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回归群众: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年9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距今8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仍旧如一座灯塔,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其核心要义在于强调文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服务,文艺工作者应当深入群众生活、洞悉群众内心、真实且生动地反映群众的酸甜苦辣与所思所盼。然而,当我们以严谨而审慎的目光来审视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与群众渐行渐远的趋向,这无疑是一个亟待我们深入反思与尖锐批判的关键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仅有少数文学作品能在大众中引起广泛共鸣,大部分作品的读者关注度和市场接受度都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文学脱离群众的现状。现代文学发展脱离群众的表征纷繁多样,且危害不容小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内容而言,空洞与浮华之风大行其道。部分作品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和技法的卖弄炫耀,却将文学反映社会现实、刻画人民生活的根本使命置若罔闻。此类作品充斥着艰涩隐晦的语言、虚无缥缈的意象以及错综复杂的结构,令普通读者如坠云雾,难以参透其中真谛。它们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无法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更难以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发挥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价值取向方面,偏离正轨之态屡见不鲜。一些作家为了迎合市场的低级趣味,或是贪婪地追逐个人的功名利禄,炮制出大量精神空虚、正能量匮乏的作品。这些作品大肆鼓吹个人主义的膨胀、享乐主义的泛滥和虚无主义的蔓延,与人民群众质朴的价值观念和殷切的精神需求背道而驰。不仅无法成为读者前行路上的指引灯塔,反而似腐蚀心灵的毒剂,侵蚀着社会的健康肌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造成现代文学脱离群众这一现象的缘由错综复杂。市场经济的狂飙突进,令文学创作在商业化的漩涡中迷失了方向。作家们在对经济利益的狂热追逐中,将文学承载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抛至九霄云外。部分作家因缺乏对生活的沉浸式体验和对群众的真心尊重,闭门造车,以致作品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脱离实际,虚浮空洞。再者,文学评论和评奖机制的缺漏亦难辞其咎。不合理的评价标尺和功利化的评奖趋向在一定程度上为这种不良风气推波助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国际视角来看,一些国家的文学发展注重与民众的紧密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文学活动和普及渠道,使文学真正融入大众生活,从而推动了文学的繁荣。这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让我们认识到文学回归群众是全球文学发展的共同趋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文学体裁方面,小说领域中,部分作品过度追求情节的离奇而忽略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度挖掘;诗歌则常常陷入自我陶醉的小圈子,语言晦涩难懂;散文也有流于表面、缺乏真情实感的问题。针对这些不同体裁的具体困境,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扭转现代文学脱离群众的局面,需多管齐下,多方合力。例如,作家柳青为创作《创业史》,毅然扎根皇甫村,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深度融入他们的生活,最终铸就了不朽的经典。这一成功范例启示我们,作家们应当牢固树立正确的创作理念,自觉将人民群众视为创作的源泉和服务的核心。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用心灵倾听群众的悲喜,用笔墨描绘他们的梦想与诉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文学批评应扮演好“啄木鸟”的角色,以犀利的目光和敏锐的洞察力,倡导现实主义的创作风尚,对那些脱离群众的不良倾向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此外,完善文学评奖机制迫在眉睫。构建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让那些真正贴近群众、反映时代脉搏的佳作崭露头角,获得应有的赞誉与推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文学理论的视角审视,消费文化的盛行使得文学作品逐渐沦为商品,过度追求市场效益而忽视了文学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接受美学告诉我们,读者的接受和反馈对于文学作品的价值实现至关重要,而脱离群众的文学作品必然无法获得广泛的接受和认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应以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为指引,让现代文学重新踏上回归群众的康庄大道。唯有与群众水乳交融,文学方能汲取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在当下社会,信息爆炸与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文学回归群众具有更为紧迫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凝聚社会共识,弘扬正能量,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发挥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现代文学在回归群众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此外,要建立更加有效的作者与读者互动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活动、读者反馈平台等方式,让作者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创作出更符合群众口味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新媒体时代,还可以关注一些新兴作家通过网络平台与读者紧密互动,创作出受欢迎作品的成功案例。比如某些网络文学作家根据读者的实时反馈调整创作方向,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可见,现代文学的发展唯有深深扎根于群众的广袤土壤,倾听群众的心灵呼声,反映群众的生活万象,方能挣脱当前的困境,迈向繁荣昌盛的辉煌坦途。让我们携手并肩,让文学化作人民群众心灵的温馨港湾和精神的巍峨灯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璀璨夺目的精神华章。</p> 龍墨郎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