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刘继贤老师讲书法

行云流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书法家刘继贤老师讲书法(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11月7日下午,在外馆社区会议室,刘老师主要讲解了书体的演变及甲骨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讲课前,刘老师对学员的书法习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点评。提出写楷书书法要严格按照楷书标准来写,第一是结构,是宏观的,第二是线条,是微观的。楷书的协调性是很高的。刘老师说,一是要多看,二是要多练。这样才能具体化,变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书法是实践,反复训练的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谓书体,就是文字在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阶段形成的不同的形象和特征,构成了各不相同且有统一的走向,形成了某个时期的各自特点、书写方法。某一时期上升到一定高度,经过演变,形成固有的文字特征。从甲骨文起,到今天大家书写的文字,经历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演变,每种书体都有各自的形象、各自的特征,这是个比较漫长的演变过程。他们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主体的东西。书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各自的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些年,考古发现了在古老的陶器上刻有的文字,称为陶文。根据科学考证,陶文先于甲骨文。但是,发现的陶文都是单字,没有形成系统。所以陶文的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因为甲骨文是完整的体系,所以我们研究书体还是从甲骨文说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幅图,是刘老师边讲解书体演变过程边书写的提要。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金文也叫钟鼎文,是铜器上的文字。鸟虫篆也是一种书体,数量不多,影响不大。大篆在东周到秦,进入了书写阶段。小篆是在秦朝进入鼎盛时期,其优点是更加简便一些,缺点是线条是统一的。到了汉代的篆书称为汉篆,还没有纸张时写在帛上,称简帛。此时的书体已经有一定的特点。最有代表性的是马王堆考古发现的,已有独立的笔法。从书法的角度说,研究简帛的人不多,不过他是有一个时期存在的,具有独立性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隶书,与篆书同时存在一段时间,后来形成独立的波折,蚕头燕尾的笔画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行书,三国时期,汉代形成,到了晋已经成熟了。行书不是孤立的,隶书转行书时,楷书也出现了,楷书到唐朝兴盛起来了。唐朝写楷书的书法家比较多,逐渐形成独立的书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章草,线条比较规矩,书法作品中是独立的字,彼此关联性少。而今天的草书,线条简化,作品中上下字大部分有牵连应带的关系。如果说行书有的字线条省略了,那么草书就更加简化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几千年书体的演变,是一个文化发展的演变。学书法,其实也是在学习文化,是在认真学习中华的传统文化。学习书法过程中,要掌握知识,看特征,对不明书体的文化内容要知道,要深入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刘老师的课堂教学提要中,从甲骨文到简帛,可以统称为篆书阶段。他们是有一定的共性的,篆书的特征明显,是一个大的概念。简帛更靠近隶书,当简帛形成独特风格时就变成隶书了。有波折蚕头燕尾了。隶书书体是扁体、宽向发展的,与楷书行书不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总而言之,书体的演变特点是由繁到简,更有利于人们识别、记忆和书写。如:三点水的演变,从最初的五笔到现在的三个点,是不同书体的演变过程。在书体的演变过程中,书写的汉字线条逐渐变粗了,装饰性多了,笔画逐渐有了自己的形态,如横竖撇捺等,在书写过程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表现力了。还有构成文字的特征也发生了变化。用笔方法改进了,平面的纵横加上下提按,形成了立体的用笔方法,实现了书体深刻的变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中国汉字的造字“六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在书体的演变过程中,象形文字的象形符号减弱了,还有残留。简化的形态应运而生,线条变了,结构也变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甲 骨 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甲骨文是汉字书体之一‌。甲骨文是公元前1300多年前,产生于殷周时期,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使用甲骨文,历时2000多年。是当时王室用于占卜或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刻的文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的书体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甲骨文是在清朝光绪25年(公元1899年)出土的。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后岗发现的。当时出土约16万片。现如今国家保存5万多片,共计2500多字。认识的大约有1500——1600字。可以辨识的只有一半,不是每个字都能用“六书”识别。甲骨文除了用刀刻,也有用朱砂或者用墨写的,是同时存在的。甲骨文是有表现力的,是有一定特色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造字“六书”中,转注,说的是:意思是一样的,形态不一样。假借说的是,后边的可以用前边的来代替,在现代运用广泛。我用甲骨文写了一篇长卷《道德经》,共有5195字,重复字较多,可以用别字来代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着刘老师向大家展示甲骨文长卷《道德经》和甲骨文折扇,甲骨文书法等作品。下面请欣赏刘老师创作的甲骨文书法作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