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案例:游戏中的图示行为

Lemon tree🍭

一、活动背景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行为观察是帮助教师了解幼儿、提供适宜性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图式观察法作为一种可操作的观察方式,帮助教师透过观察幼儿的图式行为,解析“图式”背后的教育价值,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品质,提供适宜的支持策略,助力幼儿的主动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阅读到江苏省教科院幼教与特教研究所张晖所长翻译的《认识婴幼儿的游戏图式——图式背后的秘密》,到了解图式的含义和价值,意识到在平时的教育中,一些看似有效的指导策略,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发展。对于图式的学习可以避免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的偏见。例如小班在开学初有些孩子可能坐不住,一直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教师会带领小朋友坐到其固定的座位上,但是孩子的情绪却很低落。其实这就是幼儿在该阶段的一种图式——定向图式。当教师运用图式了解幼儿的思维后,幼儿的很多行为也变得在情理之中,教师也能更加科学地指导幼儿。因此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尝试透过观察幼儿的图式行为,解析图式背后的教育价值,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品质,提供适宜的支持策略,助力幼儿的主动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认识婴幼儿的游戏图式》中,共介绍了八种常见的图式,分别是:轨迹图式、连接图式、旋转图式、围合图式、包裹图式、定位图式、搬运图式。当对这些图式深入了解的时候,我们会惊喜地发现,一些幼儿习以为常,或是无法理解的行为,都可以用图式理论来解读,教师对这些行为也有了新的理解,幼儿的行为也在情理之中。并且图式在幼儿的行为中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有时候会产生几种图式的综合。</p>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幼儿自主游戏中,“图式”行为以各种形式出现,教师从中感受幼儿游戏“图式”行为及其内在的发展价值,尝试从图式的角度解读幼儿的发展,可以为观察和回应幼儿提供更好的支持!</p> (一)案例一:《小厨房做饭》《饮料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活动实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厨房做饭》</p><p class="ql-block">‍ 媛媛和诺诺在区域游戏时,一开始两人拿了很多材料放桌面上。(那一刻疑惑焦虑的我,想为什么一下子抓一大把,情绪中多多少少带着一些着急,想着收材料的时候这么多可这么办呀!但自己还是忍住进行观察。)看见她们俩之间并没有太多沟通,两人这么一个一个摆放起来,一会媛媛拿瓶盖,一会诺诺拿些小木棍、蔬菜模型......过了一段时间听见两人对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媛媛说:“我刚刚拿了很多瓶盖,我在里面放了蔬菜!”诺诺说:“那把蔬菜放这边,这些都是做好的。这个小棍子来搅拌一下这个蔬菜吧,我在炒菜呢。这里是放米饭的,不要拿走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饮料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位幼儿将纸杯与彩色冰棒棍从公共材料柜拿到桌面上,就听他们“吵吵闹闹”的将东西一边放一边七嘴八舌的在交流着。过一会,发现他们已经将之前“乱七八糟”的材料规划的有条有理,并且几位幼儿还玩起了买卖游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宝说:“这是草莓味的饮料,我要这个(纸杯里放了粉色的冰棒棍)。”航航说:“好的,给你。”耀耀说:“还要给钱呢,你们这个都没有给钱?”航航说:“三块钱(竖起三根手指)。”二宝说:“好的(伸出手掌,航航拍了三下二宝的手心,来代表支付方式)。”在他们交易的过程中,一旁的森森在自言自语到:“这是草莓饮料,放粉色冰棒棍。这是绿色吸管(冰棒棍),放西瓜味的杯子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图示理论解读幼儿行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专注游戏中的幼儿,总是有很强大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语言交往能力,刚刚两个活动中,感受到幼儿的发展是多元的,也看到了很多“图式”行为的展现,如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不同颜色的冰棒棍对应水果颜色进行饮料分类。——比配图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将材料进行蔬菜、水果专门收纳分类游戏。——定位、收集图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将纸杯、冰棒棍等从材料柜拿到桌面上。——搬运图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教师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拿取很多很杂材料,看上去并不像在游戏,有点“捣乱”的感觉。在了解这些是搬运和收集图式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对游戏中孩子们的行为的容忍度变的更高一些。反思自己平时有没有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去创造。</p> (二)案例二:《动物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1.活动实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构区羲羲和然然用积木搭建多个小格子。羲羲喊道:“快把小动物都拿过来呀。”然然拿了好多仿真动物,两人在交流着每个小格子是给哪只小动物居住。他们在交流自己去过动物园看见过什么。然然说:“我们这个动物园都没有网子,我妈妈之前带我去的动物园,小鸟住的地方天空有网子,妈妈告诉我,因为小鸟有翅膀的,不然会飞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他们将格子上面盖了一层纸板,还用积木压住了。最后两人又用牛奶杯围成一个外圈,作为动物园的围墙,他们说买了票,才能进来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图示理论解读幼儿行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活动中,孩子们能结合自己生活中已有经验来进行游戏,看似不起眼的搭建,耐心观看后,可以发现很多惊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积木、牛奶杯围成一个个方形,形成动物居住场所的轮廓和整个动物园的围墙。——围合、连接、包裹图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将动物分别放入每一个专属小格子里,并且有些格子上面还有盖子。——搬运、包裹、定位图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教师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游戏中,幼儿能根据老师新投放的辅助材料仿真动物,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与同伴合作进行游戏,创造出精彩的过程与结果。对于这一点,感受到材料的支持也是可以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幼儿,教师通过幼儿操作材料,感受幼儿的发展,在一个个举动中看见图式的渗透。</p> (三)案例三:《我的幼儿园》《火车轨道》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活动实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我的幼儿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由于我们一起讨论过关于《幼儿园》的话题,区域游戏时,耀耀、小皇甫、熙熙等人用彩色积木搭建了一个方形的幼儿园围墙,搭建过程中熙熙说:“为什么没有门呀,那要怎么走,我们要搭建一个大门呀!”这时瑞瑞做了一个引起争讨的举动,他从“围栏”外面一脚跨进来说到:“这不就进来了呀,没有门也能进来呀!”熙熙说:“可是我们每天都是从大门进幼儿园的。”耀耀说:“那我们就搭建一个大门吧,那我们从哪里搭门呀(当时方形的四面积木墙都即将连接起来了,对于搭建大门,大家热火朝天的讨论了一段时间,大门建在哪里孩子有点迷惑,后来是由耀耀决定在最后的接口处搭建大门)!”大门搭建好后熙熙拿了两个模型小人放在了大门口,还说到:“这是幼儿园大门口的保安爷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火车轨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羲羲用一个个长方形纸板拼接,围成一个长方形火车轨道,在连接的过程中,发生了多次人为的“破坏”(窈窈在去墙边拿积木的时候,多次从羲羲搭建的轨道上通过,好几次脚将纸板踢乱了。羲羲与窈窈交流多次,解决了这个问题。用辅助材料里的塑料围栏,当做小火车进行开火车游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图示理论解读幼儿行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用积木、长方形纸板围起来一个大的方形,作为幼儿园的“围墙”、火车的“轨道”。——围合、连接图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模型小人当做的“保安爷爷”、长方形纸板平铺搭建的“轨道”。——定位图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辅助材料里的塑料围栏,作为“小火车”在“轨道”上进行游戏。——轨迹图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教师的反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图式无处不在!存在于幼儿游戏中的反复模式,也出现在他们的游戏作品中,正如我们看见的羲羲搭建火车轨道那样,孩子的内心有一种想要周游世界的想法,驱动着他不断的拼接轨道,与同伴交流处理轨道被破坏情况,从而实施火车开动起来的想法。</p> (四)案例四:连接、旋转、搬运图示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活动实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火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孟孟因为学习了儿歌《小火车》,喜欢火车的他用积木搭建一个长长的火车,用长方形积木连在一起搭建一节节车厢,一边搭建一边哼唱歌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户外玩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对于新投放的玩具,幼儿的兴趣总是很浓厚的,两位幼儿坐在玩具里,玩不倒翁游戏,一会这边歪一下,一会这样转一转。偌偌说:“你坐好了,小心点,不然又翻过去了。”时时说:“好的,那你帮我扶一下可以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图示理论解读幼儿行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用一块块积木连在一起,形成“火车”的一节节“车厢”。——连接图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尝试探索新玩具的玩法,旋转着——旋转图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教师的反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通过小火车游戏,感受到幼儿的结合能力,图式与歌曲相碰撞带来的视听觉体验。在游戏中孩子从一开始不熟练的利用“连接”“旋转”图式,了解到“旋转”的规律,从而熟练的运用它。</p> (五)案例五:《蛋糕》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活动实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森森与羲羲用纸板、各种长度的圆筒,搭建了蛋糕。森森说:“可是萌萌昨天过生日,她的蛋糕上面还有很多漂亮的玩具和糖果呀!”羲羲说:“那我们也给放一些吧!”羲羲拿了仿真玩具放在搭建好的作品上,来装饰蛋糕。两人自己唱起了生日快乐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图示理论解读幼儿行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幼儿通过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给其灵感进行游戏,还能仔细观察到一些细节事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将材料从材料框里,拿到另一个地方进行搭建。——搬运图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将仿真玩具作为装饰放在搭建好的“蛋糕”上。——定位图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教师的反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森森羲羲向我们展示了图式理论中的“思路”,他们一次一次的反复使用某个图式。他们的游戏展示了搬运与定位图式,他们的行为是有目的性的,他们想搭建出生日蛋糕给自己庆生。</p> (六)案例六:《床底下的积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活动实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因为积木弄进了床底发愁,告诉老师的结果就是,每次老师拿东西给弄出来。后来幼儿自行组织将床搬走,自己拿(我们班的建构区在休息室,那天中午收拾玩具的音乐已经停止了很长时间,建构区还有动静,我就看了一下,发现耀耀、诺诺几位幼儿在抬床,作为小班孩子,这一下我惊呆了)。刚要制止询问情况,就听二宝喊:“这下面还有。”然后睿睿就去拿了。孩子们最后还知道把被子都整理好,最后大家兴奋的说到:“欧耶,成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图示理论解读幼儿行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幼儿发现遇到问题通过别人解决,没有自己解决的快,而且自己能处理很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几人合力分工将床搬开,把玩具拿出来。——搬运图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将被褥从新叠好。——整理图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教师的反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做为反思型教师,我们停下来思考正在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哪些令人棘手、匪夷所思的场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能从这样的活动中发现什么意义?儿童是如何向我们展示他们的能力与观点的。</p> 三、活动特点与价值所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在解决实际生活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站在幼儿的角度,追随幼儿脚步</p><p class="ql-block"> 在游戏中将游戏的时间、空间、材料最大程度地交给幼儿,游戏中玩什么、怎么玩、选择什么材料等,都由幼儿自己做主、自己决定、自己安排。幼儿大胆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人惊叹。游戏中不断出现连接、围合、定位、轨迹等图式的形成的。了解幼儿、发现图式,通过图式了解幼儿的需要,做到与他们的思维同步,围绕当下的兴趣点,以最大程度退后、最小程度介入,及时支持幼儿拓展新经验,让他们体验到探索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尊重幼儿、理解幼儿、放手幼儿</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尝试从幼儿的视角理解图式时,我们就会尊重幼儿的观点。就比如文中多处案例,如果老师认为他们的游戏没有建设性、没有意义、不需要那么麻烦,因此不允许或者一开始就告知,那么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就可能被迫停止。理解图式,并不能应对幼儿表现出的所有行为。需要老师辨别和挖掘这些行为背后的现象,幼儿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可能这样能识别出图式,并且能从积极的角度重新理解幼儿的行为。同时,以幼儿的兴趣为基础,将他们的行为导向更有意义的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