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十月读书报告 (闫广慧)

闲云野鹤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生活在别处》:“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于人类已经忘记自由。(捷克 米兰.昆德拉 袁筱一译 小说 上海译文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是一本讲述“缺失的爱”的小说。诗人雅罗米尔自小生活在一个缺失爱的家庭中。母亲结婚前是一个富商的女儿,她选择身无分文的工程师做丈夫并不是明智之举。由于两个身份造成的情感鸿沟,终于迫使丈夫抛妻弃子离家出走,不久就与一个集中营中的犹太女人相爱,并双双迫害致死。不幸的婚姻,改变了母亲改变性情把全部的爱转移到儿子身上,尽管期间她委身于一个落魄画家,但最终还是坚定初衷,把儿子视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部分。儿子夺走了她的一切,儿子是她的一切。她把自己的一切都押在了儿子身上。这种有控制欲和狭隘的私情,最终发展成儿子生活中不饿能再有出他之外的女人存在。而雅罗米尔为了摆脱畸形的母爱,渴望跨过生活的门槛,和出身于农家并不漂亮的红头发售货员姑娘发生了感情。这种不平等和失衡的爱情,又注定不会长久和幸福。两人在充满着怨恨的爱情中反复无常。雅罗米尔还是那样的脆弱、虚荣并且专横。他想超越自身的生存状况,去追求崇高的东西。红头发姑娘误了他们的约会,为了平息雅罗米尔的愤怒,屡屡委屈求全。最终,能没有留住他的心,反而成为诗人某种崇高思想支配下的献祭。雅罗米尔在和红发姑娘度过最后一晚后,向政府告发了女友包庇即将即将叛逃的哥哥。红头发姑娘和她的兄弟因此而被捕入狱。雅罗米尔本想表演崇高,却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渣男。最后雅罗米尔在红头发姑娘被捕不久患了肺炎,不到二十岁的生命一步步走向死神,他的生命之舟最后被现实生活的惊涛骇浪颠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米兰.昆德拉在写《生活在别处》的时候,正值他遭受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政治迫害,他的书被列为禁书,从书店图书馆的架子上撤下,捷克斯洛伐克作家主席团的成员身份被取消,并开除党籍和国籍。被迫流亡到了法国。《生活在别处》写出了他的愤感和压抑,也呈现了国内高压政治下人民的生活精神状态。当然,这也是他的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书中母亲的畸形母爱,也是作者的真实生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生活在别处》是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重要的一部政治小说。它在作者小说创作的两个阶段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他最好的小说。过渡中的作品往往会犯的问题这本小说都有。如果不是昆德拉死粉,这本小说不必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喧哗与骚动》:窗框的影子显现在窗帘上,时间是七点到八点之间,我又回到时间条了,听见表在嘀嗒嘀嗒地响。这表是爷爷留下来的,父亲给我的时候,他说昆丁,这只表是一切希望与欲望的陵墓,我现在把它交给你;你靠了它,容易掌握证明所有人类经验都是谬误的 ,这些人类的所有经验对你祖父或曾祖父不见得有用,对你个人也未必有用。我把表给你,不是要让你记住时间,而是让你可以偶尔忘掉时间,不把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时间上面。因为时间反正是征服不了的,他说。甚至根本没有人跟时间较量过。这个战场不过向人显示了他自己的愚蠢与失望,而胜利,也仅仅是哲人与傻子的一种幻想而已( 美国 威廉.福克纳 李文俊译 小说 上海译文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本书名气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它让无数的颇有成就的作家甚至文学大师们都只有仰慕的份儿,福克纳一本《喧哗与骚动》震动文坛,直接晋身为“作家中的作家”之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喧哗与骚动》之所以牛,是因为它的技巧性已达到炉火纯青和出神入化的程度。如果单从这本小说的故事性审视,它只可勉强跻身到一流小说之列,而从它的文学性和叙事的技巧来评估,那无疑可排列在超一流的文学名著当中。此话非笔者一家言,这是早有定论。它被公认为美国,乃至世界最有价值,最值得研究的一本奇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儿的智能。本书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小说大量运用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手法,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典范之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喧哗与骚动》阅读的难度是可以与《追忆似水年华》、《到灯塔去》、《百年孤独》这样的书划等量的。本书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也就是班吉视角和昆丁视觉展开叙述。这两部分采用时空交错,打乱叙事现的方法,充分展现了班吉这个白痴思维的混乱和昆丁病态的心理状态。意识流的叙事方法也只是在这两部分出现。到了第三部分杰生的讲述和上帝视角的阐述则又回到了正常的叙事风格。因此能够克服前两部分的阅读障碍,就能够达到通读的目标。否则将半途而废。书中还有一章有关康普生家族小传的文字,按常规来说是作为导言放于小说开篇的,而作者有意为之放置了小说的结尾。这也是这部小说比较独特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据统计,《喧哗与骚动》的中文译本不下十几种。笔者手里有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李文俊本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的金凌心本。而公认最好的是最早引进此书的李文俊本。为了减少读者的阅读难度,这两种译本都采用了大小字体区别和标注的方法,把意识流叙事的阅读难度降至最小。比如:三十三岁时的班吉衣服挂在钉子上,使他脑海里浮现出另一次衣服被缺口处挂住的情景,文字也由此跳跃到那天的场景中去。这时,书中就用两种大小不同的字码排版,并在书页下方进行标注说明。这种方法也许很笨拙,但对初读者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导读方法。</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3,《怀念狼》:生活原本是堆积了一大堆的日子,看似在停滞着,风云不起,水波不兴,实际上它以它的规律在暗中运动,人就在其中活着。( 贾平凹 小说 作家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以农村题材为主德尔“商州系列”,一个是以城市题材为创作中心的“西京系列”。笔者个人认为前者系列的小说写作水准要高于后者,也可换而言之前者相对后者争议比较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怀念狼》写于千禧年,属于“商州系列”。书中讲述了作家子明随舅舅猎人傅山和烂头到周城附近大山调查仅剩的十五只狼的生存状态所发生的一系列比较魔幻的故事。小说通过递进的写法,由写实转变为写虚。从捕杀狼变为当地人变成“人狼”以及更吊诡的事情。作者放开了写,显然是想不受任何约束,讲一个亦真亦幻的故事。作者追求的意象达到了,读者完全明白作者的意图,也能接受。应该说这是作者比较有个人特色的完成度很高的小说。另外,抛开小说的主题意义不谈,贾平凹的文学语言功底真实了得。</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4,《东方快车谋杀案》:不可能的事原不会发生,因而不管表面现象如何,发生的事必然是可能的。(英国 阿加莎.克里斯蒂 郑桥译 新星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阿婆知名度最高的推理小说之一,也是密室杀人小说的成功范例。这个套路阿婆可以说运用的驾轻就熟。之后,推理小说家纷纷效仿,但从未超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东方快车谋杀案》讲述的是豪华列车“东方快车”深陷积雪,雷切特死在了自己的包厢中,他的身上被刺了十二刀,可包厢的门却是反锁着的,列车上几乎每个人都有充分的理由杀他。随着调查的深入,案情似乎更加扑朔迷离,大侦探波洛在杀机四伏的列车上通过对嫌疑人的口供细致分析及对他们身世的解读,拨开重重迷雾,想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最后的结局也是让人大跌眼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阿婆是个天才。所有人的证词都滴水不漏,每个不在场证明都无懈可击。在这群彼此看似毫无关联的人们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复仇计划。为姐姐报仇的妹妹,为女儿报仇的母亲,为恩人报仇的战友,仪式一样的死刑。线索不重要,手法不重要,重要的是事件背后隐藏的情感:既然法律不能伸张正义,那就让我们亲自制裁罪恶吧。这起案件的关键人物,也就是破解谋杀真相的大侦探波洛可谓是性格鲜明。思维清晰,推理丝丝入扣,让读者读过大呼过瘾。</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5《阿嘉莎.克莉丝蒂小说选》:( (张艾茜、黄文范、张国祯译,华文出版社1995)</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世界最富盛名的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最早引进中国大概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并培养起了中国的第一批“阿婆粉”。百年过去,这个粉丝团体还在不断壮大,而中译本的阿婆推理小说在普及推广其小说在中国的影响力方面起着居功至为的作用。我们应该感谢那些帮组我们打开阿婆小说世界神秘精彩之门的译者和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关于有多少种阿婆的中译本小说,没有人做过详尽准确的统计和研究。我们只能从八十年代第一波“阿婆热”算起,大概有数百种之多吧。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新星出版社出的整个阿婆小说全集(其中还包括她的几部戏剧脚本和短篇小说集)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阿婆经典小说书系。另外,译林出版社也出过少量的阿婆小说。而1995年同文出版社从台湾引进,三毛编辑的《阿嘉莎.克莉丝蒂小说选》也在读者中有较大的影响。台版在内地的流行,一方面是因为三毛名气的加值,另一方面也是内地读者对台版抱有的好奇心使然。而笔者初读台版的“阿婆”,印象谈不上好,这不仅因为台湾译本对书名地名台湾腔翻译的不适应,还因为偏于意译的风格削弱了小说的原汁原味。举例说明:台版人名是按照台湾地区的读音直译过来的,于是就出现了“波洛”译作“白德”这样德怪现象。还不仅于此,在读译文中类似“快乐得紧”、“说曹操曹操到”这种句子更容易出戏。总之,这种水土不服的感觉影响到了阅读情绪,自然不会太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说回这本书,里边共收录三部长篇,《东方快车谋杀案》笔者读的是新星出版社的版本,这本就跳过去不讲。《此夜绵绵》(内地版译作《长夜》)是阿婆的另一本高质量的作品。小说有别于她的惯常写的推理小说,是一本暗黑犯罪心理小说。小说采用男主人公第一视角自述的叙事方式,讲了一个青年为满足物质的贪欲,如何合谋女友策划了一起骗婚谋杀案。小说抛开推理环节,通过罪犯自述讲诉了案件的整个过程。这是阿婆一种写作上新的尝试,应该说完成度很高。日本作家在《阿加莎.克里斯蒂阅读攻略》一书中给了五星,并与高度评价,称这是一部杰作,“文中几乎涵盖了克里斯蒂写过的所有主题,是一次总结”。笔者不认为这是阿婆十佳内的神作,却认同这是一本极有代入感的好小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弄假成真》又名《死者的殿堂》这是“波洛系列”中比较有名的一本。波洛在这本小说中的存在感不很强。他在这个案件中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反观几个侦探一直在逼逼叨逼逼叨误导着读者的判断。阿婆这招障眼法也是用得纯熟,而波洛直到最后才扭转局面,成为破解谜案的胜负手。由于小说的铺垫用墨太多,推理分析部分就显得弱了很多,严格意义上说它和《此夜漫漫》相似,长于叙事,彰显了小说的文学性。</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6,《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托马斯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的比喻,便可以从中产生爱情。( 法国 马兰.昆德拉 许钧译 小说 上海译文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四年之后重读米兰.昆德拉最富盛名的传世经典,大有感觉像是读不熟悉的另一本书。这本书的容量太大,无论是文学性和哲学高度都是登峰造极的存在。其中它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复调、夹叙夹议以及牧歌蓝调等多种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应该说,《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开创了一种文学创作的方向和高度,米兰.昆德拉之后再无超越其伟岸,其他作家更是望着天花板只有膜拜的份儿。仅凭这一部小说,米兰.昆德拉当之无愧为“大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阅读这本小说,有一定的门槛,里边有关哲学思辨的部分,有些枯燥难读,建议初读米兰.昆德拉的读者可以选择性阅读与故事有关的部分,待慢慢消化后,沉淀数年再精读,一定会有质变的震撼和触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本书太伟大,能说的太多,却又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和话头,明年读完米兰.昆德拉的所有作品之后,笔者会做篇汇总,之前,只想慢慢去品,去回味,去汲取精华,影响改变自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7,《苦妓回忆录》:庭院处在一片黑暗中,但窗户却透着生命的光亮(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轩乐译 小说 南海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时隔一年复读马尔克斯的封笔之作《苦妓回忆录》。这是一本致敬生命,缅怀爱情的自传体小说。彼时的马尔克斯查出癌症,知道命不久矣,而且他的记忆已经出现衰退。为了总结反省即将走完的一生,他动手写下了这篇情调伤感的小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一个老记者为了庆祝自己的九十岁生日,给妓院老鸨打电话,要找一个处女过夜。他信誓旦旦要重温旧年激情,但不知为何,当真正面对少女时却无动于衷。更荒唐的是,他发现自己疯狂爱上了她。在这个沉睡的美人儿面前,他回忆起自己一生的风流与荒唐,历历在目的情欲与混乱之爱的轨迹,拼图成了他的一生:堕落而孤独。再这篇小说中,雏妓是有隐喻的。那个自然生长的生命在含苞待放时最美好,老记者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青春年少的影子,也反思了那时的荒唐。小说中出现的那面镜子如风月宝鉴,照出了一个无法还原的旧时光。爱情在这老人身上升腾与其说是爱人不如说是自恋。当那位小姑娘最后被社会污染,变成一个风尘女郎后,老记者无能的狂怒,砸掉屋里的一切发泄内心的痛苦。小说最后作者又释然,写道:“当我整理自己那干枯的纸张,墨水瓶和鹅毛笔时,太阳在公园的巴旦杏树林与内河邮政船间爆射出了光芒,那艘船因干旱而迟到了一个星期,正咆哮着驶入港口的水道。终于,真正的生活开始了,我的心安然无恙,注定会在百岁之后的某日,在幸福的弥留之际死于美好的爱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8,《苍黄》:我的客厅里挂着一副油画,海外慈善义卖拍下的。画的是深蓝色的花瓶,插着一朵粉红色玫瑰。玫瑰正在怒放,向笼罩着一层薄雾。构图有点儿向凡.高的《向日葵》,只是调子为安宁祥和的蓝色,不同于凡.高的炽烈,花瓶却是歪斜着的,将倾欲倒的样子。叫人颇为费解。我似乎总怕那花瓶碎落一地,忍不住伸手去扶。可是,扶正了花瓶。画框歪了,扶正了画框,花瓶又歪了。画出自一味高僧之手,不知道藏着多少禅机,大约供奉此画两年之后,我才看到,画框很不起眼的地方,写着小小一个字:怕。菩萨怕因,凡人怕果。心里有怕,敬畏常在。( 王跃文 小说 凤凰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一本平庸之作。没有亮点,也无槽点,这是小说的大忌,也是作家们最怕得到的评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王跃文在国内不算差的作家,当年他的一本《国画》红遍大江南北,开创了新政治官场小说的先河,后来所有的官场小说都没有达到《国画》的高度和成就,一本小说毁了一种类型小说的前途。这结果大概是王跃文自己都没有想到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王跃文在写了《梅次的故事》、《西江月》两部官场小说之后,没有达到预期的影响,于是选择转型,写了一部历史小说《大清国相》但也反响平平。直到2009 年他重拾官场小说这个LOGO,很不幸依然失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总结起来,王跃文之所以禁锢在类型小说里走不出来,大概和他的人生经历以及沉浸曾经的舒适圈有关。希望他还是转型成功,祝福!</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9,《人性的因素》:每个人在这个陌生而残酷的世界中停留的时间都那么短暂,却还要处心积虑地让自己如此的不快乐,实在是很奇怪的事。( 英国 毛姆 陈以侃译 小说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用了十个月时间终于把毛姆这套四部装的《毛姆短篇小说全集》读完。在过去将近四十年的阅读毛姆小说的经历当中,零零星星读过他的数量不少短篇小说。从最初《秘密的婚姻》中读到“我每顿只吃一道菜”的那个虚伪贪吃爱占小便宜的女士开始就不可自拔的喜欢上了语言幽默文字俏皮的毛姆。之后,再看《刀锋》、《面纱》、《月亮和六便士》那些长篇,了解另一个不一样的毛姆,且叹服他机智敏锐,以及洞察人性的能力。一个即在短篇小说领域机巧灵动轻功了得,又善于大长篇里长枪快马杀得七进七出的作家委实不多。毛姆算是一个全能型的作家。当然,他媚俗讨好读者的毛病也使他丢失了一部分作家和评论家的好感,但对于书商和普通为消遣读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福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人性的因素》是《毛姆短篇小说全集》的第二部,共入选了二十四篇短篇小说。其中不乏《愤怒之器》、《满满一打》、《带伤疤的男人》、《芒德内哥勋爵》和《林中脚步》这样的名篇。这集是毛姆类型比较多元的一本。体现出了毛姆多面手的一面。当然,此书的相对质量更优于三、四集。当然这套书不足之处是译文较平庸,未能展现出毛姆文风特色。</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0,《霍乱时期的爱情》:相思病具有和霍乱相同的症状 。(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杨玲译 小说 南海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个月重读了三本经典,马尔克斯的《苦妓回忆录》、《霍乱时期的爱情》都是读了第二遍,《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则是读了三遍。这三本有一个共性;耐读、好看。耐读是说明历久弥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好看,说明易入手,有读者缘,适合层次不同的读者口味。而具备写出这两个条件的小说的作者,要么是正走在成为大师的路上,要么已经成为大师。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的啥时候是未必认可的文学大师。写《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时候是已成为文学大师。相对两部风格和截然不同的作品,马尔克斯给出自己的评价,他认为《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他最好的作品(当然此后他屡次修正,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他刚写出的那本。开个玩笑,笔者认为他哪本而都是最好。)是他发自内心的创作。在《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扉页,作者写道:献给梅塞德斯。大家不要误会,马尔克斯不是奔驰公司的拥趸,而是他青梅竹马,最后成为他妻子的梅塞德斯的狂热追随者。《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是马尔克斯对妻子的告白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霍乱时期的爱情》故事并不复杂,就写了两男一女之间的情感纠葛。电报员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第一眼看到费尔米娜·达萨的时候,正是费尔米娜·达萨抬眼看看是谁走过窗前。正是这偶然的一瞥,成为这场半个世纪后仍为结束的惊天动地的爱情的源头。从那时起,他便没有一刻不在你思念她,但这场爱情经历了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的漫长等待,最后才在两个人耄耋之年重续前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费尔米娜.达萨陪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度过了五十一年的漫长岁月,最终在医生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刻画上句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梯子在他脚下滑了出去。他在空中悬留了片刻,意识到自己来不及领受圣体,来不及为任何事忏悔,来不及向任何人告别就要死掉了,死在圣神降临节的星期日下午四点零七分。费尔明娜·达萨正在厨房里品尝晚餐的汤,忽然听见蒂戈娜·帕尔多的一声惨叫和仆人们的骚乱,紧接着是邻居们的喧闹。她丢下尝汤的勺子,拖着她这个年龄不可战胜的沉重身躯,尽可能快地跑了出去,疯了似的叫喊着——尽管她还不知道芒果树的枝叶下到底发生了什么。当看到丈夫仰面朝天地躺在泥水之中,她的心仿佛要爆裂一般。丈夫已经奄奄一息,但还在坚持与死神这致命的一击做着最后一分钟抗争,好让她及时赶来。要这样撇下她独自离去,他感到无比痛苦,透过泪水,他在慌乱的人群中认出了她。他诀别地看了她最后一眼,在两人半个世纪的共同生活中,她从未见过他的眼神如此闪亮,如此悲痛,而又如此充满感激。他用尽最后一口气,对她说道:’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无论医生是活着还是死去,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都不在乎,他只是隐藏在两人的幸福中,静静地等待。他靠爱情的信念活着,觉得总有一天他有机会看到费尔米娜.达萨守寡,而自己有机会向她表白五十一年的思念。当小镇的丧钟为医生敲响的当晚,他迫不及待你敲开了新寡的费尔米娜.达萨的大门:他对她说“费尔米娜,“这个机会我已经等了半个多世纪,就是为了能再一次向您重申我对您永恒的忠诚和不渝的爱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若不是有理由认为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那一刻是受到了圣神恩典的启示,费尔米娜准会以为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个疯子。她即刻的反应是想咒骂他在自己丈夫尸骨未寒时就来亵渎自己的家庭。但盛怒带来的威严制止了她。“你滚开!”她对他说,“在你的有生之年,都别再让我看见你。”她将正要关闭的大门再次完全敞开,斩钉截铁地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希望这也没有几年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她听着脚步声在寂静的街道上渐渐消失,然后慢慢地关上大门,上了门闩,别好锁头,独自面对自己的命运。在这一刻之前,她从未充分认识到自己年仅十八岁时造成的那个悲剧的分量和后果,从未意识到它竟会一路跟随自己直至死亡。从丈夫出事的那个下午以来,她第一次哭了,哭的时候没人在场,这也是唯一能让她哭出来的方式。她为丈夫的死而哭,为自己的孤独和愤怒而哭。走进空荡荡的卧室时,她又为自己而哭,因为自从她不再是处女之身以后,很少独自睡在那张床上。和丈夫有关的一切都令她触景伤怀:带穗的拖鞋,枕下的睡衣,梳妆台上没有了他身影的镜子,以及他留在她皮肤上的味道。一个莫名的念头使她浑身一颤:“当被人爱着的人死去时,真该带上他所有的东西。”她不想让别人搀扶她上床,也不想在睡前吃任何东西。痛苦压得她喘不上气来,她祈求上帝今晚就让她在睡梦中死去。带着这个幻想,她脱掉鞋,和衣躺下,顷刻间便睡着了。她在不知不觉中入睡,但她知道自己仍旧活着,她知道床空出了半边,自己像往常一样躺在左边,却没有了右边的另一个身体来保持平衡。她一边睡,一边想。当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睡觉了,她在睡梦中哭了起来。她一边睡,一边抽泣,却始终没有变过姿势,仍旧躺在床的左边。直到公鸡打鸣,直到这个没有了他的清晨那不受欢迎的阳光惊醒了她。之后,她又躺了许久。到了这时,她才发现自己睡了很久却并没有死去,而是一直在梦中哭泣;才发现自己边睡边哭,想得更多的竟是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而非她那死去的丈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在她和丈夫一同生活的五十一年里,她从来没有想到过打开她少女心扉的那个人。他以为那个人在她心中已经死去,但没想到他只是把他默默藏在了心里,直到他们的再次相逢,彼此面对。她没有忘记坐在长椅上,手里捧着一本诗集惴惴不安等着她放学归来走过他身边的天生文质彬彬和忧郁气质的少年,也忘不了维系他们感情的一封封缠绵情书。然而,记忆会把不好的东西抹掉,而把好的东西更加美化。在他们的恋情暴露,他们被费尔米娜.达萨的父亲强行分开一年之久后,两人街头邂逅,费尔米娜.达萨恍然明白,他们之间的爱情不过是一场幻觉,而现实的爱情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并为因被爱情的渴望和恐惧折磨得扭曲了脸庞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产生了怜悯之情。“哦。上帝啊!这个可怜的人!”她告诉他“不,别这样忘了吧!”然后结束了这段感情。费尔米娜.达萨的“变心”并非是对爱情的不忠,爱情只是两个孤独的心彼此慰藉的解药。当时间和空间拉分隔了两人,费尔米娜.达萨有了排解孤独的良方,再相见就只剩下对爱情的失望了。应当说,没有经济基础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不以支撑起爱情的天空,而对于经济、门第和名望都高人一等的医生爱情攻势,费尔米娜.达萨只是无力的抵抗几下就从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在断绝和费尔米娜.达萨的恋情之后,依靠叔叔的帮助迅速成了船运公司的董事长和执行总裁。实现财富自由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边猎艳无数,一边保持着对费尔米娜.达萨情感上的纯洁和忠贞。用他的话说就是:爱情分为两种;腰部以上为精神爱情;腰部以下是肉体爱情。肉体上不忠,心灵却死心塌地;不停的努力摆脱自己所受的奴役,却从不让自己的背叛给她带去痛苦。他在放任肉体的堕落和精神的守节的道路上远走越远。如果不是医生的离世,他很可能就这样走向永恒的死寂了。执念是他活下去德尔动力,到最后,我们很难分的清楚,他对费尔米娜.达萨还有没有爱情。当然,作者是肯定爱情的存在的,作者在小说结尾写出了震撼人心的永恒经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洛伦蒂诺·阿里萨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地听他说完。然后。他透过窗子看了看航海罗盘上那一整圈刻度表,又望了望清晰的地平线,望了望十二月万里无云的天空和可以永远航行下去的一望无际的水面,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我们走,一直走,一直走,重回黄金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费尔明娜·达萨浑身一震,因为她听出了昔日那个被圣神恩典照亮的声音。她看了看船长:他是他们命运的主宰者。但船长没有看她,他被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那灵感的巨大力量震慑住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您此话当真? "他问他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从我出生起,”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说, "就没说过一件不当真的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船长看了看费尔米娜·达萨,在她睫毛上看到初霜的闪光。然后,他又看了看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看到的是他那不可战胜的决心和勇敢无畏的爱。这份迟来的顿悟使他吓了一跳,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见鬼,那您认为我们这样来来回回的究竟走到什么时候? "他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答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一生一世。”他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霍乱时期的爱情》不仅是一本爱情小说,还是一本生命书。生命的开始与终结一个缓慢又迅猛地过程。煎熬与来不及享受并存。我们在老迈地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看到了死之将至地惶恐与焦虑。“八十一岁时,他仍旧足够清醒的意识到,把自己拴在这个世界上的,仅剩下几根细细的丝线,睡梦中简单的改变一下姿势都可能让他们毫无痛苦的断开,而如果说他还在尽可能维持它们,那完全是出于在死亡的黑暗中找不到上帝的恐惧”。死亡是真实存在的,活到他那把年纪,人还在的时候就已经腐烂一半了。唯一可以消除死亡恐惧的便是心中有爱。爱情的重生使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悟到了: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然后找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与爱着的人过上一生一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五星推荐:《喧哗与骚动》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霍乱时期的爱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值得一读:《生活在别处》 《怀念狼》 《苦妓回忆录》 《人性的因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打发时间:《东方快车谋杀案》 《阿嘉莎.克莉丝蒂小说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不推荐:《苍黄》</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