石井人郑运锦往台经商贸易致富后开始兴建,历经祖孙三代完工。因其子郑汝成由贡监生授州司马加五级并诰封中宪大夫,荫及三代,故称“中宪第”。<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宪第又称大厝内,内建大小用房112间,因非皇亲国戚建造房子不得超过百间,故佯称“九十九间”。</span></p> <p class="ql-block">2001年,南安中宪第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南安中宪第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郑运锦传略</p><p class="ql-block">郑运锦(1698-1765)字尚实,号朴居,石井人。孩时其父郑增耀往台谋生,早年家贫如洗,依伯父而立,靠讨海打杂工度日,经常受富户、他人欺压。后逃到厦门,开始靠摇渡船为生赚苦力钱。因从小在海边长大,熟悉水性,后受雇于一海商,从事米行做买卖。运锦为人笃实,办事干炼,得到东家的信任及赏识,得以随船出海,从水手做起,船舶进出买卖,各种纷杂的商业贸易他总是能抓住时机,把握分寸,每每不负众望,盈利而归,商业天赋尽显出来,管理到位,唯人善用,为主人赚了不少钱。东家也给他大笔的赏银,积累大量航海知识及经验,在东家的鼓励及资助下自置船只开辟台湾新航线,经商台厦数十年,后迁居台湾,在台湾彰化县鹿港开设“渤兴行”做航运、台湾土产(蔗糖、大米)等贸易,生意风生水起。</p><p class="ql-block">雍正初年(1723年)台湾设彰化县,命浙江人朱山为县令。当时邑治初辟,垦务日兴,朱山以工代赈,未获批复即动用库银万两,遭同僚上书弹劾,诬其侵吞国库,廷议派钦差督察。朱山心急如焚,亲朋好友纷纷避而不及。运锦闻讯即输银万两资助入库,解了朱山之围,朱山仅以忤旨革职返乡。经核实三年后朱山起复,授台湾知府。朱山返台后即刻拜访郑运锦,为报答当年解围之恩,特地下了一道通关文告:“船桅上凡插‘渤兴号’船只,海关一律减税免检放行。”因此郑运锦在台湾经商更加畅通无阻,同行之间都纷纷加入“渤兴行”旗下经营,向他缴纳酬金,换插旗号,渤兴行收入骤增,很快他就成为闽台一带闻名的巨商。</p><p class="ql-block">郑运锦为人正义疏财,助人为乐,对漳泉一带来投奔的渔民总是热情接待,解决其出路,对于高山族同胞体贴入微,常支付私库赈济难民。郑家做了许多善事深受故里和台湾百姓的爱戴,那年代,清廷为增加财政收入,以补充兵费和宫廷耗用,允许地方商贾捐资捐物,给予参政平台。郑运锦长子郑汝成(郑生、字作垂,号于省,又号杨瞻),子承父业,扩大商业版图,捐资清廷财政,捐资地方办学,修桥造路,扶贫救难,修寺庙。在朱山的支持下,因郑家的功绩,郑汝成中宪第又称大厝内,内建大小用房112间,因非皇亲国戚建造房子不得超过百间,故佯称“九十九间”。乾隆三十四年授例由贡监生授州司马加五级并诰封“中憲大夫”,荫及三代(郑增耀,郑运锦,郑汝成均为中惠大夫),而后衣锦还乡,大兴土木建造“中惠大夫第”。祖孙历经数年告竣,共5进11间,并附建书轩,演武厅,梳妆楼,曲桥,假山花园,对外佯称99间(又叫大厝内)。“中憲第”的建造,深得地方及台湾民众大力支持,所用木料,岑石大部分是采购于台湾,中憲第的建筑设计,工程规模是有目共睹。中憲第建设过程中,凭着家训“朝夕克勤,不随风尚”的精神,不做精雕细琢,简朴大方。府第落成时,台湾知府专程派员送来“恩纶世宠”匾额以示祝贺,并将彰化鹿港改为“渤兴港”设“渤兴街”,中憲第大厅还挂着乾隆亲笔画(“关羽、关平、周仓”神像),并于府前立“文武百官到此下马”石碑,竭尽恭肃之意。</p><p class="ql-block">“中惠第”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它见证祖先开发建设台湾的史实,自古以来台湾就是祖国的宝岛,中憲第为闽南地区仅存清代中叶古民居的杰出代表作,对海峡两岸文化及情感交流,对研究当时建筑布局、建筑艺术有较高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当时建造府第用的不少木石都是从台湾海运过来的,厅口台阶长7.9米、宽0.78米、厚0.33米的石条就是一个例证。另外大石柱、门框等均用台湾青白两色的花岗岩雕琢而成,房上顶梁等其他木结构建筑则采用了台湾名贵的杉木、楠木。</p> <p class="ql-block">南安中宪第的建造过程与台湾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研究闽南古建筑和闽台关系史的重要实物资料。现在仍有一部分郑氏后人居住在老宅里面,出于对主人隐私的尊重,没有拍摄主人在老宅活动的情景。</p><p class="ql-block">中宪第保护如此之好,得亏与居住在这里的郑氏后人的精心守护密不可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