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霞三中:简陋教室中的青春岁月与难忘事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972 年春,霞三中在三沙镇招收了四个班级的初一学生。当年所用的教室,是由三沙驻军团队通讯连撤离后遗留下的军用宿舍改造而成。教室的屋顶由瓦片搭建,墙壁以砖头砌成。那时,我们初二班和初三班共用一个通道,此通道长约 5 米,宽 2 米 50 厘米,作为两个班上下课的通行空间。我们初二班的黑板朝西,教室内南边有两个窗户,北边同样有两个窗户,教室的出口门朝东,与初三班的教室门相对,两者之间的空间便是公共通道,上下课期间两个班的同学经常在公共通道嬉戏打闹。教室门外南边有一条大约 3 米宽的道路,再往外就是金洋农民的耕地。当年初一的四个班做操和上体育课,都在初二年段教室外的操场进行。就在那个时候,我们在如此简陋的教室里度过了一年。期末的时候,由于教室北侧的围墙被三沙供销堆积的煤炭挤压,导致围墙倒塌,初一年段一班有一位同学不幸遭遇此难。这件事情发生后,第二年我们年段的四个班搬到了操场旁南面的教室,在那里完成了一年半的初中学业。</span></p> <p class="ql-block">《忆1972 - 1974:霞浦三中74届初中2班人员变迁与花名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2 至 1974 年我们处于初中学习阶段,那时正值文化后期,有知青下乡务农插队,还有批林批孔等运动。许多家长担心子女念完高中会被分配去务农,一些家庭困难的同学中途辍学去打工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有的同学复读,有的从外地转学过来,人员进进出出,总计 69 位同学。现将名单罗列如下:</p><p class="ql-block"> 霞浦三中 74 届初中 2 班花名册</p><p class="ql-block">三沙:1.蔡基兴 2.郑羚生 3.康友金 4.曾美俤 5.黄锦永 6.万孝明 7.颜贻松 8.戴兰瑞 9.董志同 10.柯顺花 11.柯兴汉 12.林榕惠 13.黄福兴 14.林永芳 15.戴美银 16.辜贵珍俤 17.李友甸 18.颜贻民 19.颜贻水 20.黄进乐(进禄)21.孙勇</p><p class="ql-block">霞浦:22.郭春花 23.庄玉书 24.陈珠妹 25.潘英 26.高莉 27.林云 28.谢卿寿 29.彭国兴 30.袁喜明 31.黄现琨 32.陈素真 33.邱兴发 34.林冬强 35.林进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福鼎:36.郑国庆 37.郑新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福安:38.王建国 39.刘贵明 40.苏禄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宁德: 41.吴初香 42.李爱玉 43.朱毅 44.康桂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福州:45.侯贵花 46.段建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厦门:47.林明建 48.侯金保(银顺)49.林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泉州:50.洪一民(惠安)51.陈碧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杭州:52.王月招(宁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辽宁:53.陈晓光(葫芦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上海: 54.吴建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失联:55.郭小红;56.李少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已故 13 人:57.谢彤光;58.金世兴;59.缪锦;60.陈庆成;61.蔡驹;62.颜玉枝;63.林金德;64.吴金华;65.吴建荣;66.叶树良;67.颜碧董;68.陈成录。69.黄宝祥</span></p> <p class="ql-block">《霞三中74届初二班的校园回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霞三中74届初二班的校园往事如同璀璨的繁星,照亮了我们记忆的天空。</p><p class="ql-block"> 初一时,那特殊的教室通道是我们和初一(3)班情感连接的纽带。仅1米50公分宽的通道口,两扇相对的教室门,中间不大的空间,却承载了无数的欢声笑语。每当下课铃声响起,这里就热闹非凡,同学们擦肩而过,彼此的眼神交汇,或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或是分享一个课间小趣事。这个小小的通道,是我们友谊的摇篮,让两个班级的关系变得无比紧密,它见证了我们青春懵懂时最初的社交与情感交流。</p><p class="ql-block"> 初一年段那次徒步去西山的活动,至今仍历历在目。在霞三中的操场上,各班整齐地排着队伍,怀揣着兴奋与期待。我们沿着三沙大街前行,那时候的我们就像一群朝气蓬勃的小鸟。街道两旁的人们纷纷驻脚观看,那好奇与友善的目光仿佛在为我们的青春之旅喝彩。到达西山后,走进那宁静的村庄,参观知青点和他们的宿舍。那简陋的宿舍、知青们奋斗的痕迹,在我们年轻的心灵中种下了对生活别样理解的种子。我们在那里感受着与校园不同的氛围,体会着那个特殊年代知青们的坚韧与奉献。</p><p class="ql-block"> 初二时,我们又有了别样的经历。三沙渔业公司罐头厂的枇杷罐头生产遭遇难题,大量采购的枇杷因储存时间久外皮有变质的风险。在那个互帮互助的年代,学校积极响应,我们这些学生也有幸参与其中。走进罐头厂,我们的任务是拔掉枇杷的外皮,让它们能尽快投入生产。一群青春年少的我们,围绕在一堆堆枇杷旁,手上忙碌着,嘴里也不闲着,欢声笑语回荡在厂房里。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劳动,更是我们体验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宝贵机会,让我们懂得了责任与付出。</p><p class="ql-block"> 而三沙街道修建硬化水泥路的义务劳动,同样刻骨铭心。在生产力落后的当时,这一公里的水泥路修建是个大工程,霞三中也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我们这些年段的学生,拿起工具捶打石子。大块的石头在我们的敲打下变成碎片,经过加工后运往工地。看着那些碎石片与沙子、水泥搅拌后,一点点铺在老旧的路面上,我们的心中满是成就感。我们用自己的汗水,为家乡的建设出了一份力,那坚硬的水泥路仿佛也有了我们青春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教室窗外北面那条约四米宽的弄巷,本是学校的农用基地。课后,我们常常会去那里观察农作物。高粱在风中摇曳的身姿,让我们对这片小小的土地充满了好奇与热爱。然而,命运也在这里给我们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1973年期末的那个下午,因为老师提前放学,我们躲过了一劫。当得知初一班那位同学在围墙倒塌中不幸遇难的消息时,我们满心都是惊恐与庆幸交织的复杂情绪。那原本充满生机的弄巷,从此多了一份沉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还有三沙马脚沃的学校农基地,那也是我们挥洒汗水的地方。一学期一两次的劳作,我们挑着粪土,沿着崎岖的小道前行。同学们相互鼓励,那场面热闹非凡。在那片土地上,我们感受着劳动的艰辛,也体验到了收获的不易,更留下了青春里纯真的笑脸和爽朗的笑声。这些校园往事,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们将永远珍藏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回忆中最温暖的角落。</span></p> <p class="ql-block">《寻找失联同学:难忘的同学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霞三中74届初中二班,一场特殊的寻找行动在悄然展开。此次的寻找对象是郭小红,那个曾经在初中岁月里如校花般耀眼且品学兼优的同学。</p><p class="ql-block"> 毕业后,她跟随父亲调往光泽县中学读高中。起初,她还和高莉、郭春花有过两次信函往来,但随后的50年,她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了音信。</p><p class="ql-block"> 为了这次同学会能让大家团聚,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高莉借助义工队媒体发布信息,希望能有一丝线索。段建平和康友金也忙碌不停,他们先是与霞三中档案室联系,不放过任何可能的资料。之后又去函给光泽县第一中学,期望在那里找到郭小红的踪迹。同时,网络系统也被利用起来,大家仔细查找南平光泽人口信息,然而每一次都是失望,所有途径都查不到有关她的任何消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一系列寻找的过程,满是同学们的执着。大家回忆起初中时光,郭小红的身影仿佛还在眼前,她的优秀、她的善良是同学们记忆中璀璨的珍珠。这次同学会,没有她的身影,成了全班同学心中深深的遗憾。但这次寻找行动,也让同学们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每一个努力寻找的瞬间,都凝聚着对昔日同学的牵挂。大家知道,同学情不会因为岁月和距离而消散,哪怕还未找到她,这份寻找中的情感也已经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span></p> <p class="ql-block">《霞三中74届初中(2)班50年同学会:岁月不老,情谊如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张安宁、庄玉书、陈述三位同学的一个倡议,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千层浪,开启了霞三中74届初中(2)班50年前同窗同学聚会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消息一出,潘英和高莉迅速响应,她们积极地投入到班群的组建中。这个班群就像一座桥梁,重新连接起了同学们散落多年的情谊。随后,段建平拿起电话,一个个询问班上同学的情况,那一头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声音,唤起了无数回忆。侯金宝、榕惠等同学也纷纷行动起来,协助段建平查找那些失联多年的同窗。康友金则发挥自己的特长,精心制作了几个短视频,将它们发到班群里。这些短视频就像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同学们记忆的大门,为同学会进行了温馨的预热宣传。</p><p class="ql-block"> 段建平更是不辞辛劳,特意从福州赶来三沙,与驻沙同学进行面对面的联系和交流。他们一起回忆曾经的校园趣事,一起商量同学会的细节,为这场50年一遇的班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到了10月中旬,距离聚会只有十几天了。吴初香、段建平、庄玉书、辜贵珍俤四位同学通过电话和视频,展开了一场跨越空间的讨论。这次讨论聚焦于同学会经费解决问题。组委会原本预算每位同学参会需支付540元,但经过他们四人的商量,辜贵珍俤慷慨赞助3000元,段建平2000元,吴初香2000元,庄玉书2000元,总计9000元。这一份份沉甸甸的心意,让每位同学的出资从540元降到了300元,减轻了大家的负担,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同窗之爱。</p><p class="ql-block"> 此次聚会的全程议程安排和进母校仪式,都由庄玉书精心策划导演。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同学们情谊的珍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聚会当日,34名同学齐聚。他们游览了古桶栈道和花竹观日台,在那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同学们仿佛找回了青春的活力。大家合影留念,每一张笑脸都被定格在镜头里,那是岁月留下的美好痕迹。午晚餐时,大家举杯欢颜,笑声和祝福声交织在一起,在空气中弥漫着温馨的气息。排列整齐的队伍进入母校的仪式庄严肃穆,每一步都像是在重温当年的求学之路。晚会上精彩的节目、动人的音乐,让大家沉浸其中。同学们文明的举止,展现出了多年来的修养和对这次聚会的珍惜。整个同学会达到了预期的圆满,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绘满了50年的思念、情谊和欢乐,成为了同学们心中永恒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游览古桶栈道、花竹观日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康桂岳瑜伽表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初中(2)同窗聚会纪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霞三中74届初中同学重返母校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霞三中74届初中毕业50周年庆暨同学会晚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