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一座桥|《孔祥峰剧作选》新书首发

无思无为

<p class="ql-block">  对于剧本创作,我是个门外汉,毛主席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说发言真是诚惶诚恐,所以我还是做个小学生,向在座的各位老师报告学习观看孔老师作品的一点心得。</p><p class="ql-block"> 孔老师是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经常在他的朋友圈里看他游历祖国大山名川的情景(目前还大有走向世界的趋势)。我想这些生活中丰厚的积淀便是他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所在。可见,他把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口头层面,而是化作了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与行动动力,融入了他的作品之中,敦化为他作品中的核心与灵魂,他创作的《半条被子》、《借妻》、《等你归来》等,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为我们传递正能量注入新的活力,让其作品在岁月流转中愈发的醇厚悠长。</p><p class="ql-block"> 与其说他热爱生活,更确切的说是他在享受生活,他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身边的每一样事物。因为一个心中有爱的人,才能热爱生活,心情愉悦。如果把看他的作品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那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和大善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的境界升华。</p><p class="ql-block"> 说他的作品就不能不说他的创作语言,孔老师语言创作生动质朴,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刻画出了一个个有灵魂、有性格的人物形象。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元素源于武安乡村,饱含着山野的清新、泥土的芳香,如《哥俩好》中说他们父辈之间的关系时说“当过民兵扛过枪,打过磁山郭二庄”;在说到他们哥俩的关系时又说“忆苦思甜吃过糠,胳膊上带过红袖章”,说到他们子女的关系是“上过高中同过窗,做过满月送过汤”,一组排比句融合了武安人熟悉的方言、习俗和地名,巧妙的以顺口溜的形式表达出来,有着诱人的新鲜感和亲和力,既接地气儿又倍感亲切,台下观众笑声、掌声不断,回味无穷,因为他懂武安人,了解武安人的口味儿是啥。</p><p class="ql-block"> 说他的作品就不能不说情节,品孔老师的作品发现,语言和目的之间的距离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在作品《借妻》中,为了说清楚借妻的目的,他用心良苦的创作又像剥洋葱,一层层的剥,就是不把话直接说透,由于老太太生命垂危,着急见见儿媳妇,观众比台上人物都着急,恨不得一句话交待清楚,可是剧情偏偏在慢慢的“剥”,让那位解放军叔叔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为自己的目的搭建了一座桥,千呼万唤始出来,把忠孝难两全升华为“忠孝合一”的高度。如果语言是通向目的的桥,那么孔老师的作品就是他架起的他和他作品里的人物和他的观众之间的那座桥梁。</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用铁凝的话作为结尾,她说:“文学的目的不是造桥,但好的文学有资格成为桥,她所抵达的将是人的心灵深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心灵深处”。</p><p class="ql-block"> </p>