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如灯,照亮品性之路

吕一

<p class="ql-block">  “亦在于教,不独在性也。”这简短之语,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深刻揭示出人的品性塑造,非仅依赖本性,更离不开教化之功。于青少年而言,伦理道德的教化宛如熠熠生辉的明灯,在他们学习与生活的漫长旅程中,指引方向,助力成长,促使其不断完善自我。</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诸多事例生动展现了教化的磅礴力量。孔子心怀“仁”念,周游列国,言传身教,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正如《论语》中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以自身之德,为弟子树立了楷模。颜回在孔子的道德教化下,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坚守着高尚的精神境界;曾子谨遵儒家教化,“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执着于品德修养的提升。这些圣贤佳话,无不凸显教化在品性塑造中的关键意义。</p><p class="ql-block"> 青少年成长之路,伦理道德教化恰似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在学校,那是一方充满希望与朝气的净土。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洒在一排排摆放整齐的课桌上,教室里弥漫着纸张和油墨混合的独特气息。老师站在讲台上,背后的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粉笔字清晰地罗列着知识的宝藏。当老师讲述“孔融让梨”时,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回荡,孩子们那一双双纯真的眼睛里,闪烁着对谦让之德的领悟之光;诵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激昂的语调仿佛将那段悲壮的历史重现,爱国主义情怀便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诚如罗曼·罗兰所言:“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这些教育瞬间,是伦理道德教化的点滴汇聚,如同璀璨星光,照亮青少年的心空。</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家庭亦为教化的重要阵地。孟母三迁,只为给孟子营造良好环境。那曾经的家,处在市井之中,狭窄的街道上,贩夫走卒的叫卖声、争吵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鱼腥味和汗臭味,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沾染不良习性。而后来搬到学堂附近,环境焕然一新。古朴的建筑错落有致,周围绿树成荫,清晨能听到朗朗读书声,宁静祥和的氛围如同春风拂面。岳母刺字“精忠报国”,那是在一个温馨而庄重的家中。昏黄的灯光下,房间里摆放着简单却整洁的家具,墙壁上挂着先辈的画像,似乎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幕。岳母目光坚定,手中的针带着深深的期许,刺在岳飞年轻而坚毅的背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家庭教化如涓涓细流,滋养青少年品性之田,让他们在温馨中接受美德洗礼。</p><p class="ql-block"> 匡衡幼时勤奋好学,无奈家境贫寒,夜晚无灯照明。他家那狭小昏暗的屋子,位于村子的角落,四周的土墙在岁月的侵蚀下,已变得斑驳陆离,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艰辛。屋内,几件破旧的家具随意摆放,散发着陈旧的气息。但他求知若渴,发现邻居家透来的烛光后,悄然在墙壁凿一小孔,借微光苦读。在那如豆的烛光映照下,匡衡的身影投射在破旧的墙壁上,显得孤独却又执着。匡衡深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学习过程中,他被书中的儒家道德观念等教化,以先贤为榜样,领悟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之精神,最终成为著名学者,官至丞相。</p><p class="ql-block"> 周处年少时肆意妄为,为祸一方,与南山白额虎、长桥蛟龙并称“三害”。他生活的村庄,被恐惧的阴霾笼罩。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村里的房屋破旧不堪,有的屋顶上的茅草在风中摇曳,似乎随时都会被吹走。狭窄的村道上,污水横流,村民们惶惶不可终日,街头巷尾弥漫着不安的气息。当他知晓自己被乡人厌恶后,决心改过。在这一过程中,陆机、陆云兄弟对他进行品德修养、建功立业等方面的教化,让他明白“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于是周处奋发图强,向着南山进发,那山林中荆棘密布,粗壮的树枝像一只只张牙舞爪的怪物,虎啸猿啼之声在山谷中回荡,充满艰险,但他毫不畏惧。斩杀虎蛟后,又拜名师学习,砥砺品行,完成了从恶少年到忠臣孝子的蜕变。</p><p class="ql-block"> 车胤自幼聪明好学,因家贫无灯油,便捉萤火虫置于练囊用以照明夜读。他家的小院,四周静谧,被夜色笼罩。院子里的草丛郁郁葱葱,萤火虫在其中轻盈地飞舞,宛如点点繁星洒落人间。微风轻轻拂过,带来田野的芬芳。在那简陋的桌案前,车胤借着练囊中萤火虫发出的微光,沉浸在古代经典之中。他被其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深深触动,如《论语》中的仁爱、礼义等内容,使他不断塑造自身品性。车胤明白“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成年后,他博学多通,为人公正,不畏强权,成为东晋一代名臣。</p><p class="ql-block"> 苏洵年少时不喜读书,直至二十七岁才幡然醒悟,发愤图强。他家的书房,曾经布满灰尘,蛛丝在角落里纵横交错,书籍杂乱地堆放着,透着一股荒废的气息。阳光从狭小的窗户艰难地挤进来,照亮空气中飞舞的尘埃。但后来,这里灯火常明,苏洵日夜苦读。他自我教化、成长的经历,深深影响了苏轼和苏辙。在家庭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兄弟俩从小接触父亲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丰富学识。在学习经史子集等经典文化知识时,他们接受其中道德、文学观念的教化,并以父亲为榜样。苏轼曾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兄弟俩最终成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在文学成就和品德修养上均达到非凡境界。</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今社会亦存在教化缺失引发的问题。部分青少年受不良文化侵蚀,迷失于物欲洪流,道德观念淡薄,行为失范。这警示我们,加强伦理道德教化迫在眉睫。社会需营造良好道德氛围,通过各种媒体弘扬传统美德,传播正能量,让青少年在街头巷尾感受道德光辉,在影视网络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青少年正处品性塑造关键期,伦理道德教化如神奇刻刀雕琢灵魂,如明亮灯塔指引方向。“亦在于教,不独在性也”,让我们重视教化之力,用伦理道德之光,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使其成为品性高洁、德才兼备之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