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寺前说“素食”

雄鹰于飞

<p class="ql-block">  今天到钱江服装小商品市场一带荡荡儿。近中午,内人说,前面香积寺前面有家素餐馆,据说很旺,建议中饭我们就去那儿吃素餐。我问“素餐?”她说“是的。”此时我想到的是《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以及成语“尸位素餐”,但没有说出来。按现在白话俗语,“尸位”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素餐”就是白吃白喝。</p><p class="ql-block"> 怎么会“素餐”呢?应该是“素食”吧?即便就是“素食”,也还给人歧义呢。因为同样在《诗经》的《魏风·伐檀》这首诗里,还有“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与“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同一个意思。</p><p class="ql-block"> 这么想着,就到餐馆跟前了。只见门口一对石狮子,左边一只的一旁支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笔横竖写着“妙醍醐20/位素食自助”,再画一棵大白菜、两个圆萝卜、四只小蘑菇。</p><p class="ql-block"> 果然是“素食”。</p><p class="ql-block"> 此“素食”当然不会是“彼硕鼠兮,不素食兮!”里的“素食” 。此处的“素食”应当指不食鱼肉荤腥的一种饮食。在中国,它也是佛弟子们修行的一种方式,俗称“吃素”或者“吃斋”。</p> <p class="ql-block">  但“素食”这个词语在中国的古汉语体系里很早就是一个通行词了,并且其义项还不止一个,可见早就很发育。记录的古籍,除了上引的《诗经》,还有在先秦诸子的著作如《管子》、《墨子》者,都有所见。比如:《墨子·辞过》:</p><p class="ql-block"> 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p><p class="ql-block">孙诒让《墨子间诂》:“素食,谓食草木……《礼运》说上古云:‘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即此素食也。”</p><p class="ql-block"> 又比如:《管子·禁藏》:</p><p class="ql-block"> 率三十亩而足於卒岁。岁兼美恶,亩取一石,则人有三十石,果蓏素食当十石,糠粃六畜当十石,则人有五十石。 </p><p class="ql-block">王引之云:“素读为疏,字或作蔬。”</p><p class="ql-block"> 汉以后的著述更其常见,比如《汉书·霍光传》:</p><p class="ql-block"> ﹝昌邑王﹞亡悲哀之心,废礼谊,居道上不素食。</p><p class="ql-block">颜师古注:“素食,菜食无肉也。言王在道常肉食,非居丧之制也。”</p><p class="ql-block"> 所以颜师古在其《匡谬正俗·素食》中说:“今俗谓桑门斋食为素食,盖古之遗语焉。”</p><p class="ql-block"> 颜师古所谓“桑门”,系“沙门”的异译,就是佛弟子。印度原始佛教虽然有“不杀生”的教义,同时却也允许佛弟子们吃“三净肉”以至“九净肉”。佛家以葱、蒜、韭、薤、兴渠为“五荤”,所禁吃“荤”的即此“五荤”,并不是荤腥之荤。因为“五荤”都有刺激性气味,会影响清净和修行。</p> <p class="ql-block">  僧人之不能食荤腥而必须吃素,只是中国佛教特有的规定。</p><p class="ql-block"> 汉土僧人吃素始于南朝梁武帝时。萧衍作为梁开国皇帝,他于公元502至549年在位,治理国家将近50年时间。在位期间,他大力推广佛教,并亲自撰写《断酒肉文》四篇,认为饮酒吃肉违背佛教的教义和戒律,因此诏令僧侣禁止肉食,多食蔬菜。梁武帝的这一政令对佛教僧侣的饮食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以后,素食就成为中国佛教徒的基本饮食习惯。</p> <p class="ql-block">  我曾向网络查询问题,百度有一次给了我一个“智能回答”,道:</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认为西方人提倡素食自有其科学道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首先,孙中山认为素食有助于延年益寿。他指出:“夫素食为延年益寿之妙术,已为今日科学家、卫生家、生理学家、医学家所共认矣,而中国人之素食,尤为适宜”。这表明素食在养生和延年益寿方面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认可。……</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进一步检索,故不知这“孙中山认为”是否属实。请恕我孤陋寡闻吧,我却因之而产生几点疑惑:</p><p class="ql-block"> 一、 西方人提倡素食吗?</p><p class="ql-block"> 二、素食首先是西方人提倡的吗?</p><p class="ql-block"> 三、素食,甚至只有素食才有助于延年益寿吗?</p><p class="ql-block"> 汉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面有饥色”,另一个是“面有菜色”。前者出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后者则典出《礼记·王制》,二者都极有历史和年代感。这两个成语都是说人营养不良的,区别在于“面有饥色”肯定是因为没得吃饿的,而“面有菜色”是不是因为光吃素的却不沾一丁点荤腥所致?不好说。</p><p class="ql-block"> 但从这两个成语,应该说可以寻绎两点:首先是吃饱,然后要吃好。吃饱毋庸释义,吃好就是:无论吃荤食素,若要营养,都要既搭配合理,又控制适宜,并非一味吃荤,抑或食素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