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Leshan Giant Buddha),又名凌云大佛,全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p> <p class="ql-block">弥勒信仰起源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后来随净土宗的崛起而逐渐没落。由于武则天曾凭伪作《大云经》自称弥勒转世,对弥勒信仰极为提倡,从而促使了弥勒造像在全国范围的流行,乐山大佛便是这一潮流的产物。早期的弥勒是从印度传入的“交脚弥勒”,其外观严格遵守《弥勒下生经》所规定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p> <p class="ql-block">大佛通高71米,肩宽24米,头径10米,耳长7米,鼻和眉长长5.6米,眼和嘴长3.3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至脚背28米,脚宽8.5米,头顶有发髻1021个。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p> <p class="ql-block">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p> <p class="ql-block">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头与山齐,头高14.7米、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神势肃穆,大气磅礴。大佛左右两侧沿江的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像。</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大门便可看到苏东坡写的佛字。</p> <p class="ql-block">“回头是岸”石刻位于灵岩寺左侧,有一天然巨石兀立其间,笔划雄健、苍劲有力。相传清朝粤东才子宋湘赴潮州赶考,途经洲瑞麒麟山时,忽闻韩江码头的船已开走,即在大石上挥笔狂书“回头是岸”四个大字。回头望去绝壁之下则是“三江汇流”的盛景。居高临下后可以清楚看到:左侧呈黄色的大渡河与右侧呈青色的岷江在此相会。</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在几公里处大渡河先收并了青衣江,而后与岷江相汇合,准确的说在大佛脚下是两江汇流。</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刻在回头是岸旁边。</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有一池水潭,水潭前面横卧着一条巨龙,龙鳞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水潭正上方有一龙头,水便是从龙的嘴里流下来的,在水潭墙壁上还有一个“龙”字,因此这个水潭叫作“龙湫”。这里不仅有龙潭,还有虎穴。一座猛虎守护在洞穴门口,威风凛凛,霸气十足,似乎在向人们宣告这里的主权。导游介绍不吉利不要拍照,因此借用这张网络照片展示。</p> <p class="ql-block">过了龙潭虎穴,有一座小亭,名叫“载酒亭”,是为了纪念诗人苏东坡而建,两侧楹联是苏轼《送张嘉州》的两句诗。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元祐年间,苏轼又写下《送吕昌明知嘉州》,留有“卧看古佛凌云阁,敕赐诗人明月湖。”当时保护大佛的阁楼还在,卧看大佛端坐阁中,当真显露出苏东坡豁达不羁的一面。只是他没有写明是在佛脚卧看还是在何方,今日是不能模仿了。</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载酒时游处”、“仰苏”。北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当时二十多岁的苏东坡曾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澈同游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此后不久出川参加科举考试,虽然后来又因父母去世两次回眉山守孝,但并没有再游乐山大佛的记录。不过,苏东坡对乐山的风景还是念念不忘的。</p> <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后,苏东坡做杭州太守时,一位姓张的朋友要去嘉州做太守,苏东坡就写了一首《送张嘉州》相送,首四句是“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这头两句看似是揶揄李白。因为李白年轻时曾写过一首“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献给一个姓韩的荆州官吏,虽然貌似真诚,但其实还是在拍“韩荆州”的马屁,表达了求荐做官的意愿。苏东坡则更潇洒,连“韩荆州”也不愿意去结识,只想去做汉嘉守(即嘉州太守),这样就可以时常到凌云山喝酒游玩了。只因这一句诗,后人才在现在景区的山路上盖了一座“载酒亭”,明代嘉州知事郭卫宸更在旁边手书了“苏东坡载酒时游处”几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山崖之上有一窟,上题“兜率宫”三字,兜率是梵语音译,意为“知足”、“喜足”,兜率宫是弥勒住处。因此,窟内雕有弥勒佛一尊,雕像保存还算完好。</p> <p class="ql-block">其他雕像基本已经风化的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残影如一幅抽象画,带来无限遐思。</p> <p class="ql-block">凌云山海拔448米,周长约3.5公里,面积约0.6平方公里,属世界遗产保护区。山上茂林修竹终年葱茏,人文胜迹点缀其间,山下三江汇聚波涛汹涌,千年大佛端坐江边,享有“西南山水之冠”的美誉,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凌云寺在凌云山上,九峰环抱,寺宇辉煌,因为是大佛所在,所以又称大佛寺。</p> <p class="ql-block">“奇绝天下”</p> <p class="ql-block">“集凤峰”三字,是清乾隆十七年进士四川按察使顾光旭所书。此处有集凤楼作为乐山大佛景区内的一座重要建筑,集凤楼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落霞晚翠”也是他所书。</p> <p class="ql-block">“雨花台”三字。“雨花”取自佛经上称释迦牟尼说法时出现“天雨宝花纷飞”之象,现在台已不存,仅有崖上刻字。</p> <p class="ql-block">“逈烟轮月”意思大概是说这里风光迤逦 ,时有烟波浩渺,明月当空的美景。第一个字逈通迥,读jiong,意思是远,差别大。有迥异,迥然等词汇。第二个字很麻烦,这个字是烟吗?或者象煙。但是跟“焯”更接近,读zhuo,通卓。焯著:显明,显著。焯烁:光彩闪烁的样子。焯焯:显著;昭然。轮月是圆月。明亮,皎洁的月亮。如果是读作“”逈焯轮月”,即比喻卓越显著的才华如皎皎明月。这样解释是否更接近雕刻者表达对苏东坡的敬仰之情呢?</p> <p class="ql-block">“云山圣地”</p> <p class="ql-block">勺泉”二字。落款“民国四年冬节”“长宁县林关书”。但可惜未能查找到林关的相关信息。</p> <p class="ql-block">继续爬行,石阶的终点是一座山门,门上悬挂“乐山大佛”匾,两侧楹联书“大江东去,佛法西来”。过了这座山门,便能看到乐山大佛的佛头了。</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大佛前,会经过凌云寺。凌云寺比大佛还要早,早在大佛开凿之前就有了,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唐朝会昌年间由于武宗下令拆毁佛寺,凌云山上仅凌云寺幸存下来。元朝时期,凌云寺由于战乱被毁,没能保存下来,今日的凌云寺是清康熙年间重新修建的。凌云寺共三重院落,由前往后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大佛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山道,沿绝壁开凿而成,曲折九转,奇陡无比。</p> <p class="ql-block">唐开元初年(713年),乐山大佛正式开凿,由僧人海通发起开凿,海通辞世后,工程一度中断。这雕像塑的是佛像建造的发起人海通和尚。话说祖籍贵州的海通和尚,当年结茅于凌云山,他看到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经常发生“舟随波去,人亦不存”的水患,决心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减煞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和尚四处化缘,历经20多年的艰难,终于筹得一笔修建大佛的资金。开凿之日,万众瞩目,人们奔走相告。</p> <p class="ql-block">却不料有一个见财眼开的地方官吏趁机刁难,声称要收取建造和保护费方可开工。海通禅师十分气愤,义正严辞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意思是说:“你们可以拿走我的眼珠,但不能拿走佛财!”地方官吏面带嘲弄的神色说:“你要真给我们眼珠,我们就不要你的佛财!”海通禅师马上拿出尖刀,自剜其目,用盘接住,捧到官吏面前。地方官吏大吃一惊,吓得赶紧逃离现场,从此再也没为难过他了。</p> <p class="ql-block">由于工程浩大,海通没有等到完工便圆寂了。后由剑南道西川节度史章仇兼琼和韦皋先后续建,从公元713年到公元803年,跨越了唐玄宗、唐代宗和唐德宗三代,经历90年时间才最终完成。海师洞是大佛旁边的山洞,海通就住在里面监督施工和修行,睡觉时候就蜷缩在角落的小坑里,我想这种潮湿环境肯定影响了他的健康。</p> <p class="ql-block">海通穷其一生,最终还是未能看到大佛落成的那一天。在他死后,政府顺应民意接手了这项已经颇具影响的工程,历经玄宗、代宗、德宗三代共九十载,在章仇兼琼和韦皋两位地方官的先后主持下,终于在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得以竣工。以上故事,均被韦皋写入《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镌刻在大佛右侧的悬崖之上,这篇关于乐山大佛历史的唯一文字记录后来尘封千年,直到1984年才被意外发现。</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佛像凿在红砂岩上,这种岩石上用手指都能挖出孔洞,虽然雕刻比较方便,但风化也很严重。</p> <p class="ql-block">公元713年,动工开凿,当时弥勒佛像作为武周时期广泛流传的佛像代表,自然成为海通造像的首选。当大佛头、胸初具雏形,海通就圆寂了,大佛工程第一次停工。</p> <p class="ql-block">红砂岩是一种非常容易风化的岩石,佛像之所以历经风雨而不坏,全赖佛像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p> <p class="ql-block">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p> <p class="ql-block">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这些巧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因此,佛像矗立江边已有1200多年。这充分显示古代中国人民卓越的才能和智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席尔瓦教授实地考察时,对大佛给予了充分肯定,赞誉“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p> <p class="ql-block">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p> <p class="ql-block">由此可知,内侧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佛像的左右两侧为两尊护法天王石刻,身高均超过16米,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p> <p class="ql-block">1962年,大佛维修时候,时任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衡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通洞里保存,1966年,石碑被毁。</p> <p class="ql-block">1962年的乐山大佛照片。唐开元初年(713年),乐山大佛正式开凿,由僧人海通发起开凿,海通辞世后,工程一度中断。</p><p class="ql-block">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章仇兼琼出任剑南道西川节度使,看到业已停工的大佛,遂捐出俸禄二十万钱。庞大的工程仅凭这二十万钱还是难以为继。大佛的故事最终传到了唐玄宗耳中,唐玄宗诏赐“麻盐之税”,用于大佛开凿。唐天宝五年五月(746年),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匆匆返回长安,伴随着他的离去,大佛建造经费再次告罄,工程也被迫暂停。唐贞元五年(789年),中断了约半个世纪的大佛第三度开工。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大佛才得以完工。</p> <p class="ql-block">1982年2月23日,乐山大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96年12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墨西哥历史文化名城梅里达举行的第20届全委会上,全票通过峨眉山、乐山大佛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24年9月,入选《四川省第一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古建筑和遗址遗迹。</p> <p class="ql-block">大佛手臂搭在膝盖上,形成长23米,宽8米的平台,面积相当于一个网球场大小。</p> <p class="ql-block">走到大佛脚下,看到大佛高大威猛,神情属于严肃状,令人敬畏。我们来到大佛脚下,自然不能免俗,从众“临时抱佛脚”,表示敬意。</p> <p class="ql-block">因为潮湿,大佛脸上经常发黑,需要化妆。</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的第一张照片,或者说我们能找到的第一张,拍摄于1898年。那个年代的相机基本上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这张相片猜测也是由外国人所拍摄的。从照片上来看,由于缺乏修缮维护,乐山大佛的状态很差,大佛头顶长满了“乱发”,脸上的“胡子”“眉毛”也不少。我们注意看,大佛头顶上有一个人,比对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些杂草应当是有一人高了。整体给人的感觉,那个时期的大佛就是一位“不修边幅的流浪汉”。</p> <p class="ql-block">谢阁兰(法)1909年6月拍摄的乐山大佛。可见大佛依然状态不佳。从影像上来看,当时人们正在对大佛进行修缮。大佛头顶上的杂草已经被清除,脸部的杂草也正在被清理,但躯干上的杂草仍旧没有被清理掉,看起来仍旧像一位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值得注意的是大佛的眼睛和眉毛似乎“消失”了?大佛的脸部和脖子上,内胎已经露了出来。似乎人们是想重新给大佛画个脸。</p> <p class="ql-block">这一张照片是由一位叫约瑟夫的外国人在1925年2月拍的。我们可以看到大佛的内胎依然裸露在外头,头顶也有些杂草,但大佛已经有了眼睛和眉毛。只是这眼睛和眉毛,有点儿一言难尽,尤其是这双眼睛,眼珠部分很大,犹如戴了一副“美瞳”。</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于1930年10月10日被上海的《图画时报》刊载。照片中的大佛脸部已经被清理得比较干净了,被清理后大佛头顶前方正中央的螺髻缺了几个,这让大佛看起来有些像王刚老师扮演的便装和珅,戴着一顶镶嵌着宝石的帽子。</p> <p class="ql-block">由梁思成等人拍摄的。梁思成有一台相机,他的镜头里除了留下过爱妻林徽因的照片,更多的是中国古建筑的身影。我们注意看这张照片,1939年时,大佛的脸部又被重新画过了。</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被刊载在1962年10月的《人民画报》上。脸部很端庄,躯干上的杂草也被清理过,但仍旧还是有一些杂草攀附在大佛身上。</p> <p class="ql-block">到了1974年的时候,大佛躯干上的杂草也已经被清理干净。</p> <p class="ql-block">2019年大修。</p> <p class="ql-block">如今修复后的皮肤颜色非常协调。</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面层修缮材料色阶试验墙。在总结古人修缮大佛传统材料—“捶灰”(用石灰、炭灰、麻刀、适量水组成)基础上,科研人员研制了现代修缮材料—“混合捶灰”(使用水泥、石灰、炭灰、砂岩砂、麻刀、适量水)。</p> <p class="ql-block">这个试验墙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不同时段修缮大佛时,专家按“混合捶灰”不同配合比研制的面层色阶试验块。每当修缮大佛时,选取专家确定的试验块材料比,调配修缮材料。</p> <p class="ql-block">下山路上看见一个石洞路有太极的标记。</p> <p class="ql-block">八卦图。</p> <p class="ql-block">之后一些石碑排列。</p> <p class="ql-block">平衡图,两个太极球。</p> <p class="ql-block">是不是达摩,这块看上去有些古老。</p> <p class="ql-block">骑牛的应该是太上老君。</p> <p class="ql-block">二十八宿图。</p> <p class="ql-block">乐山最高的建筑物68米,不是乐山市没有经济能力盖更高的楼,而是有语:矮佛三分,也就敬佛三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